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篇一: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第一册,书中主要写的是从尧、舜、禹一直到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内容丰富有趣,语言诙谐幽默,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段落变得趣味横生,将原本趣味横生的历史段落变得精彩绝伦。
“你看那厮长的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满脸麻子??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约没有哪本说史的书能出现这种文字,说的还是一朝开国之君,然而袁腾飞不但说,而且旁征博引,条理分明。他讲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简单的把它说成木头棒子,在讲到当时很受欢迎的武器“殳”时,他也说是木头棒子,最多再镶几个钉子。著名的牧野之战,就是一帮人拿着木头棒子上去打仗,读起来确实有趣。他在讲辽打宋时,说当时的辽军骑兵打宋国步兵,就象德国足球队踢中国队一样,想进几个就进几个,这种类比既幽默又发人深思。还有,如:“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郑和整个是一个散财童子”、“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从这些通篇通篇充满智慧的文笔可见,袁腾飞说史真有点儿相声样,学和唱谈不上,说和逗不含糊,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
读了这本书后不仅让我对历史更加了解,提高了我对历史的兴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坏,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兴,中间总是有些奸臣、贪官、污吏,就像现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许还没送到灾民手里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汉献帝,虽然应该算是个好人,却只能看着曹操的脸色行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个很郁闷的皇帝。
所以,要想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不能只靠国家领导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如果人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尽到自己的职责,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那么贪官污吏就会减少,国民素质就会提高,社会将会更加安定团结,国家将会更加强盛。
正如《羊城晚报》所说:“此君(袁腾飞)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袁腾飞用幽默的语言阐述了原本枯燥的历史,让我们在被语言的朴实风趣逗笑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历史的深思,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篇二: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有感
重新演绎的历史
——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有感《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是以“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的嘴巴重新诠释中国古代史,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段落变得趣味横生,将原本趣味横生的历史段落变得精彩绝伦。在如同听相声般的快乐中汲取庞大的历史知识信息量,一版诲人不倦而又逗人不倦的最精彩历史文本。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以更加现代的口吻,更加现代的思维、更加现代的语言、更加现代的文化模式解读古人古事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登上大众舞台,向世人展开一幕幕变幻莫测的历史大剧。
这本书从尧舜禹讲起,直到明清结束,参照中学历史课本的原型,依时间顺序,自青铜时代开始,尧舜禹无私禅让尊位,启凭借拳头开创“夏”,从此之后,实力成为王朝存废的唯一标准。各路英雄狗熊摩拳擦掌,他方唱罢我登场,一时之间,好不热闹。盛世之时,英雄狗熊们只能虎视眈眈望着高高在上的王位占有者,虽然其间不乏顶风作案的猛士,怎奈历史的趋势的不可抗拒性,生不逢时的造反家们其结局不过是顶“着乱臣贼子”的恶名,千刀万剐,株连九族;待到时过境迁,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气数已尽,乱臣贼子们纷纷化身英雄豪杰,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推翻万恶腐败的前朝,改换门庭,把皇朝换成自己家的牌子,建立皇朝。殷商迁都、西周分封、秦始皇建立官制、汉朝分封、王莽改制、西晋南迁、隋唐之治等等,伴随着一切的,是制度的不断变幻与创新,文化的一波三折,以及历史人物九曲回肠的命运。及至明清,淹没多时的心灵浮游上岸,一场历史的大戏之旅告一段落,读者酣畅淋漓,观者淋漓酣畅;深思之余,心灵与历史同归沉寂,可谓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戏谑代替了刻板,玩笑代替了说教,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融历史与幽默于一身,内容缤纷多彩,风格恣意诙谐,捧腹之余,知识已然贯穿一体。
整车物流部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篇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读后感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套书用的时间最长,因为比较多,四本,第一本是讲中国古代史,共282页,第二本讲中国近现代史,共226页,第三本讲世界史,共229页,第四本讲世界史,主要是一战二战,共176页,算了一下总共是913页,跟世界通史有一拼了,另外还有三张光盘,共大约14个小时的视频,看的很是过瘾。
这本书其实并不像书名那么二,估计起名字的时候就是为了能够追求一下轰动效应我估计,读完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仅仅是了解而已,书中还有光盘中讲的一些东西是历史课本中所没有的,也说了一些被人们曲解的东西,挺好的,不愧是被评为中国最牛的历史老师,他讲课的方式很是让人快乐,感觉跟着他学习历史是一种享受。还是摘录一些书中的东西,并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本
第一章 青铜时代的中国(先秦)
“尧、舜、禹、汤、文、武”这是中国的古圣贤王。
“宣统帝下诏退位”中国的王位世袭制终结。
“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家天下,王位更替的方式有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前者比如朝鲜,后者比如古巴”,中国是什么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说的,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当代也很试用。 “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吴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谓是非常的高了啊。
“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
“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成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到达天地境界的人只有老子一人,但是感觉老子就好像是一个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跟信息学院学生会的精神有一拼,兴于精诚,止于至善。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对联是对孔子的认可,他是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第二章 江山一同不是梦
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一个问题,秦王在统一七国的时候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成功了,但是现在的社会中,美国采用的是远攻,但是我感觉他们的思想好像都是一个样,先找到跟某些大国的共同利益,然后不让那些国家帮助它进攻的国家,果然一个个的国家都成了美国的炮灰,我想,是不是美国有一天也会统一全世界呢。不过秦国统一了中国对中国的进步是一个促进作用,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假如美国统一了全世界,会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代价呢。
“完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印是金的,绶带是紫的;五千石的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以至于到后来明清时期的很多朝代,官员加衔叫什么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就在这里。)再往下两千石的诸卿和郡守是铜印黄绶;千石的万户县令是木印黑绶” “第一,承认土地私有;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方面的改革。
“用文轨车书代表国家的统一”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招我认为是相当狠的,也是相当英明的,汉武帝如果没有接受这条建议的话还不知道要有多少老百姓要收到牵连呢。
“查举的全称叫征辟举制”这种制度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感觉他不好的地方有些地方到今天都还留着。
“汉朝的田租比秦朝轻多了,秦朝是三分之二,汉朝是三十税一,相当于秦朝的二十分之一”现在的税比较多。
中原史书对匈奴的评价“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
“鸣镝弑父”这个人的故事可是真的很牛逼,但是也还是过于残忍了,为了权利的争夺,把爱马杀了,爱妾杀了,父亲杀了,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冒顿也还是相当的有胆识的。
“匈奴这些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后勤,他每个战士三匹马,一匹战马,一匹走马,一匹驮马”
对于匈奴“和亲解决不了问题,暴力是他们唯一听得懂的语言。”我觉得我们对待有些国家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一味的谴责是没有用处的,应该适当的展现一下自己的能力,要不然,真的会很悲剧的。
“我们把体育比赛第一名给翻译成冠军,出处就是霍去病17岁冠军侯”他24岁就死了。 “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尽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商朝国王穿白,夏朝是红的,周人尚黑,秦汉也穿黑,皇帝穿黄是从唐朝开始的” “在中国造纸术传入之前,印度人是把文字写在树叶上,佛经写在树叶上,叫贝叶经,欧洲人是写在羊皮上”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的,说明孔子也不信神、鬼等,“未知生,焉知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王充的思想。
“洛阳铲”主要用途就是盗古墓。
“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南传佛教即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就是像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藏传佛教就是中国的西藏、不丹、尼泊尔的喇嘛教。”只有中国的僧人不吃肉,斋戒。
“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第一个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稣基督,第三十释迦牟尼,第四是爱因斯塔。排在前面的全都是教主,受影响的人相当多,穆罕默德排第一就是因为多达55个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第三章 三足鼎立 南北对峙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不伐贼王业亦亡”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的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当时考察地方官的政绩,有三条标准:田野辟,户口增,赋役平。”
“轮回的六道,指的是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
“周武帝为什么灭佛?“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自废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第四章 忆惜开元全盛日 (隋唐)
“海外华人聚居地China Town,叫唐人街”
“杨坚即隋文帝”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没有嫔妃,隋文帝和明孝帝”真的是爱情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陈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诗,如果仅在诗词的造诣上来讲,他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是他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他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不干自己的事儿而去写诗,这就很是让人感到不好了,他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国灭了,诗词本事业余时间写写玩儿的,不能当正业啊,毕竟自己是皇帝呢,像乾隆皇帝做的就比较好,写了那么多的诗,但是人家皇帝做的一样的好啊,没有误了自己的本业。
“一个叫王薄的农民,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其实中国人好像自古就受人忽悠的成分比较大,这一首歌我觉得很是推动了隋朝的灭亡。
“岁断死刑二十九人”
“知人善任是唐太宗的一大优点。他认为为证之要,惟在得人。这个人指的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和民不一样。”李世民确实是一个明君。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是魏征死后,李世民说的话,可以看出,魏征在太宗心里的位置啊!
“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这是太宗时候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思想都束缚在了书本上,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明白过来呢,我觉得有点像现(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在的社会,这个社会不就是用各种东西把人们束缚住了吗。
“古时是十六两一斤(所以有半斤八两之说)”
“其实粟末靺鞨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
“藏族的神话传说当中,人是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生下来的”
“当年我们抗美援朝,帮助朝鲜夺回江山的时候,朝鲜的宣祖大王激动得不得了:“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日本啊,我现在不想做过多的评价。
“基督教就一部《圣经》,伊斯兰教就一部《古兰经》”
“黑的是发舍利,白的是骨舍利,红的是肉舍利”
“火药的成分,硫磺、硝石、木炭”
第五章 你唱霸来我登场 (五代 辽宋夏金元)
“宋朝是很可爱的王朝”
宋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墓碑上,“第一条,不得杀害柴氏子孙,咱江山是从柴家抢来的。第二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第三条是不加田赋”
“过去小孩念私塾,老师教你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过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真的是一个改革家说的话啊,虽然这一届政府上台后有了很多的变化,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再但是,我们应该给这个政府点时间,毕竟是一个有历史的国家吗,有历史的国家要改变一种思想、观念是很难的。
“文天祥被押到了大都,在经过南京的时候,曾经有一首《过金陵驿》,草台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时燕子傍谁
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郭守敬算出来一年是365.2425天,跟现在的实际运行时间差13秒”佩服啊!!
“行业里面供奉老师是供孔圣人,练武的供关云长或者岳鹏举,唱戏的供唐明皇,妓院里供祖师爷柳永”
第六章 最后的汉王朝 (明)
“中国和尚是不化缘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中国和尚化缘?化缘的全都是骗子。中国的僧人只要化缘就全是骗子,中国的和尚是自食其力的。”
“咱们这汉字数字的大写,这都是朱元璋发明的。”
“文章都是八股文,八股,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全是这八个部分”。不知道现在的高考中的作文算不算是八股的延伸,貌似里面考的挺多的东西都跟八股有一拼啊,看看学这些东西学的好的,唉,还不如直接学论语什么的呢,起码要是把弟子规学完了也不至于现在大家的思想境界都是这个样的了。
“在清朝的时候,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白棋、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叫下五旗,镶蓝旗的地位是最低,镶黄旗的地位是最高”
第七章 异族终结者 (清)
“改土归流。土是土司,土司是世袭的。流是流官,朝廷派来的官员,有任期的,不是世袭,不是永远干下去,是有任期的”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个任期貌似有点长,世袭这个就不太好说了,有很多是由明转暗了哦。
“郑芝龙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一个中日混血儿”
“在明朝,王爵的一字王是亲王,两字王是郡王”
“梁启超先生说,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其实这些东西应该在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写,可是读的太上瘾了,就一直读完了四本,中国的古代史可谓是一道巨大的菜,也只是一道菜而已,因为我感觉中国的古代史几本上就是改革和被改革的过程,清朝后半段应该算是一个过度,过度到现在。清朝后期的腐败其实不应该全怪在清朝一个朝代身上,这样的结果是整个历史的必然,其实如果把清朝放在其它历史阶段的话,我相信它的灭亡肯定不会这么快。
历史上的那些皇帝我认为只要是做好了本职工作的都是好皇帝,没有谁是明君谁是昏君,因为在当时也许他的做法就是对的,后人评价也都有局限性,毕竟自己不是当时的皇帝,如果按着咱们评判的标准来看,也许咱们在当时当了皇帝会比他们更加的昏庸,当然也可能更圣明。
第二本
第二本是中国近现代史,总觉得有点乱,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啊!
第一章 落魄挨打奈何天(鸦片战争)
林则徐禁烟时,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个东西要是在现代比较好,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政策上是漂浮不定的啊,也许在当代也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因为禁烟必定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里面,成为提供市场和原材料的一方”现在好像也还是。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2.4亿”
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 (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个人认为就是两个体质的较量,一个是改革后的封建社会,一个是为改革的封建社会,这场战争也是让国人感到最为耻辱的一次战争,因为日本自古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日本国也一直认为中国是他学习的榜样,但就是这样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国人和日本人的思想,国人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已经感到了中国如果再不改革的话就只有亡国的分了,日本人也感到中国这个老牌的天国,已经不足为大和民族学习了,他们要跟西方走了。 中国人之所以以前没有觉醒,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闭关锁国,或者说很大一部分都似乎,虽然其它列强也多次打败过中国,但是他们毕竟在国人心中是独立的国家,至少在思想上认为或者理解西方的国家可以比自己强,但是对于日本,国人心中是非常的不理解的,因为日本在国人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学生,弹丸之地,所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才会有一些较为彻底的改革派出现。
中国那时的洋务运动基本上就是扯淡,一点实际的东西都没有,只是学习了对方一个皮毛,但是这个确实是符合国情的,中国凡是改革一件事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我想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让中国改革的话,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的,但也只是如果了。
第三章 紫禁城里无帝王(辛亥革命)
“国民党一说先总理肯定就是孙中山,总裁肯定就是蒋中正”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真正做到了功成名退,人品绝对是没得挑,但是我觉的他最大的缺点也就出在这里,他以为用他的高尚的道德就可以征服一切,就能感化其他人,让其他人也跟他一样为了祖国的统一而不惜以期代价,他错了,别人都是没有那么高尚的,有很多的军阀跟着他干就是因为他有号召力,他们都是心怀鬼胎的恶人,所以到最后他虽然推翻了清政府,推翻了整个封建王朝,但是他却推翻不了领兵的那些军阀。
辛亥革命不可否认有着巨大的历史功劳,为中国能够继续向前走冲破了枷锁,如果没有孙中山,我真的不敢想象还有谁能够担此大任。孙先生永垂不朽!!
第四章 说不尽的国共情仇
“国军就是国民革命军的简称,不是国民党军的简称。”
对于这段历史,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如果我是蒋介石的话,我也会选择先剿灭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实力相当的弱,有很多人说两万五千里长征,实际上让我们看看,仔细想想,那时的共产党还有多少人?还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当时的共产党已经快要失败了。另外像共产党说的,两个党派共同执政,可能吗?两个党派,一个是要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个要走资本主义,两个党可能走到一起吗?如果现在出现一个党派说要走资本主义,你认为共产党会怎么对待这个党派呢??就像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人,我只有一笑。 你说抗日战争中谁的成绩最大?是游击战吗?那根本不行,游击战就相当于把整个中国给了他日本了,共产党为什么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为以前那里也不是他的,而国民党不一样,他是代表国家,他如果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的话,就是卖国了。那些大的战役都是国民党打的,真的有人会以为能用大刀打到装备精良的日本军人?让你打你回去吗? 共产党之所以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就是因为当时共产党的实力太弱,他需要有时间来发展自己,其实我觉得,日本的侵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帮了共产党的忙,如果没有侵华的话,也许中国早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了,那就不会有十年文革了,也就不会到了1978年才改革开放了,我觉得共产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毁了中国,起码在当时是,起码是毁了中国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