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到底是不是中国人,他来自西域还是来自蜀地?

当然是中国人。人们质疑的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可能他出生在中亚,第二,他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但是,毫无疑问,李白是中国人。首先,他认可自己是中国人。其次,他成长、生活在中国,他学习并擅长的是中国文化。再次,他血统特别是父系血统肯定是中国人。第四,即使他出生在西域,那时西域也是大唐控制范围。更何况,按现在的标准,即使出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甚至还在中国捞金,只要入了外籍,他也算那个国家的人。唐代虽然没有现在的户口簿,但是,从以上来看,李白是中国人还有疑问吗?

你错了,李白来自韩国!

有哪些让你触动的宋诗词?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深深触动农夫心灵的宋诗词,当首推李清照的五言《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个人悲愤之情的怀古词。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了徽,钦二帝。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担任着建康知府,在城中发生兵变叛乱时,赵明诚不但不思如何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当时正处于逃难之中的李清照听到此消息,心中感到十分悲愤和羞辱。在过乌江时想到西楚霸王项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垓下之战中,宁肯兵败自杀,也不愿过江东的历史典故,激愤之中,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铿锵之作。

词中的人杰一词来自于汉高祖刘邦,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韓信是人中之杰。屈原曾在《国殇》中写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之所以能够深深触动我的心灵,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深感词人李清照,学识,才思之源愽和敏捷,二是作为一个弱女子来说,在国难当头之际,巾帼不让须眉“的那股大无畏精神。全词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这不仅仅只是文字的精确组合和润色,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震奋人们心灵的气魂。

你最难忘的一句宋词是什么?

令我最难忘的一句宋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才子皇帝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之所以喜欢这句词,不仅仅是因为词主通过该句写出了遭俘后在深秋下的清幽、凄婉、孤独心情和悲怆,最主要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深沉优美的意境意象更加引发了我对李煜是否真正发自内心有悲怆产生了怀疑。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也称南唐李后主,生于江苏南京(古称金陵),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他在宋太祖消灭南汉后将南唐改称为“江南国主”,后来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曾被授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和违命侯,死后被赠太师并追封为吴王。李煜虽然称不上是有作为的皇帝,但他的词却在中国文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乃至被后世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爱好大自然,常常寄情山水。他原本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命运将他推上了帝位。简单帝座过程:李煜父亲为帝时,本打算把宝座交给弟弟。但李煜的哥哥雄心勃勃,趁叔叔还未称帝就将其杀害,为自己打算。可不料三月左右,自己也命归西天。李煜自然而然被推上帝位。但他的治国之才远逊于他的词画。他一生词文佳作不少,可惜被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他的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被俘称帝前,内容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一部分是被俘后,内容主要反映被囚后的凄凉、孤独、悲哀,以及对之前宫廷生活的无限回恋。他的词作中最著名的有三首。这三首无论是从韵律的绝美、意境的深远,还是心情的跌宕、词意的境界,都可以说达到了词界高峰。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这三首作品:

一、浪淘沙·窗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是他被俘入囚后的作品。李煜是敞开心扉,敢于尽情发挥自己情怀的现实大胆主义词人。很少有被俘后敢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王者,像越王勾践只能在夫差的地盘上偷偷卧薪尝胆,孙膑在庞涓面前只能装疯扮傻,刘邦在鸿门宴上也只是借如厕借口悄悄溜开,当然实事证明这是他们的智慧。但李煜敢。“罗衾不耐五更寒”尽情写出他的内心孤独与寒苦。“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则大胆写出了他对为帝时的留恋。这与刘禅的“乐不思蜀”在是否惧怕回答对故国留恋问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上人间”直接道出他被俘前后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李煜不在意宋朝庭对他的想法,他乐于把自己的所有思想通过淋漓尽致的词表达出来。他的魂在词上而不在帝座上,他为词而献身。这段词可以说是字句玑珠,一针见血。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单就字面,首先展示出来的是一幅深秋夜月涵虚中的清凉、静寂、优美、深邃画面。无言并非真无言,只是词者的境界无人事与之可言而已。梧桐的高大,如勾的夜月,西楼的幽独,更加衬托出清秋之下作者的孤寂和失国怆痛,这使得他的词得了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如此深邃、优美、至上意境的词,使人难以相信他真的内心寂寞孤独,真的被囚后痛苦难耐。反倒觉得他更加的洒脱奔放,他已经把自己完全置身于词作的至高境界内,完完全全在为词作而生死。

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一生中最后一首恋国词,也是他的绝命词。李煜是为词而不是为帝位而生死的词人。“小楼昨夜又东风”大胆的留恋引起了宋朝廷对他的极大关注和恐慌,“只是朱颜改”更加加深了当朝对他的忌讳。于是悲剧终于发生了,当朝者最终赐了他毒药。“虞美人”可以说是他的词达到颠峰之际,也是他葬送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千古词帝”的绝命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李煜的词在中国文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词具有其他词人不具备的几个特点:

第一:大胆性。李煜敢于大胆抒发情怀,一改历史上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藏写作手法。周济曾评价他的词是“如生马驹,不受控捉”,王国维以“血书者”来说明李煜的作品发自内心的真实。

第二:概括性。李煜的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他的词能够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特别如愁与恨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能引起更多同情形人的共鸣。

第三:艺术性。李煜的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人、景、情,可感可触,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语言自然、精炼、明净,在古典诗词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有诗为证:

南唐君主有大才,王座生平作赋台。

千古词帝古今问,几人可媲李煜怀?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让人痛到心碎!

柳永一曲《雨霖铃》,如长歌当哭,如荡气悲歌,把离愁别恨,撕裂给自己看,或他人看,让人痛到心碎。

柳永是崇安人,即今天福建武夷山市,原名柳三变,后改名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官宦世家出身,父亲柳宜曾仕南唐,官至监察御史,降宋后任过县令,官至工部侍郎。

柳永的生活时期大致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柳永读书破万卷,满腹学问,还填得一手好词。尽管如此,但他科场不顺,游走于烟花柳巷,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的作品,比皇帝的谕旨还传播得快,寻常巷陌,市井人家,都喜欢他,“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关于他的《雨霖铃》,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开元寺法明和尚,平生有三好:好酒好赌好柳词。人家请他斋醮,一律拒绝,召饮,则欣然而往。一饮辄醉,醉了就唱柳词,如此十数年,附近小朋友都叫他“疯和尚”。一天,他忽然对寺内众僧说:“我明日当圆寂,你等不必送行。”众僧以为笑谈。

谁知,第二天早起,法明便沐浴更衣,安然就坐,对众僧说:“我去了,当留一曲。”众僧惊愕,只听得法明唱道:“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唱完,溘然而逝。法明和尚最后所唱,便是套用柳永的《雨霖铃》。

可以说,柳永骨子里是平民诗人,里巷词家,而且是词章冠天下里巷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