乐黛云:文明复兴不是文化“复归”

  

  当前,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有两种倾向值得警惕。

  首先,完全“复归”的倾向很突出。一部分人寻求的不是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种势头很猛的夸张的复旧,其中尤有甚者,宣扬“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代圣贤创造”,认为中国100多年的近代史都错了,走的都是所谓“文化岐出”、“以夷变夏”的路;
甚至主张“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这种倒退复古、明显排外的取向当然不是提倡文化自觉的本意。

  其次,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取向。对西方理论不加反思地接受,把本土资源作为论证西方理论、实现西方社会思想的工具,无视西方学者已经深刻揭示的现代化危机等倾向仍然存在。

  事实上,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费孝通先生早已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立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历史已经证明,西方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东方中心主义重蹈西方中心主义的老路,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理解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因此,我们既要为在世界创办了100所孔子学院欢欣雀跃;
又要在国内普及外语,要求学生除母语外,外语也能达到一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找到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及其对世界的未来所能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