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历史篇一:西夏的历史特点
试论西夏的历史特点
西夏立国西陲,先后与辽·宋·金鼎足而立,持续时间近两个世纪(自1038年建国至17年灭亡,首尾190年)。立国一如此长久的西夏,其历史究竟有何特点,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该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我认为西夏历史最主要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下面试作一粗略的分析。
西夏历史特点之一,是政治上采用蕃汉联合统治。所谓蕃汉联合统治,指的是以皇族鲜卑拓跋氏为核心,党项羌上层为主体,联合吐蕃上层,回鹘上层以及汉族地主阶级,共同治理西夏国家,剥削奴役着各族广大的劳动人民。这种联合统治充分暴露了西夏国家的阶级压迫实质。
西夏的联合统治,并非自立国开始,而是早在李继迁重建夏州政权之时。即已初见端倪.史载李继迁叛宋自立不久即潜设中官,尽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这里的中官,即汉官,也就是根据当时的体情况,模仿宋朝官制而设立的一些官职。
当时李继迁究竟设了哪些官职呢?公元982年(宋雍熙三年)二月,李继迁袭据银州,在蕃族附者日众的情况下,为了团结蕃部首领共同抗宋,于是设官授职,以定尊卑,预署酋豪,各领州郡,他自称都知蕃落使,权知定难军留后,以张浦。(刘)仁谦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蕾部指挥使,李光裙、李光允等为团练使,复署蕃酋折八军为并州刺史,折罗遇为代史刺史,嵬悉哔为辚州刺史,折御乜为丰州刺史,弟延信为行军司马,其余除授有差。说明李继迁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权初步具有蕃汉联合统治的雏型。这种联合统治的特点有二其一,从其人员的构成看,总数十一人,其中汉姓仅占三人,党项羌姓为四人,属于鲜翠拓跋姓者为二人,说明这时的联合统治以蕃为主,以汉为辅;其二,实授与预署并行,但以实授为主。这种情况反映了李继迁在树立反宋旗帜后,不断扩大地盘的决心和信心。
李德明时期的蕃汉联合统治,明显有所发展。他以左都押牙张浦兼行军左司马、绥州刺史,赵保宁兼右司马指挥使,贺承珍兼左都押牙,刘仁昂为右都押牙,破丑重遇贵为都知蕃落使,自文寿、贺守文为都知兵马使,何宪、白文赞为孔目官,郝贵、王曼为牙校,复以李继瑗为夏州防御史,李延信为,银州防御使,其余升赏有差。这表明李德明对李继迁那套行之有效的统治机构,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妞果将它同李继迁的那套机构比较,则有三点不同:任命名单虽然同为十一人,但其中蕃姓只占三人,汉姓却占八人,说明德明时期的联合统治是以汉为主;取消预署,均为实授;新增了孔目官。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发展到景宗元昊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并日益巩固。
从元昊中央政府的机构看,其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日开封府,日翊卫司,日官计司,日受纳司,日农田司,日群牧司,日飞龙院,日磨勘司日文思
院,日蕃学,日汉学。这些机构显然是模仿宋朝的二十四司而设立的。当然多少根据西夏的国情而有所变通。
从其对官员的任命看,采用的是蓉汉兼用的原则,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按照这一原则,元昊以篼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宗、张文显辈主谋议,以钟鼎臣典文书,以成逋克成、赏都卧移、如定多多马、窦惟吉主兵马,野利仁荣主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势统其众。
元昊所建的官制,除了采用汉官名号外,还采用了诸如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努、素赍、祖儒、吕则、枢铭......等蕃号官名。但这种以蕃语命名的官称,并非只有党项人才能担任的专授蕃职?更不是与前者并存的两个系统,而是一种官职两种名号罢了。
从上述可知元昊时期的蕃汉联合统治有如下特点:
(一)元昊所设官职,虽然并非照搬宋朝,而是参照吐蕃官制(如设监军司等),结合本国国情多少有所变通,但其主要内容仍是棋仿宋朝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二)采用一套官职蕃、汉两种名号;
(三)所任官员总数十二人,汉占其七,蕃占其五,仍以汉人为主。这点与继迁时相反,与德明时期大体雷同;
(四)从中央到地方凡主兵马者均为党项人。这表明西夏统治者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他们把军队当做命根子,在他们看来,只有将军队牢固地掌握在党项人手里,才能有效地行使西夏国家的统治权。
景宗元昊以后的蕃汉联合统治,就其基本特征和性质而言,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就其官制发展看,一同元昊时期相比,则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毅宗谅祚时新增设了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中书、学士等官,其蕃号官名也新出现了昂摄、昂星、谟个、阿尼、芭良、鼎利、春约、映吴、祝能、广乐、丁努等等。此外,监军司也有变动,谅祚以威州监军司为静塞军,绥州监军司为祥裙军,左厢监军司为神猛军,更于西平府设监军司为翔庆军总领之;
(二)乾顺亲政(公元1099年)以后,仅用汉官名号,而不再用蕃号官名
(三)仁宗仁孝时进一步将政府机构分为五品:上品一中书、枢密;次品一殿前司御史、中兴府、三司、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大都督府、御节司、宣徽院、内宿司、护法功德司、阁门司、御膳司、匦匣司、西凉府、镇夷郡、番和郡;中品--大恒历司、都转运司、陈告司、都磨堪司、审刑司、群牧司、农田司、受纳司、边境监军司、宫前侍卫司、医人院、
工技院,以及诸如鸣沙军、泾原县等地方机构;下品--行宫司、举荐司、南院行富三司、马院司,以及诸如灵武郡、银州、定远县、震武城等地方机构;末品一一刻字司、造案司、金工司、织绢院、番汉乐人院、仪容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以及诸如安远堡、讹泥寨等地方机构;不入品--纳言处、飞禽受纳处、秘书监、工技院总管、番汉大学院。说明西夏蕃汉联合统治机构,经过多次补充,至此已臻完善和定型,进入了它的成熟时期。
西夏在实行蕃汉联合统治时,虽然蕃汉之间难免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之间的协调一致则是基本的和主要的。这突出表现在西夏被派遣至宋朝的使臣,都能力争平等的礼仪相待,处处表现其不辱君命,忠于职守,忠于西夏国家。兹以谅祚时期的使者为例。宋仁宗去世,英宗即位,赵谅祚遣使者来致祭,延州差指使高宜押伴入京,宜言语轻肆,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临辞自诉于朝臣,当时吕晦上言,乞加宜罪,朝廷忽略此事,不以为意,使其怨对归国,一国之人,皆以为耻。当时谅祚所遣使人名叫吴宗,应属汉人,以汉人出使汉地,当宋臣对他傲慢无礼时,他据理抗争,得到了宋臣吕晦等人的同情和支持,这说明吴宗忠于西夏王朝,说明西夏蕃汉联合统治的稳固性。
西夏之所以产生蕃汉联合统治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下列两种因素所造成。其一,在西夏统治的疆域里,居住着党项、汉族、吐蕃、回鹘、以及鞑靼、吐谷浑等族。这些族的统治者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或者拥有一定数量的牧地和牲畜。这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镇压农牧民的反抗,都需要直接或问接(由其政治代表参加)参予政治,加入到蕃汉联合统治的各级政府中去,共同行使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权;其二,作为西夏国家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鲜卑拓跋氏,无论其统治经验和文化水平都不如汉族地主阶级,加上立国前后的一段较长时期里人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维持并巩固其统治,仅仅让党项羌、吐蕃、回鹘等族上层参予政权是不够的,而必须让汉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包括宋朝投奔、
过来的)加入到各级政府中去。这就决定了西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只能是蕃汉的联合统治。
西夏历史特点之二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这个疆域虽然只有北宋的二分之一强,但却是辽的两倍,在这广阔的疆域里,各地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其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二+二州,大体上存在着三种经济状况:第一种状况是西夏的都城、州、县治所及其附近地区。这些地区为蕃、汉集中居住的据点,是唐末五代以来早已封建化的地区,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号称畜牧甲天下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其所居住的吐蕃部落,多是华人子孙,侧会汉言,颇识文字,而作为西夏首都兴庆府屏障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不言而喻,这些州县治所及其附近的蕃,汉居民,其文化水准之所以较高,同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种状况,是靠近宋夏边界的蕃汉杂居的农牧地带。如西夏东面均菠山,西面的天都山、马衔山一带,大体上就是属于这类地区。其中横山多马宜稼......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这类地区随着西夏国家的建立,和党顶族日益向农耕化的道路迈进,其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
第三种状况,是一些土地贫脊,人烟稀少,或者本来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如西夏河套的地斤泽,兴庆府西面的腾格里,以及同蒙古接壤的广大北部地带,就是属于这类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存在着落后的游牧业,而且还保留着原始的狩猎业,可以说是西夏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总之,在西夏统治拘范围内,存在着农业、畜牧业、半农半牧,以及狩猎等多种经济成分,其发展水平参差不一,反映了它在经济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
西夏在经济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对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早在西夏立国之前,夏州地方政权对中原王朝在经济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突出表现在周世宗用停止贸易的措施,迫使李彝兴撤兵谢罪的事件上。(显德)元年五月,府州防御使折德哀入朝,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即以德康为节度,折氏晚出,彝殷恶其职与已埒,以兵塞路,不许通诏使。世宗谋于宰相,对日:夏州边镇,朝廷每加优恤,府州褊小,得失不系轻重,且宜抚谕彝殷,庶全大体。世宗日:德皋数年来尽力以拒刘氏,奈何一旦弃之,且夏州惟产羊马,百货悉仰中国,我若绝之,何能为!,乃遣供奉官齐藏珍赍诏责之,彝殷惶恐,撤兵谢罪。彝殷的这一屈服于周世宗的事件表明,僻处一隅的夏州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对中原王朝存在着怎样严重的依赖性。
西夏立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兴盛,这种依赖性多少有所减轻。彼西人公则频遣使者商贩中国,私则与边鄙小民窃相交易,虽不获岁赐之物,公私无乏,所以得偃蹇自肆,数年之间似恭似慢,示不汲汲于事中国,由资用饶足,与中国时无以异故也。这里说的是西夏由于同宋长期通过公私贸易而获得了极大的好处,从而使它的经济依赖性(公私无乏,资用饶足,同以前对比,相对面言)明显减轻,政治上变成了似恭似慢,不卑不亢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方面由于西夏经济比较脆弱,水平不高,加上受到战争的影响,发展缓慢,其生产物品不能满足生齿日繁的西夏人民、尤其是统治阶级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西夏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这明显表现在西夏对宋朝岁赐与和市的依赖上。既绝岁赐,复禁和市,羌中穷困,一绢之直,至十余千。......既通和市,复许入贡,使者一至,赐予不赀,贩易而归,获利无算,传闻羌中得此厚利,父子兄弟始有生理......。绝岁赐,禁和市,使西夏物价飞涨,生灵困窘,反之,始有生理,两相对照,西夏对宋朝的经济依赖性昭然若揭。
为什么西夏对宋在经济上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呢?对此,时人司马光曾作过如下的解释:西夏所居,氐羌旧壤,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它国贸易,其三面皆戒狄,鬻之不售,惟中国(宋朝)者羊马毡毯之所输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故其人如婴儿,而中国乳哺之矣。司马光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把西夏比做吃奶的婴儿,宋朝比做喂奶的奶娘,显然很不妥当,但他所分析的西夏内外经济及其贸易状况,决定了它对宋朝的依赖性,则是比较平允和中肯的。
西夏在经济上不仅对北宋存在着依赖性,而且在北宋灭亡之后,由于南宋在地理上同西夏隔绝,因此在经济上不能不依赖金国。西夏对金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对金边境的榷场贸易上。夏金榷场始于金熙宗。金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二月,夏国请置榷场,许之。此后,陆续于兰州、保安、绥德、东胜、环州等地设置榷场,置场官管理。西夏通过榷场、走私、以及夏使至金,许带货物与富商交易,.从而获得必要的生活用品。此外,西夏还迫切希望金国对池开放铁禁,以满足其对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因为金朝同意开禁,从而也得到了一些好处。
由于西夏在经济上对其邻国存在着依赖性,因此,在外交上不能不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史称(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俪(背离)乡(倾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西夏对宋、辽、金的态度之所以俪、乡无常,固然体现了它在外交上的灵活性,但在这灵活性的背面,却存在着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如西夏同辽结成联盟,是为了限其援助以抗宋,但同朱为敌的目的并非为了灭宋,而是通过战争与和平两手的交替使用,从中捞到经济上的好处。正如宋臣李纲所指出的:强则叛乱,弱则请和,叛则利于掳掠5,侵犯边境,和则岁赐金缯若固有之。在经过旷日持久的较量之后,即使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也往往遣使卑辞纳款,顿颡称臣。以元昊对宋战争为例。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鳗亟屈服。这里的所谓元昊倔强构逆,指的是仁宗庆历年间发生的宋夏陕西之战。在这次战争中,元昊虽然三战三胜,但仍不免主动要求纳款称臣。其所以如此,固然因素很多,但同宋朝断绝岁赐、互市有着很大的关系。元昊对宋在政治上所表现出来的依附性,正是由于它在经济上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所决定的。
西夏历史特点之三,是民族矛盾经常处于主导地位,对外战争频繁。
西夏自1038年元昊建国至1227年末主观灭亡,首尾190年。在这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夏同它的几个主要邻国--宋、辽、金、蒙均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战争。另同吐蕃嘣厮哕也多次兵戎相见。在同邻国的战争中,尤以宋夏战争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其影响与后果也最大。
西夏自景宗元昊立国到崇宗乾顺同宋高宗缔结和约,历时虎十年(公元103818年),双方和平共处仅有26年,其余74年时间均处于交战状态。如果将这漫长的时间划分一下阶段的话,那么,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自1038年至1044年。即从景宗元昊称
西夏历史篇二:西夏皇帝列表及简介
西夏皇帝列表及简介
西夏历史篇三: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
中国历代帝王介绍——西夏世系介绍
●西夏【1038——1227】【李姓】
【元昊仿汉制称皇帝至夏主遣使请降,历经九世十帝一百九十年。
西夏前期与辽、北宋鼎立,后期同金、南宋并存。西夏历史可谓:三皇盛世,两后专权。】
●西夏世系表【1038-1227】
一 世 二 世 三 世 四 世
01夏景宗李元昊─02夏毅宗李諒祚─03夏惠宗李秉常─04夏崇宗李乾順────┐
【1038-1048】【1048-1067】 【1067-1086】 【1086-1139】 ┌───────────────────────────────────┤
│ 五 世 六 世 七 世 八 世 九世
├05夏仁宗李仁孝─06夏桓宗李純佑
│【1139-1193】 【1193-1206】
├─越王李仁友──07夏襄宗李安全
│ 【1206-1211】
└───□──────李彥宗───08夏神宗李遵頊┬09夏獻宗李德旺
【1211-1223】│【1223-1226】
└──清平郡王──10夏末帝李睍
【1226-1227】 【一】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在位16年【1032-1048】,年号【广运、天授、礼法、延作】。1032年继承父亲帝位,1036年用离间计消弱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即为当年下达秃发令,穿耳带重环,不服者处死,创党项文字,1038年登基建西夏,1039年见宋仁宗软弱,南侵,历经四年停战议和。又挑起辽夏战争,取得胜利后与辽议和,宋、辽、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其实一个凶暴的暴君,为防止外戚专权,实行“浚诛杀”政策,对皇太后的家族卫慕氏大加杀戮。其又猜忌和多疑,中了宋朝离间计,杀掉了被宋恨之入骨的利仁荣和遇乞兄弟。其荒淫无耻,他为太子纳娶没藏氏,又见没藏氏生得好,竟自纳为妃,
称“新皇后”。后来没藏氏为其生下一子,即李谅祚,李元昊更宠爱没蔵氏,封其兄没藏讹庞为国相,没藏氏兄妹阴险歹毒,想立李谅祚为太子,便策划废除原太子的阴谋。原太子因李元昊将原为自己所纳为妻的没藏氏夺去,气愤难忍,结果被没藏氏兄妹以借刀杀人计利用,没藏讹庞假意帮助原太子发动政变,刺杀李元昊,原太子轻信,1048年元宵节李元昊与大臣们宴饮到深夜,回宫后,见原太子执剑挥来,鼻子被削掉,这时没藏讹庞预先埋伏的士兵,救出李元昊,将原太子乱刀砍死。李元昊被削掉鼻子,有惊又气,当天晚上不治而死,终年45岁。
【二】夏毅宗李諒祚【1047-1067】,在位19年【1048-1067】,年号【延嗣、宁国、福圣承道、群都、拱化】。李元昊临死前因无子可继,下遗诏,由从弟委哥宁令继承帝位,没藏氏兄妹废委哥宁令,改立宁令两岔为帝,刚满周岁的宁令两岔即位,改名李谅祚,没藏氏及没藏讹庞掌权,,没藏讹庞专横跋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弄得宋夏引起冲突,1149年辽兴宗承西夏刚立亲帅大军征讨,将没藏讹庞打得大败,1050年太后没藏派人讲和,向辽称臣。1056年没藏氏被相好李守则杀死,没藏讹庞将女儿嫁给李谅祚为后,其由国舅变为国丈,继续总揽大权,后李谅祚对没藏讹庞专权日益不满,加上亲信高怀正、毛维昌将大臣门对讹庞的议论告诉他,增加了李谅祚对没藏讹庞的不满。后来讹庞发现高、毛两人告密后,借故将二人杀掉,激化了李谅祚与没藏讹庞的矛盾。1061年李谅祚与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私通,被讹庞的儿子发现,父子二人密谋杀掉李谅祚,李谅祚先下手,设计将讹庞杀死,并诛杀没藏讹
庞的儿子及其家族,立梁为后,14岁的李谅作开始亲理国政,刚亲政便以汉礼代替藩礼,并仿照宋朝官制建立和充实西夏官制。对外采取联辽睦宋,拉拢吐蕃的政策,用拉拢手段招诱吐蕃归附,1067年21岁时死去。 【三】夏惠宗李秉常【1060-1086】,在位16年【1068-1086】,年号【乾道、大安、天安】。李谅祚死,其子8岁的李秉常即位,皇太后梁氏及其弟梁之理掌权。梁氏姐弟为汉人,为了得到党项贵族的支持,梁氏将礼仪从汉礼恢复为藩礼。1076年李秉常亲政后,想取消藩礼,恢复汉礼,但被后党势力否定。1081年21岁的李秉常对后党专权不满,接受大将李清的建议,将黄河以南不毛之地划归北宋,想借北宋的力量对付梁氏,事情败露,李清被杀,李秉常被囚禁,李炳昌的皇族亲党非常愤怒,起兵反对梁氏,禹藏花麻还请北宋发兵征讨梁氏,宋神宗便兵分五路伐夏,结果大败。1083年在朝中大臣要求李秉常复出的呼声中,终于复位,仍然做傀儡皇帝。1085年梁氏姐弟先后死去,继承大权的梁之通地位开始动摇,与后党势力对抗多年的皇族势力抬头,公开与梁之通抗衡,皇族与后党尖锐,而李秉常管不了这些,以郁闷的死结束了他的傀儡皇帝的生涯,年仅27岁。
【四】夏崇宗李乾順【1084-1139】,在位54年【1086-1139】,年号【天议、治平、天祜、民安、永安、贞观、天德、大德】。李秉常死后,又将傀儡皇帝留给了3岁的儿子李乾顺。其即位后,皇族与后党间相互倾轧如火如荼,后来梁氏集团内讧,其实力稍有衰减,1087年,梁之通与吐蕃联络,共侵北宋,结果夏军被逼撤退,1092年梁之通在辽支持下,再次对宋用兵,结果又大败,梁氏兄妹反目,梁之通全家被杀,梁太后亲自出马,继续对宋用兵,1096年梁太后与李乾顺御驾亲征,攻陷北宋金明赛,1098年梁太后败兵而退,派人赴辽求援,结果辽派使者到西夏,用药就毒死梁太后,并扶持李乾顺亲政,后党集团消亡。李乾顺上台后,将后党专权时附辽反宋政策改为附辽和宋,并向辽请婚,用传统联姻方式巩固双方关系。1105年辽天祚帝将宗室女南仙封为成安公主,嫁给乾顺,辽夏关系更为密切。李乾顺亲政后,着手整顿内部,提倡汉文化。在辽灭亡后,中原地区又被金占有,金对西夏威逼利诱,逼夏投降。李乾顺权衡利弊后,向金称臣,又趁辽、北宋灭亡之机,向外扩张,使其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1137年李世辅投奔西夏,李乾顺对其大加优抚,1139年命李世辅攻打延安府,结果李世辅率众投宋,李乾顺气氛异常,不久病死,享年55岁。
【五】夏仁宗李仁孝【1124-1193】,在位54年【1139-1193】,年号【大庆、人庆、天蓬、乾佑】。李乾顺背气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此时西夏政局腐败。其刚即位,护送辽成安公主嫁给李乾顺的辽将萧哈达发动叛乱,李仁孝将叛乱平息,并杀萧哈达。1142年西夏发生饥荒,1143年又发生强烈地震,饥民举行起义,仁孝又将起义镇压,然后李仁孝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其善于纳谏,又有一个崇拜汉文化的贤内助皇后阎氏,其统治半个多世纪,是西夏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193年西夏历史上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李仁孝去世,享年69岁。
【六】夏桓宗李純佑【1177-1206】,在位13年【1193-1206】,葬于庄陵,年号【天庆】。1193年仁宗病死,年仅17岁的李纯佑即位,即位后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此时党项贵族和地主腐败堕落,夏政权由盛转衰,蒙古又在漠北兴起,成为西夏北方的严重威胁。仁宗之弟李仁有因粉碎李德敬篡权有功,晋封越王,不久病死,其子李安全请求承袭越往爵位,桓宗不许,李安全愤怒,萌发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李安全勾结桓宗生母罗太后,发动宫廷政变,罢黜桓宗自立为帝,两个月后,桓宗突然死去,死因不明,终年29岁。
【七】夏襄宗李安全【1170-1211】,在位6年【1206-1211】,葬于康陵,年号【应天、皇建】。1206年李安全发动宫廷政变,废除桓宗自立为帝。此时成吉思汗开始向外扩张,西夏成为其攻取的第一个对象。1207年蒙古攻西夏,李安全向成吉思汗献女求和,蒙古军班师回朝,1211年齐王李遵顼废除襄宗,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被废一个月后,襄宗不明不白死去,享年41岁。
【八】夏神宗李遵頊【1163-1226】,在位12年【1211-1223】,年号【光定、乾定】。齐王彦宗之子,即位时49岁,即位后依附蒙古侵军。1217年蒙古攻金,神宗应蒙古征调攻金,大败而回。蒙古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夏拒绝出兵,蒙古进攻西夏,神宗逃回西凉府,直到蒙古兵退才返回国都。此后神宗采取联金抗蒙、联宋抗金政策。1218年神宗向金求和,但金宣宗恨西夏反复无常,拒绝讲和,神宗又转而连宋。1221年蒙古木华黎经西夏攻金,向西夏征兵,神宗出兵配合,被金兵大败,未告蒙古,自行逃归,木华黎病死,其子领兵继续攻金。蒙古为惩罚夏不辞而别,将夏兵包围,神宗为保全自己,甘心做蒙古附庸,而蒙古对他已失去兴趣,对此责令他退位,神宗被迫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起坐了西夏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去世,终年64岁。
【九】夏獻宗李德旺【1181-1226】,在位3年【1223-1226】,年号【乾定】。神宗李遵顼的太子李德任因反对李遵顼亲金,丢了太子位,被囚禁。后来神宗退位,传位于次子李德旺。李德旺即位后,改变神宗的附蒙政策,试图抗拒蒙古,结果遭到蒙古征讨,抗拒蒙古失败,又联金抗蒙,此时金自身难保。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到漠北后,见西夏尚未归顺,便出兵攻夏,西夏束手无策,李德旺吓得随刚死不久的太上皇神宗仙逝而去,享年45岁。 【十】夏末帝李睍【?-1227】,在位1年【1226-1227】,年号【宝义】。1226年李德旺死,其侄子李睍被拥立为帝。1226年成吉思汗大军分东路、西路向西夏都城中兴府挺进,并杀掉了李德任,合围了中兴府。1227年成吉思汗派人到中兴府招降,遭末帝拒绝。此事发生强烈地震,中兴府城内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军民完全全丧失抵抗能力。末帝走投无路,向蒙古投降。这时成吉思汗病死,蒙古军按成吉思汗的遗嘱杀害末帝,并进入中兴府屠城,西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