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站式”七年级学生跳长绳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一、跳长绳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跳长绳”是指绕“8”字的跳入跳出,全班学生都参与的跳长绳活动。跳长绳时,有两个学生摇绳。其余学生统一站在某个摇绳人身后,随着绳子顺时针方向上下摇动,每个学生依次跳入跳出,然后站在另一边摇绳人的身后,循环反复。如果班级间有比赛,通常3分钟一组,以通过人数多的班级为优胜。
二、跳长绳技术分析
(一)摇绳技术
一般来讲摇绳学生两人相距3米面向而立,都是右手摇绳,肩关节自然下垂,肘关节大致保持90°,肩带动肘,肘带动腕,不停顺时针上下摇动绳子。
(二)绳子高度
如图1所示,绳子离地最高处是E点,E点垂直于地面是O点,线段OE的高度要根据起跳后头顶高度最高的学生往上留空20-30厘米为宜。过短,容易打到头部,过长,摇绳1圈更费时费力。
(三)起跳技术
在绳子到达脚底前单脚起跳,在空中如图1中间所示采取低头抱手的姿势,膝关节自然收缩约90°,空中动作随着日后反复练习,熟练程度越来越高后,屈伸程度会相应降低,空中姿态会显得更自然。当绳子击打地面后往上时,起跳脚落地,落点区域如图1所示,理论上是落在圆心0点上最合适,经过实践观察,落在以0点为圆心,25厘米为半径的圆内,问题都不大。
(四)跑入、跑出角度
如图1所示,跑入角度ZBOD和跑出角度∠COA大约在0°到30°之间为宜,同理,当从另一侧跑回时,∠COA变成跑入角度,∠BOD变成跑出角度,也在0°到30°之间最合适。如果某个学生跑入跑出角度过大,会增加触绳的几率,也会影响整个队伍的行进节奏。
(五)“连”的技术
“连”不是单个的技术动作,是指摇绳学生每摇一次,就有一个学生跑入、起跳、跑出,后面的学生鱼贯而入,称之为“连”。也就是说“连”是指一个学生接一个学生“跑入、起跳、跑出”形成的不间断的状态。
三、“三站式”分层策略的缘由及思路
一个分化现象:笔者经过课堂观察发现,七年级学生在跳长绳时,存在分化现象:一种是原先就会跳的学生非常喜欢跳,一听到今天要跳长绳,就欢呼雀跃,积极性特别高,而且跳得又特别好,根本不需要教师再组织技术上的教学。另一种是跳也会跳,但是在轮到的时候,总是要卡顿一会,等绳子都摇了好几次了,才敢跑进绳子跳一次。还有一种是不会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心里是很想融入集体的,但或许是因为怕被绳子拌到,或许是因为怕边上同学埋怨,变成了站在一边的观众。最后,往往是会跳的学生因为成功感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而不怎么会跳或者不会跳的学生因为挫败感多,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消極,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势必会让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个教学疑问:在这样的分化状态下,一开始就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这合适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一开始就对所有学生要求一致,难免出现会跳的学生“吃不饱”,不会跳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解决分化问题,再来推进集体的融合。
一个策略构想: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三种不同表现,加上对跳长绳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分为三种水平,分别是:想跳不会跳、会跳不会“连”、会跳又会“连”。要想一个班级集体跳长绳跳得更好,首先要让不会跳的学生学会跳,会跳了以后要学会“连”,最后达到会跳又会“连”的状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三种不同水平之间存在很密切的联系,就好比是“起点站”、“停靠站”和“终点站”。学会跳是“起点站”,学会“连”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可以说是“停靠站”,最终会跳又会“连”是“终点站”。跳长绳受场地器材限制的影响很小,只要有一根长绳一块空地就能开展练习。所以,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划分出“起点站”、“停靠站”和“终点站”三块练习区域。不会跳的学生在“起点站”练习、不会“连”的学生在“停靠站”练习,会跳又会“连”的学生在“终点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每个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和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切的指导。在“起点站”和“停靠站”的学生,通过几个课时有针对性的练习后,随着各个关键技术的掌握,水平提升后,就可以到下一个“站点”去,最终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会跳也会“连”的“终点站”,最后全班学生一起,通过校级比赛的激发,就能实现集体大融合的总体目标。“三站式”分层教学策略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四、“三站式”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起点站:解决想跳不会跳的问题
目标:克服畏惧,学习并掌握跳的技术。
手段:(1)在两个摇绳学生的中间画标志点,要求所有跳绳学生对牢这一标志点起跳和落地。标志点可以根据学生喜好进行设计,甚至可以选择生动活泼的卡通图案,以此激发学生踩踏的兴趣。(2)学生逐个练习,轮到的练习者先站在标志点上,摇绳学生开始摇绳,在绳子落地前瞬间,练习者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循环反复若干次后换人。(3)双脚起跳、双脚落地改为单脚起跳、单脚落地,同时开始注意空中身体姿势,口诀为“低头、抱手、单脚跳”。
要避免的易犯错误:(1)由于不能很好的克服对摇动的绳子的恐惧心理,起跳过早或过慢,失误很多。(2)心态上急于求成,不重视技术细节,片面的认为这些简化的动作很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在练习时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低头、抱手、单脚跳”等动作,身体太过展开,增加了触绳的几率。
效果分析:(1)标志点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在绳子的最中间起跳的意识,而在这里起跳,学生碰到绳子的几率将大大降低,从而降低失误率。(2)跳长绳时要想“连”得好一般都是单脚起跳、单脚落地,手段中先安排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过渡性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练习着手,克服畏惧,先找找成就感,以利于学习后面的增加难度的关键动作“低头、抱手、单脚跳”。(3)通过口诀教学,简单明了,学生能够很快记住跳长绳时身体需要做到的要点,而这些要点使得人在绳子当中缩成一团,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学生触绳的可能性,也可以降低失误率。随着练习越来越多,成功率越来越高,学生的身体姿态也会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然。(4)省略了跑入跑出的环节,大大降低了练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