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城中村居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论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进一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之后,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就业;社会分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原村庄中的居民身份发生了转变,但其技能水平、文化素质却没有随之得到提升,这使得城中村居民在再就业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就业不仅关系到城中村居民自身的生活现状,还影响到城镇化的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基于对秦皇岛市城中村的调查,总结了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分析了影响城中村居民就业难的原因,以期找到减少或者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
  何为城中村,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界定。代堂平认为,“城中村现象是指从地域角度上讲已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却仍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矛盾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1]李钊认为,“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离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人称其为‘城中村’。”[2]由此看来,城中村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去土地或者保留少量土地,获得征地或拆迁补偿,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但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居住的村庄。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其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城中村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实际的考察中,发现城中村居民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城中村的发展。通过考察,论文将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就业类型偏保守,就业途径少。
  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形式和就业类型比较传统,就业途径较少。通过对20 50岁年龄段之间的被调查者的就业调查,发现在就业类型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常规性就业。在小区周围的公司和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占少数。二是依靠房屋出租,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就业形式。三是个体经商和自主创业。具体表现为在小区内开超市、饭店,部分创业经商,这在城中村居民的就业方式中所占的比例达32%。四是流动摆摊经营。由于无照经营、摊位管理以及影响城市市容等原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五是村委会和政府安排工作。部分村委会会给年龄较大的居民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如小区的绿化养护、门卫守护等工作。六是季节性收入。部分处于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区的城中村,比如旅游度假區、避暑区等,在旺季能提供较多的工作,成为旅游业产业链中的一环。此外,还有部分城中村居民未就业,所占比例为41.45%,主要原因是就业意愿不高,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找工作受挫,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困难。
  在获取就业途径上,自己应聘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居民占比较多,分别为33%和32%,除了这两种就业途径,还有借助互联网应聘、政府政策的帮助和亲戚朋友介绍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中村居民的就业类型偏保守,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因素较多,就业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居民的工作是不稳定且没有长远规划的。
  第二、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
  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不强,制约着城中村居民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一方面,文化水平影响就业质量。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在大学及以上的占比25%,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较少。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中村居民难以胜任技术水平较高、脑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大多数城中村居民只能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可选择的工作范围窄。另一方面,文化水平影响城中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文化水平越低的城中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越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城中村居民的专业技能普遍不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城中村居民在身份转变前大部分从事农业活动,其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与工业化的社会脱节,部分城中村政府为其提供了就业培训,但培训内容仅限于简单的手工业,对城中村居民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第三、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意识淡薄。
  城中村居民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再就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城中村居民保守的就业观念一方面表现在就业选择的传统化和就业方式的陈旧性上。多数居民倾向选择传统的工作,借助互联网就业或者创业的居民较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的就业方式的接受能力较弱。农转居之前,城中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其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安排比较自由,身份转变后,正式工作有规章制度的制约,使得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无法适应,觉得受到了限制,接受度不高。
  城中村居民缺乏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因循守旧,封闭僵化,懒惰思想盛行。部分居民没有就业意愿,安于现状,消极待业。他们市民化程度还比较低,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感不强,没有将自己定位成真正的城市建设者,在各项专业技能水平领域做出建设较少。多数城中村居民没有主动寻找工作和搜集用工信息的意识,被动接受就业信息,依赖政府安排,很少在互联网上主动寻找用工信息或者去人才市场了解用工信息。
  第四、政策帮扶较少,制度不完善。
  政府为城中村居民的再就业提供的实质性帮助较少,政策制定和实施没有落到实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政府在城中村居民就业的政策帮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政府技能培训不到位。部分城中村政府开展了对失业市民的技术培训,然而政策在落实和执行方面存在纰漏。城中村居民对就业培训的需求较大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多。二是政策普及不到位。居民对当地的就业政策了解情况不理想,政策有所推广,但并未普及和深化。三是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不到位。现阶段,社会关系正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就业市场规范性的障碍之一,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不到位使得缺乏社会关系的城中村居民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