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芪双参胶囊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症状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口服精芪双参胶囊,验证该药物治疗气阴两虚型胸痹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确定精芪双参胶囊在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 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组受试者继续原有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受试者在原有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精芪双参胶囊每次4粒,3次/日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疗效积分、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在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疗效积分、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芪双参胶囊对于气阴两虚型胸痹具有很好疗效,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关键词】精芪双参胶囊;稳定性心绞痛;气阴两虚证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2
稳定性心绞痛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采用硝酸脂类药物,但应用本类药物会有一部分患者有头痛,恶心的不良反应,并且用药时间过长或过量会造成耐受,影响治疗。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胸痹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并为我们留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经典方剂,为祖国医学治疗胸痹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对4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继续原有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原有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精芪双参胶囊每次4粒,3次/日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疗效积分、每周心绞痛的發作次数等方面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者为2017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凌海市中医院内科门诊及病房,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气阴两虚型的患者,共纳入40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14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版》[1],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胸痹,气阴两虚证。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冠心病西医疾病诊断标准,且心绞痛分级(加拿大CCS分级)属于Ⅰ-III级);(2)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者;(3)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脑梗塞、脑出血等其他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肿瘤、严重心、肝、肾疾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患者;(4)伴有神志不清、痴呆、各种精神疾病者;(5)过敏体质者。
1.5 方法
通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共纳入40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14例。
1.5.1 治疗组
受试者在原有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精芪双参胶囊。
精芪双参胶囊每次4粒,3次/d口服。8周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服。
1.5.2 对照组
受试者继续原有的常规基础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4)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观察指标
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疗效总积分、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病史,一般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比较,均未见明显异常。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
2.2 疗效分析
3 讨 论
早在汉代古代医家对胸痹就有深刻认识,并研制了具有很好疗效的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栝楼薤白白酒汤,后世医家对此进行发挥和完善,为中医治疗胸痹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医家认为,稳定性心绞痛的病机多以虚证为主,而其中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故治疗多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本试验所选用的精芪双参胶囊是由黄芪、丹参、人参、黄精四味中药组成,处方精简,疗效确切。方中黄芪: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的功效[3],《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能补气,兼能生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3]。《本草便读》曰:“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黄精,归肺、脾、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3],《本草纲目》:“补诸虚……填精髓”。人参,归肺、脾、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3]。《本草汇言》:“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四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之功效。从临床治疗可以看出,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的疗效越发明显,提示该药具有很好的长期疗效,应坚持服用。
临床应用精芪双参胶囊,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胸部疼痛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3-20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14-515.
[3]高学敏.中药学[G].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