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需要更专业化


  公司的成立与初期发展
  
  华谊兄弟公司纯粹是个私人的民营股份制广告公司,创办于1994年。我最早是学画画的,后来到美国学传播,回国后从事广告行业。创业的时候完全是自有资金,只有10万美金。那时候没有“风险投资”这个概念。广告人从事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行业,能够适应比较广的面。因为广告就是帮助客户营销,自己投产业就是帮自己营销。如果相信广告人的广告能力,不是欺骗客户,那么投资什么行业都能和广告人站在一起。
  我们接触影视是因为当初做了一些电视剧的贴片广告,从而逐渐了解这个行业,到1997年开始投资电影电视,最早投资的是英达的情景喜剧,资金背景比较简单,纯粹是私人公司的原始积累,通过广告收益积累的。原来进行操作的是我们广告公司的一个影视部门,有了一些业绩之后,2000年剥离出去,和太合投资控股重组成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了比较专业化的公司,注册资金是5000万。电影行业是很少能够拿到银行的投资,华谊兄弟现在有个贷款的受信额度,我们比较早地跟银行接触谈判,介绍自己的业绩,现在能够拿到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大概四五千万。投资影视已经5年了,做到现在有相对品牌优势,我们原始的投资资金1亿左右,当然投资的额度大大高于1个亿,因为投资收益,然后继续累积投资。除了这些资金以外,我们还和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像中影集团、西安电影制片厂,这种合作都有融资的成分;公司还融海外的资金,像哥伦比亚,进行联合拍戏。
  投资电影早期的是冯小刚的贺岁片,像《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此外还有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从经验上讲,早期投资,还不是很成熟,想法是跟大导演合作能够迅速地进入这个行业,像姜文、陈凯歌都是重量级的导演。因为我们不是专业出身,肯定要找专业更好的人,所以请的都是大牌导演和明星。姜文这几年除了《绿茶》不是我们公司投资以外,其他全是我们公司投资的。葛优除了《蝴蝶的微笑》,从《不见不散》到现在,所有的也都是我们投资。入门几年之后,我们也是专业人才了,我们完全可以用新人,比如像陆川。
  《荆轲刺秦王》当时总体投资比较大。那时我们国家还没有像现在拿成分账的方式,而是分割版权;当时大陆也就1000多万人民币,我们和北大华亿投的是大陆版权。《卧虎藏龙》总体投资1个多亿美元,但是大陆投资才100万美元。后来《大腕》《天地英雄》才跟海外拿成分账,假如我们投资占50%,那我们要占全球收入的50%,而不是剥离开只做大陆。
  朝正规化壮大现在的公司都是逐渐正规化、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就是销售跟全球是打通的。我们的电影投资后两三年目的性非常强,都是按预算制进行。今年上半年投资三部戏,冯小刚的《手机》已经开机了。5月中旬,我们和哥伦比亚投资的周星驰的《功夫》将要开机,制片投资大概1600万美金左右,宣发投资还没确定。我们每年投资的影片大概是四部左右,大小规模不一。今年冯小刚的《手机》不会小,300万美金,周星驰的应该是目前公司最大的投资了,陆川的《可可西里》投资小点,1000万人民币以内。
  电影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它不是个流水线,不可能像瓶子生产出来以后就永远是这个形状。它还有个积累的问题,比如我们建立了几个工作室,如冯小刚工作室、路学长工作室、陆川工作室、滕华韬工作室,他们都签在我们公司,唯一性地为华谊兄弟拍戏。我们早期建立的时候需要这样的基本构成。关于影片投资的考评还是比较简单,毕竟电影创作是个高级的艺术劳动,是一个艺术判断。影片投资与否基本上就是决策层判断,以我为主。当然因为长期的经验,公司各个部门、各个系统,他们分析的东西有他们的倾向性,知道给我递什么样的本子。说有多科学,当然也不尽然。
  华谊兄弟现在结构比较复杂,主业之一光电影就有三个公司,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西影华谊发行有限公司(我们和西影成立的电影发行公司)。其中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完全做演员经纪,演员签约大约有40多个,一线演员在国内应该是最多的一家,陈道明、吴若甫、刘威、胡军、苏瑾、关芝琳、刘嘉玲、小陶虹、付彪、徐帆、任泉……其他我们经营的还有广告公司、俱乐部、制药公司、汽车销售公司(宝马“迷你”型指定的国内经销商)。这些和电影行业没法比,尤其是汽车,卖1000辆宝马就10个亿,中国电影全国的票房才10亿人民币。总的资产很难说,但我对外的公众形象基本上是电影投资人。公司的品牌带动实际上是靠电影带动,这我承认。当然我们的广告公司做得非常不错,应该是民营类广告公司最好的几家之一,每年销售额稳定在7个亿。中国银行、国家电力、中石化、海洋石油、中国移动……都是我们的客户。我刚从美国回来时,广告客户以中资为主,现在则有海外的BMW、摩托罗拉、爱立信……
  电影行业目前不是我所有公司赚钱最多的,但它的潜力是巨大的,而且比较有意思。当然我投资随意性比较强,包括我进入电影行业,我没有想到三五年之后是中国民营电影业最大的公司之一。当初只是觉得这个行业不错,根据自己的资金来做,但是运气蛮好的。
  公司在操作方式方面,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就是计划性比较强,公司的管理团队比较职业化,这确实和原来电影圈大大的不一样。原来电影圈经营环节是最薄弱的。其中最明显的,我们娱乐圈的商业信誉和其他行业相比严格来讲要差一些,比如拖欠款问题,包括电视台和院线问题,商业信誉都是很弱的,其他行业没有这么严重的拖欠款问题。这一点我们有最大的优势,我们公司从未拖欠别人一分钱。多年来我们跟中影、西影、紫禁城合作,有良好的口碑,华谊兄弟讲究信誉,这是我们经营的最大竞争力。不过这不是我们优秀,而是整个行业这方面有点弱。好在整个行业如今逐渐在改变商业信誉问题。
  我们的团队是职业化的经营者。虽然不是做电影的,但是把一些好的模式调过来做电影,比如目标责任制、预算责任制。原来的电影厂在预算方面都是粗线条。我们在预算方面做得非常地精细,一部戏做到几角钱的预算。
  国营的电影厂有他们多年积累的资源,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弱点,不是专业化经营,而是粗线条管理。整个中国的国企原来都是粗线条管理。而专业化的经营正是我们进入的优势,这几年都有很好的体现。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我的运气的问题。比如我和冯小刚合作了四部戏,在创作上一致的东西更多一些。本人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比较好,《一声叹息》即使不是贺岁片票房也不错,而且当时盗版还猖獗。
  
  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
  
  去年和今年我们已经感到电影市场的复苏,并且尝到甜头。吃了几年苦之后,现在能够有把握开机就赚钱,比如冯小刚的《手机》投资比前几年高了两三倍,但是我们算账一定盈利,广告贴片已经进来了,比如摩托罗拉、中国移动等。
  VCD、DVD的后电影版权比前几年翻了10倍。谁也没有想到增长速度这么快。这一点,我们是又高兴又非常气愤。前几年他们完全是蒙着这个行业。这也表示我们这个行业非常脆弱,没有市场调查的能力。当然,假的永远是假的,最终会曝光。他们现在也感到压力了,我们现在版权开价就是比以前高,因为有许多公司在竞争。
  CCTV—6的价钱也比原来高了很多,条件非常好。以前是几十万,版权一签一辈子。现在是几年一签,五年、七年,而且每播一次要付钱。整体来讲,投资人地位改变了。
  院线以前也是铁板一块不能谈,分账就是30%,现在可以分到40%。贴片广告以前说一条放映一次20元,我们就必须这么高,实际上市场承受不了。因为是单一院线,现在多院线打破了垄断。因为是我们带来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提要求,双方可以谈。
  同样是原来的投资,同样是原来的市场,因为透明度更大,因为竞争和规范,使片方的收入来源更多了。同样是《大腕》,如果是今年上映,我们获利肯定比原来多三分之一。
  这几年投资电影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投资的财力更强了。单片许可证,对我们可能不是什么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几万、十几二十万的管理费问题。本质性最大的是院线改造和电影后产品的提升。而且是越来越有利,电影院会越改造越好,银幕的数量越来越多,老百姓进电影院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现在北京的电影院太少了,不是一般的少。票价按中国人生活水平来讲偏高,但好电影也能承受高票价。
  电影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盗版问题。第二大问题是终端不够,影院数量少,质量不行。第三大问题是电视版权不合理。
  有关部门也是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如电脑售票,建立院线。这些都是这几年比较重大的举措。盗版问题就不光是电影系统的问题,它是整个中国的问题,图书、高科技、软件,全都有盗版。
  中国电影没有什么太多的后产品开发。其实美国也没有什么后产品,那都是我们一厢情愿在炒作。美国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也为数不多,除了像科幻片、儿童片有这种可能性。所谓电影后产品,最大的就是家庭录影带,就是我们说的VCD版权。《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哈里·波特》有一些后产品,其他哪有?《纽约黑帮》怎么卖后产品?美国电影最大的收入也是家庭录影带和电视版权。这我们也有,只是我们占的比重太小了。这不是我们能够去开发的问题。它是市场不规范。
  这都是一些媒体,或者一些不太懂市场的人在那说,“什么电影后产品占整个收入三分之二”之类的。其实三分之二是除了票房之外的收入,比如家庭录影带。而中国现在一部电影的家庭录影带的收入很有可能超过国内票房。假设一部片子卖800万的版权授权,只卖5年。800万,按营销去算,影片应该有3000万票房,但中国能有几部影片能卖3000万票房。我们的《手机》VCD的版权能够卖到800万,它在国内的票房也就几千万了, VCD收入不就占到一半的收入,再加上CCTV—6的理想的版权费,加起来可不就比票房高。所以国外就是正常的,我们不正常是因为市场没有规范到这种程度。现在VCD版权正常了,非常正常。
  
  希望下一个股东是境外公司
  
  我们公司将来的发展就是更专业化,把队伍培养得更职业。公司资产最重要的是股权,我管理的是股权关系,资源组合,这对公司发展最重要。我的第一个股东是太合投资,我和他们重组了两年半。我非常满意这个股东,这个股东和电影行业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我和对方老板谈公司的重组,把他的钱融进来,成了我的股东。这一步实际上对我们华谊兄弟后来三年起了很大的作用,决策更科学了,因为有股东制约我了,原来是我自己说了算;现在起码要对股东负责,管理上更科学,另外资源更大,竞争力更强。
  第三个股东会是谁?这是我最关注的。我希望第三个股东一定不是本土的。至于上市我们还没到上市的程度,第一,我们不缺钱,另外规范和透明度没有到那个程度,电影行业“黑账”特别多,电影公司因为国家政策的问题,黑账太多了,所以拍完一部电影,大量的白条。这个将来政府怎么解决?按一个工厂去管理拍电影的过程根本不太可能。电影厂如果查账,这么多年来,这些白条能把这个厂压死。因为按国家的法令它的财务是不规范的。所有演员酬金,白条,到农村拍戏都是农民,白条。到路上买一根白菜当道具,能有发票吗?但是我国财务制度上没有白条这一说。这怎么上市,它完全不具备上市的条件。海外这种行业是允许这种方式的。
  希望下一个股东是境外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资金,而是新的资源组合——它有一个海外销售渠道和海外管理的经验,它能够逐渐带动中国电影业更专业化。中国很多行业都是靠国外公司带动的,才更专业。比如中国的通讯,所有开放最彻底的中国的行业,它的发展是最好的。越封着的行业越不行,电影也一样。
  谭政采访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