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流行语的时代性、娱乐化以及高频性等特征,接着从流行语不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大众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流行语;社会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S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4-0305-01
流行语属于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有很强的任意性与随意性,其语义丰富,非一般词汇所能比拟。作为文化现象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通过流行语可以观察社会的发展状态,进而了解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理念与心态。
1、流行语的特征
(1)时代性。每个流行语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时代的印记,如果越过那个时代就不能称之为“流行语”。社会的微妙变化都在语言系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交往中必需的符号工具。一些流行语是伴随着某个热点问题产生的,一旦热点过去,其继续生存的土壤也随之消失。2010年,“我爸是李刚”横空出世,反映了这个时代中“官二代”特有的目中無人的状态,也折射出官宦子弟教育的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流行语逐渐不再流行,但是社会意义仍在。
(2)娱乐化。文化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功能,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发展更是凸显出文化的娱乐特性。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之内,网络互动、影视作品等都会出现轻松、搞怪的流行语,一旦被认可和接受,就会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流行语的主体为一般民众,与之生活联系紧密,通常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幽默诙谐。像“扎心了,老铁”、“厉害了我的哥”、“吓死宝宝了”等。有些不宜直接表达的情绪用流行语表达显得委婉含蓄,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化尴尬于无形。
(3)高频性。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主要是出现的次数多,加上使用的人数多。因为流行语都是有标志性的事件发酵出来的,属于大众关注的焦点,自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像“高富帅”、“白富美”等成为男女谈论爱情时必备的词汇,从2012年开始流行至今。“屌丝”、“洪荒之力”等词语更是在《人民日报》中成功上位。
2、流行语承载的社会文化分析
2.1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心理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也是一个民族价值体系中层次较深的东西。语言伴随着人类精神发展,局部的前进或者倒退都可以从语言中识别其文化状态。流行语具有语言的文化符号特性,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比如,“中国梦”主要是表达了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词语既是国人的理想,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光荣传统。“光盘行动”表达的是勤劳简朴、绝不浪费的传统美德;“逆袭”表现的是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是正能量的映射;“女汉子”是新时期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反应。
2.2 体现了大众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观,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类比思维。作为语言创新的推动力。思维的类比是通过事物的外在特征下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达。部分流行语的生成就是这种类比思维方式的体现。比如,“倒逼”本身的意思就是经济领域中的逆向促使,但作为流行语后语义泛化。凡与经济领域中的“逆向促使现象”相类似的社会领域的“由下而上”、“由流溯源”等行为现象都可称为“倒逼”。
2.3 凝聚着人们的从众入时心理
所谓从众,就是大众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带动下,不自觉的保持着跟多数人一样的社会心理状况,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随大流”。“入时”则是大众追求时尚与潮流,标新立异的表现,两者相互联系。流行语的存在就是像规避求异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从众的表现。很多流行语是在原来词义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新的意思也能被接受,同时彰显出了时代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相关术语,像“点赞”等。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互融合,外来词汇的引入也说明了用词的时尚特点,像借词“狗带”,通过把音译的外来词汇形象化以及表意化,体现了从众时尚感。总之,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比较强,别出心裁的流行语能够在语言表达中达到别样的效果,满足了大众的求新求异的心理。
2.4 反映了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层面发展
社会经济的迅速前进,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流行语就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大众的心理特征。像“小目标”,这个词语本身来源于采访万达集团CEO王健林的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其实他本意是为了表达“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却意外走红网络,指一般人根本难以实现的“大目标”,多少有自嘲的意味在里面。“土豪”从原来的“贬义词”逐步转化为“中性词”,也是当代人们对于“有钱人”的态度,不再是一味的鄙视,而是既羡慕又排斥这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特别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流行语的存在,更是把调侃的语气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就说明了当代人们渴望追求幽默轻松的生存环境,以此来宣泄内心的压力,排遣心中的不满,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流行语是一种符号,传达着某种社会意义,也是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写照。宽松的语言规范政策为流行语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流行语不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大众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还凝聚着人们的从众入时心理,更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反应。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取其精华,认真解读流行语蕴含的文化心理,进而窥见流行语的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志秀.建国以来社会流行语的流变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 张正.近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之流行语探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6(6).
[3] 何宇东.论都市流行语的来源及其发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