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改革

历史上改革篇一: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四. 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五.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六. 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七. 不同改革的比较

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2)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3. 列举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两次改革的名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4.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5. 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实事求是,适合国情,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6.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列举中外历史上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史上改革篇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1.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2.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3.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

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穆罕默德·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

目的相同:都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创办方式相同:都采取官办方法。

内容相同:都是先重点建立军事工业,后又建立一些民用工业。

作用相同: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比较

相似点

①改革性质的一致性,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②两者在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方面相似。

③原因和目的方面相似: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两国都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又出路。

⑤两者在改革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

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进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不同点:

背景:阿--三大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不安

洋--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力量强大

目的:阿--称霸、扩展中东地区

洋--镇压农民起义

内容:阿--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积极扩张

洋——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阿--获得民族独立

洋--未挽救民族危机

7.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什么都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

①基于两国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

②在发展军事工业过程中都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有出路。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

相同:

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领导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的改革。

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不同:

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9.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

10.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11.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1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

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14.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15.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历史上改革篇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5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此次两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近几年,深化改革的声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涌现出来。习近平主席也呼唤改革促进派 --- 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中国的改革古已有之,正是那些积极进取的改革家的不懈努力,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华图教育特为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其内容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变法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宋朝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上改革)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二、中国古代变法的成败和启示

1、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2、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以上就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分析说明,华图教育教研团队竭诚为您服务,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随时登陆华图官网进行咨询。希望广大考生可以好好复习,多加练习,融会贯通,备考时间有限,希望各位考生及早进入备考状态,恩施华图祝愿广大考生金榜题名,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