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历史

三一历史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一、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登封实验高中高二年级必修三一、二单元试题

1.《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

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

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

2.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3.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儒学的不败原因有

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其它学派缺乏特长

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 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

4.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5.“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6.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

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

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

7.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 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

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 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9.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10.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

13.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①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②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③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④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15.某一时期社会思潮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这样的:禽兽在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考虑过去或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但是人却看到万物的原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作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要的准备。”该思潮最有可能是

A.斯多亚学派倡导的理性B.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 D.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16.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17.《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18.安提丰(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73年)认为:“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

A.“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 B.对人人平等的肯定

C.坚决捍卫自然规律与法则 D.对人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视

20.“13~17世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著名富有家族)同一些伟大贵族家族一起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都与之密不可分。这些有才华艺术家在其家族资助和庇护下,创造了大量的传世杰作。”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B.富有家族资助是文艺复兴兴起的因素之一

C.艺术家创作突出个性,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D.意大利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1.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

A.宣扬“因信称义”,信徒众多B.符合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

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

22.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23.“(16 世纪以后)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这说明新教伦理

A.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B.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D.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24.孟德斯鸠说:“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这段话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25.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这反映了先哲们

A.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 B.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C.反宗教的思想 D.法制的思想

26.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27.“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28.“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人的体力虽然比另一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和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霍布斯这段话

A.体现了人人平等B.凸显了社会契约

C.诠释了人民主权D.强调了智力作用

29.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来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 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3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谈及民主制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种神明的人民,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那样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适于人类的。”他认为

A.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

B.人类能够建立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

C.政府应该用民主制来治理人类

D.遵循社会契约精神的政府是十全十美的政府

31.(24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79年到198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轨时期,中共从此告别频繁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时代,集中致力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从这里开始,中国逐步放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1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新时期我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所做的努力。(6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

三一历史篇二:不能忘却的历史:“三一八惨案”前后

不能忘却的历史:“三一八惨案”前后 30

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 [摘要]究竟是不是段祺瑞下令开枪的呢?惨案发当天为国务会议例会之日,该例会由国务总理贾德耀主持,段祺瑞无须出席,并不在场,故而说他下令开枪是不属实的。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史称“三一八惨案”。

这一事件,更因鲁迅先生的名文《记念刘和珍君》被大家记住,还记得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先生

其实,这一事件,也是北洋三杰之一、民国时期风云人物段祺瑞段执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独立学者彭秀良先生的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则彻底终结了段祺瑞的政治生命。1926年3月,国、奉战争爆发,天津至秦皇岛之铁路被阻断,张作霖奉军用军舰攻打冯玉祥国民军防守的大沽口,日舰出动协助,国民军还击,引起各国军舰的干涉,20余艘军舰开到大沽口,驻天津的外国军舰也一起出动,并由荷兰公使代表12国,以“违反辛丑条约之规定”为名,向中国政府提出严厉抗议,并发出要求国民军退出大沽口的《最后通牒》。外强的傲慢和对国民军的敌意,激起了国人强烈的反感和愤恨,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再次被调动起来。北京学生和市民起来抗议帝国主义行径,在天安门前开大会,并到铁狮子胡同向执政府请愿,结果遭执政府卫队镇压,打死47人,伤百余人【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28页。】,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群众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

“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政治生涯中最被诟病的一个污点,长期以来多认为是段祺瑞下令向示威人群开枪的,更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流传而放大了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究竟是不是段祺瑞下令开枪的呢?惨案发当天为国务会议例会之日,该例会由国务总理贾德耀主持,段祺瑞无须出席,并不在场,故而说他下令开枪是不属实的。曾任执政府卫队旅参谋长的楚溪春回忆说,现场指挥官、少校参谋王子江面向涌向执政府的学生队伍,下令鸣枪吓退学生,不料守卫执政府东西辕门的士兵未听清楚,竟向请愿队伍实弹平射【楚溪春:《三一八惨案亲历记》,《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再回顾一下段祺瑞以往对待学生请愿的态度,也可看出他是不会下令枪杀学生的。1925年5月18日,段祺瑞曾对请愿学生表示:1、学生只能陈述意见,不能提条件逼令政府照办;2、在读书时代,不应参与政治;3、对某事某人办法不协可以提公诉,不应聚众暴动【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尽管不是段祺瑞下令开枪的,但他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对这次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印有遗嘱的段祺瑞像

1926年3月20日,段祺瑞下令内务部行知地方官厅,查明抚恤群众,拟拨10万元作为惨案抚恤费,同时颁布《抚恤令》。令文如下:

因前徐谦等率领暴徒,实行扰乱,或恐累及无辜,曾令内务部查明抚恤在案。兹据该总长屈映光呈复内称,准京师警察厅查明函复,并将死亡人数列表汇送前来。检查余众,竟有多数学生同在其列。伏念青年学子,热心爱国,血气方刚,激刺之言易入,经行不顾,计较之念全无,猝乘市虎之惊,陡起填膺之愤,意气所激,遂尔直前不顾,堕入漩涡。揆其情迹,实有可原。伏乞特颁明令,优加慰恤等情。查徐谦假爱国之名,行破坏之实,青年学子,卫国情切,堕其陷阱,殊深悯惜。除令内务部仍妥拟办法,切实查明,分别优恤抚慰外,并责成教育部,督同各校校长,妥筹善后之方,以维学风,而培元气。本执政有厚望焉。【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6—127页。】

该令文除给予(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三一历史)学生抚恤以外,还把责任推给了国党北京市党部负责人徐谦,借以为自己卸责。但段祺瑞对这次惨案是深为痛悔的,他的外孙女常乃惠回忆说:

“母亲告诉我,惨案让我外公极度悲愤不安,那几天吃不下,睡不着,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儿又犯了,真是身心交瘁。他在政府召开的会议上说,‘学生们年轻,热情,爱国心强烈,但他们容易冲动,很容易被人利用。’”【杜婉华:《另一个段祺瑞》,《炎黄春秋》2009年第5期。】还有一个说法,是段祺瑞在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上当众长跪不起,并立誓终身食素以赎罪。但据李洁考证,这纯属谣传,“以段氏刚烈的秉性和元戎的地位,怎么会跑到现场当众向他认定的‘暴徒’下跪?”【李洁:《谁见过段祺瑞“长跪不起”?》,《南方周末》2014年3月27日。】也是,政治强人段祺瑞是不会向学生下跪的,尽管他的内心也许是痛苦的。

“三一八”惨案的政治影响是很大的,它严重侵蚀了段祺瑞执政府存在的“道义基础”。五卅事件,尚是外人惨杀中国人,而“三一八”惨案则是国人惨杀自己人,因此“其性质要比五卅严重十倍”,社会舆论也是一边倒,指责甚至要求段祺瑞下台的呼声极其强烈。但是,执政府的命运最主要还是维系在军阀实力之上的。1926年4月9日,鹿钟麟突然派兵包围执政府和吉兆胡同段宅,段祺瑞躲入东四八条胡同部下家中,11日又避往东交民巷桂绿第李思浩宅。据说,鹿钟麟此举的目的在于讨好吴佩孚。其时冯玉祥已通电下野出国,国民军群龙无首,鹿钟麟等人欲联合吴佩孚以打倒张作霖,才以对段氏翻脸的举动谋求吴佩孚的谅解【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殊不知,奉张早已和吴佩孚勾结,联合打击冯玉祥的计划已成。国民军退出北京后,段祺瑞又回到执政府,于17日通电宣告复职,并着议善后。电文如下:

民国成立十有五载,纷乱迄无宁日。本执政莅事以来,兢兢以振导和平,与民更始为念。不图德未足以感人,才未足以济变,力不从心,事俱违愿,迭经声述,期于退休,然犹不辞谤议,忍辱至今者,徒以民国缔构,本执政心力所存,休戚与共,内审时艰,外崇国信,且目睹赤化之祸,流于首都,不敢遽为无责任之放弃耳。本月9日之乱,所关于国家纪纲、军人职责者绝巨。遘兹奇变,内疚尤深,曩者临时政府开始之日,曾规定应办者若干事,一年之中,事挚扞格,今后是否按程继进,听诸公意。迩来宗国元勋,方隅诸帅,屡以大计相与询谋,国家之福,有目共见,当此乱极思治之秋,不无贞下起元之会,其速妥议善后俾国政不至中斩,佥谋朝同,初服夕具。本执政从容修省,得为海滨一民,终其余年,所欣慕焉。【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7—128页。】

三一历史篇三:《三一论浅析》

三一论浅析

14C16620 张家玮

三一论是是基督教三大派别的基本信条。三一论主张,圣父、圣子、圣灵(天主教会译为圣神,东正教会和新教则译为圣灵)为同一本体、同一本质、同一属性、三个同的位格,他们以希腊语:homoousios 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关连。通俗地说,仅有一位独一的神;圣父完全是神,圣子完全是神,圣灵完全是神;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亚他拿修信经对三一论得到了比较公认的解释。

《新约圣经》没有明确使用“三位一体”一词,三位一体的理论基础建基于一些圣经经文。其中包括在《马太福音》第28章第19节:“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浸)”。经文用“名”是单数,三位一体的支持者指圣父、圣子、圣灵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经文被视为隐含三位一体的思想,而教父和护教士加以立论及宣讲。

一、三位一体的定义

「三位一体」意即是:「独一的真神拥有三个位格(persons)(圣父、圣子、圣灵)存在于同一的本体(substance)中。」[1]

按本性而言,父、子、灵是完全平等的;圣子并不低于圣父,圣灵也并不低于圣父或圣子。[2]祂们彼此的关系是:「父不属那一个,既非所生,亦无所由出;子永远由父所生;圣灵永远由父和子而出。」[3]我们须要注意,这些名词只是表达出三位一体的关系,并不意味有等级上的分别。由于「生」、「出」的这些名词都有等级意味,有些神学家就索性不用。[4]

三位一体是永恒的。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着父、子、圣灵三个不同的位格,并且每一位格都一直是神圣的,从没有一位是从某一个时间之后才存在,或在某时刻之后才具神性。三一神在本质上一直没有任何改变,不管现在或将来三位格也永不改变。[5]

二、三位一体论的历史由来之简述

虽然圣经没有「三位一体」的名词,但这亦不是神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形上学玩意,而这真理仍是根据「整本」圣经归纳出来。对于确立「三位一体」之教义,历史上有两个大公会议在这方面上是贡献不少。它们分别是尼西亚会议 (325) 及君士坦丁堡会议(381)。尤其是后者,它更是「三位一体」论的形成高潮,正统的「三位一体」观得以成形,全归功于这次大公会议。[6]

1. 尼西亚会议(325年) — 圣子之神性

在第四世纪初,当时有一位名叫亚流(256-336) 的亚历山太长老,

在公元318年左右和亚历山太主教冲突,他主张只有圣父是真神,圣子在本质上不同。[7] 圣子是受造的,只是与神有相似的本质 ,不是与神同样的本质 。这激发当时的教会不得不特别召开尼西亚会议来澄清这教义。[8]主要反对他的对手是亚他那修 。结果这次会议反对亚流主义,肯定神的统一性,坚持圣子是神,基督是「与父一体」。[9]

2. 君士坦丁堡会议(381) — 圣灵之神性

亚流主义并没有在尼西亚会议中被消灭;反而声誉更涨。与此同时,主张圣灵是被造的马其顿纽主义出现,把圣灵列为次等的神。[10]加帕多家教父极其反对马其顿纽主义。在建立圣灵的完全神性的教义上,加帕多家教父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更正式认可了这教义。[11]圣灵是与子及父同质的 ,会议宣言如下:「我们相信圣灵,祂是主,是生命赐予者。圣灵是从父而出,与父及子同被尊敬,同荣耀。圣灵藉先知说话。」[12]

这次会议的结果除了尼西亚信仰重新被肯定;圣灵和子的同质被正式承认;[13]亚流主义被驳斥外,更重要的是「三位一体」的教义因这次会议而被坚定了。

三、三一论的四个要点

1.神是独一的

要解释三位一体的真理,相信首要任务是要让人知道神是独一的。基督教强调一神论,这词一般是指以色列人对一神的信仰,后来此信仰为基督教承继过来。

[14]圣经多处提及神是独一的,无论在旧约或新约,我们都可找到相关的经文(旧约:申6:4;参出20:2-3,3:13-15等;新约:提前1:17;参林前8:4-6;提前2:5-6;雅2:19等) 。关于神的独一性这真理是不可置疑的,圣经完全否定多神论,[15]只承认世上只有一位真神。

2.圣父、圣子、圣灵都是神

当我们解释完神是独一后,下一步我们要解释的是三位格的神性。虽然圣经强调神是一,但与此同时,它亦指出三位格各自都是神。

a.圣父的神性

相对于圣子及圣灵,圣父的神性是较少争议性的。父神是神,这点不用太多篇幅来讨论。耶稣屡次常称神为祂的父,亦叫门徒称父为神(太6:9) 。神是父的观念,在新约中清楚地显明。

b. 圣子的神性

约翰福音一章一节己开门见山地道出基督的神性:「‥‥道(圣子)就是神。」除此之外,新约多处经文提及基督的神性。从祂的宣称(约10:30;太26:43;) ;祂的神迹(约11:43-44) ;祂的权柄(太28:18);祂的复活(太27:53)中,我们认识到圣子的神性。

或许有些经文会令人疑惑,认为圣子只是一个次等的神,例如祂说「我父是比我大的(约14:28)」;「子也不知道(可13:32)」;使徒所说的「子服于父(林前15:24-28) 」。然而,这都不足以令基督被视为次等的神。奥古斯丁在这方面的研究花了不少功夫,他认为子比父小只是照奴仆的形像而言,但照上帝的形像说,祂是与父同等的。[16]

c. 圣灵的神性[17]

圣灵的神性并不像圣父及圣子那样容易确立。关于圣经对圣灵的神性之描述,则须由经文多处的间接叙述来推断。有好些提到圣灵的经文,是可以和提到神的经文互换。因之,这些经文其实就把祂当作神。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使徒行传五章。彼得严厉指责把价银私自留下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彼得问道:「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3节) 。在下一节他申言,「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在此可见,「欺哄圣灵」和「欺哄神」是互通的讲法。

另一个例子是哥林多前书三章16-17节,保罗写道,「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在六章19-20节他用了几乎相同的话:「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显然,对保罗而言,圣灵的内住就是神的同在。藉着等同「神的殿」和「圣灵的殿」两词组,保罗清楚地指出圣灵就是神。

3. 圣父、圣子、圣灵彼此都不是同一位

第三步我们要解释的就是三位格是彼此不同,但这解释可能会领人摸不着头脑。因为按人的逻辑推理来说,神既只是一位,而圣父、圣子、圣灵都是神。那么圣父、圣子、圣灵必是同一位,只是在称呼上有别。但在正统的三位一体论的立场来看,这理论是错误的。这错误的理论可以说是撒伯流主义[18] ,它所教导的是;上帝是以三种方法或形式来启示祂自己。首先祂把自己启示为创造万物和赐给以色列律法的父。当上帝负起救恩的工作时,祂就取了子的样子或形式。当祂完成子的工作后,上帝就取了圣灵的形式。于是,这一位上帝把自己启示为父、子和圣灵。[19]

然而,这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圣经某些经文明确显示这三位格也可时在同一场合出现。例如在耶稣受洗的场合中,父对子说话,圣灵降临到子身上(太3:16-17)。三位格同时出现的情景令撒伯流主义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父不是圣子也不是圣灵;圣子不是圣父也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也不是圣子,祂们是彼此不同。

4. 神是「三而一、一而三」

要解决以上二律背反的问题,的而且确是不容易。最后我们可以总括来说神是「三而一、一而三」——大部分对三位一体教义的陈述都指出,按本质而言,神的本体是独一的;按位格而言,却有三,然而这不是三个分割的独立个体。[38]神的本体或本质不分割地存在于三个位格,每个位格都拥有神的百分百的完全本体,并不是各自地只拥有三分之一的神的本体。不同位格之间在性质、尊贵和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20]祂们关系密切,彼此同工,无论在创造及救赎的工作中,每一位格皆有份参与。[21]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各自拥有神的完全本体的三位格加起上来才只得一个神的完全本体,而不是三个本体。而要解释这三与一的问题,唐崇荣解释得好,他认为这就好像三个「无限大」加起上来都只是一个「无限大」,从这个程序里面可看见三位一体的可能性,因为神是无限大。[22]无论多少个「无限大」加起上来,答案都是一个「无限大」。

四、总结

历世历代,不同的神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三位一体真理,例如太阳、光辉、热能;树杆、树枝、果实;水源、河、水流等等。要解释三位一体之奥秘,的而且确非三言两语一朝一夕的事。今日我们可以用电脑与软件作三位一体的类比:三位一体就好像三部性能完全一样的计算机(位格),共享了同一软件(本质) ,这三部计算机是互相连结,资料共享,彼此关系密切。

以上就是我对三一论的一点浅显见解。

名词解释

1. 本体/实体(substance): 「为其他一切现象之下作为根基(支撑、本体) 的东西。」简单来说,本体就是一物最真实的根源。就好像一个人若没有灵魂,那人就不会是活人,灵魂就是一个活人的最真实的根源;纸包橙汁饮品若没有橙汁只得个空纸包盒,这物就不是橙汁,橙汁就是一个纸包橙汁饮品的最真实的本质。

2. 位格(person): 「源自拉丁词persona(为演员所使用的面具、角色、个人、人物) 。一个主体,我们(a) 既能把精神特征,(b) 又能把身体特征归属于他。」我们说神是有位格的,因为祂是有个性(personality) 的,是有理智、情感,有作决定之本能,有行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乃是分别的个体,各自都是有理智、情感、决定力及行动的,故每一个体皆是有位格的。

参考书目

[1].艾利克森,郭俊豪、李清义译《基督教神学?卷一(增订本)》。初版二刷

[2].艾利克森,蔡万生译。《基督教神学?卷三(增订本)》。初版二刷

[3].安杰利斯,段德智、尹大贻、金常政译《哲学辞典》

[4].吴罗瑜编,中国神学研究院译《圣经新辞典(上、下册)(光盘版)》

[5].林鸿信《教理史合订本(上册)》

[6] 韦恩?郝思,华神译:《基督教神学与教义图表》初版四刷页43

[7].陶 理主编,李伯明、林牧野译:《基督教二千年史》页164。

[8].苏颖智:《异端辨惑》,三版页163。

[9]〈Nicaea, Council of〉,卢龙光主编:《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光盘版)》

[10].韦恩?郝思,华神出版社译:《基督教神学与教义图表》初版四刷页44

[11].麦格夫,赵崇明译:《历史神学》页84-85。

[12].殷保罗,姚锦燊译:《慕迪神学手册》页407。

[13].凯 利,康来昌译:《早期基督教教义》,初版五刷页179。

[14]〈Monotheism〉,杨牧谷主编:《当代神学辞典(上、下册)(光盘版)》[33]参申4:35,4:39,32:39,王上8:60,赛46:9,珥2:27

[15]奥古斯丁着,汤 清译:《奥古斯丁选集 —— 三位一体论》(1:11:22),五版24页。

[16]艾利克森着,蔡万生译:《基督教神学?卷三(增订本)》,初版二刷页24-25。

[17]或称形态论

[18]布恒瑞着,郭凤卓译:《初早期基督教会简史》页164。

[19] 〈trinity〉,吴罗瑜编,中国神学研究院译:《圣经新辞典(上、下册)(光盘版)》

[20] 同上

[21]苏颖智:《异端辨惑》,三版页174。

[22]唐崇荣:《三一神论》,三版,页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