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

历史上海篇一:2014年高考上海历史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

2.下面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

A.犹太教 B.佛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右图反映的情景是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6.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9.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 B.《农政全书》 C.《农书》 D.《梦溪笔谈》

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B.宣政院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

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12.“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

13.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

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4.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 “抗议” 是

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

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

15.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项中,

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

C.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也被目为“田园牧歌的时代”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16.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

上思想体现在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法国民法典》 D.《钦定宪法大纲》

17.“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

布者是

A.林肯 B.明治天皇 C.威廉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休,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 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D.《共同纲领》

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宁波 B.广州C.上海 D.福州

20.“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

中国正值

A.开元盛世B.戊戌变法 C.康乾盛世 D.清末新政

21.“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

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

A.列宁 B.拿破仑C.彼得一世 D.斯大林

22.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

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C.《申报》 D.《民报》

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后期

24.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

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25.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③他在

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6.“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

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A.《华沙条约》 B.《北大西洋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D.《凡尔赛和约》

27.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

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

A.国民政府 B.中华苏堆埃政府

C.北洋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

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

2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杜会主义”

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

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B.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

31.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

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历史上海篇二: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

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

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

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

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

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正如当

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

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

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

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纤夫行走的小道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

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

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过

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

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

滩。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时期的外滩:美丽的"伤疤"

1928年的外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

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

历史上海

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

亩。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

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

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

帷幕。上海外滩成为了西

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

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

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

海滩。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

构、银行、旅馆等纷纷

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

筑。逐渐地,租界初期

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

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

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东方的"华尔街"

历史上海篇三:上海历史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

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