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提纲篇一: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1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3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4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
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
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5
历史必修二提纲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二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A、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B、可能性(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4、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③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2)对欧洲:
①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9、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的传统社会覆灭,但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
(3)探索新的航路。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2、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13、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
4、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还可以这样回答;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历史必修二提纲篇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终极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商周时期,耒耜普遍使用,农作物种类丰富。
—→使人们生活从频繁的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
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①、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出现耦犁,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②、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出现代田法,魏晋南北
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和耕耙技术(南方),宋朝江
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③、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
明清的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变法运动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评价: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受土地兼并、战乱、政府政策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具有脆弱性;
关系封建政权存亡;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化进程、妨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4、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与自成体系,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①、经营形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成就:
冶金业: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商朝出现瓷器,东汉产生成熟的青瓷,北朝产生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青花瓷,明清出现彩瓷和珐琅彩,景德镇号称瓷都。
丝织业:商朝出现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开设长安东西织室,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的苏杭是丝织中心。
\③、地位:由国家权力支撑,代表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素称发达,领先世界。
2、民间手工业
①、经营形式与产品分配:家庭手工业是农民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民营手工业由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主要成就: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中叶后,使用花楼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艰难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艰难原因:小农经济的制约,战乱频繁,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享誉世界(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历史必修二提纲)。(西汉丝绸之路、唐朝瓷器大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㈠、古代商业的发展表现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至隋唐:
①、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原因:小农经济的制约,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②、隋唐都市商业繁荣,出现农村集市贸易,产生便利商人长途贸易的邸
店、飞钱、柜坊(柜坊是早期银行雏形)。—→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丝路畅通,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3、宋元时期:
①、表现: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交子”、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
朝的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②、原因:商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全被打破、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4、明清时期:
①、发展艰难—→原因:小农经济的制约,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城镇商业依然繁荣,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役征银使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㈡、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市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严格限制,坊市分开,日中为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2、宋朝时期:市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完全被打破,店铺随处开设,早市、夜市和草市普遍;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城市发展:
①、唐代:长安和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扬一益二。
②、宋代: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③、元朝: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号称世界第一大港。
④、明清:明朝景德镇号称瓷都,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㈢、、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至元朝的对外贸易
①、繁荣表现: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设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两宋对外贸易远及非洲、外贸税收成为南
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号称世
界第一大港。
②、主要特点:对外贸易受官府控制,以宣扬国威为目的的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2、清朝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原因: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只允许同“十三行”交易。
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受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影响,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
2、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宋代以后日益繁荣;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并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逐渐繁荣。
4、对外贸易以“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为主,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5、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四、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