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初我随中国外文局气候报道小组远赴墨西哥对联合国坎昆气候峰会的第一阶段进行了实地报道。 气候变化是近些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增强外宣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临行之前,在局领导的部署和策划下,我们明确了此行的报道重点,即不仅仅放在气候谈判的进程上,也要站在中国的立场发出声音,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不比速度比深度
在到达坎昆之后,有其他媒体的同行告诉我,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由于西方媒体的误读,使中国代表团处于相当不利的舆论环境中,因此对于2010年的峰会,中国媒体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高效快速的舆论反应会有利于中国代表团的谈判进程避免受到西方媒体的干扰。
根据会议的议程安排,第一个星期多为各方的立场陈述,为第二个星期的部长级会议奠定基础。但在第一个星期,各国代表出言都比较谨慎,爆出的新闻点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小组其他成员决定首先盯紧新闻发布会,保证第一时间对会议进程密切跟踪,并努力从各个方面挖掘新闻点,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对重大议题做策划。
由于在人员数量上的不足,我们不与新华社等大新闻机构比发稿速度,而是侧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挖深度,比如就峰会期间备受瞩目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期谈判和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以及我国为减排所做的巨大贡献,我独家专访了77国集团主席H.E.Ambassador Abdulla M.Alsaidi、南非首席谈判代表AlfWills,以及中国的谈判代表苏伟和黄慧康等人,让这些权威人士来详细解读,通过这样的深度报道来维护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舆论立场。
坎昆和北京一共有14个小时的时差,后方英文网络版的编辑对我的报道也是全力支持,不管多晚,都是在第一时间编辑、刊发我传回的英文稿件、图片和视频。英文印刷版的同事则根据报道进程,约请相关专家,对大会的进展做最新评论,这些配合都大大提升了《北京周报》对本次峰会报道的传播效果。
感受国力
在坎昆期间,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这从不少细节中可以反映出来。首先是我们在会场内外摆放的《今日中国》气候专刊,每天都被一抢而空,可见现在各界对中国的关注。参会的众多NGO人士,在谈到谈判动向时,都纷纷表示将密切关注中国代表团的一举一动,认为中国和美国是本次谈判的关键力量之一。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专家Jake Schmidt还善意地建议中国应该多宣传自己在节能减排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这对我们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了我们目前工作的不足。
此外,我采访的不少外国谈判代表在言谈中也都提到中国在气候问题上起到的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77国集团主席H.E.Ambassador Abdulla M.Alsaidi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一直很欣赏中国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行事作风,并称其展现了东方式的智慧,积极稳健,同时又不失精明。南非首席谈判代表Alf Wills则认为中国正在为它的减排承诺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在发展中国家当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通过这次在坎昆的经历,我也积累了不少采访国际会议的经验。比如在坎昆的一个星期,各种全体大会,新闻发布会,边会和NGO的介绍会林林总总,各种信息应接不暇,因此只能选择其中对谈判进程最为关键,或最感兴趣的项目去参加。当然如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好重点选题,到时就能有条不紊、沉着应战了。
在大会开始之前,其官方网站上就会向记者公布各个国家代表团联系采访的e-mail地址和电话号码。我选择了其中十来个发邮件,打电话,但联系了半天最后都了无音讯,看来只能去会场上找寻采访机会了。但是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安保措施都非常的严密,所有闭门会议记者是不被允许进入的,因此接触到重要谈判代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我选择在一些会议间歇的空档抓紧时间直接去和谈判代表联系,这个方法后来证明更有效也更节省时问,并且大部分谈判代表在面对中国记者的采访要求时都不会拒绝,我想这应该多少也和我们国家国际影响力提高有关系吧。
外国记者的长处值得学习
在国内的一些报道场合,我经常能遇见外国同行,见识过他们废寝忘食、不休不眠的工作态度,这次在坎昆我更是感受到了他们敬业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媒体,对于气候变化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专注,当然这与欧洲国家向来注重环保、支持节能减排是分不开的。从他们身上,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专业性。我了解到很多参与报道坎昆峰会的外国记者都是专门致力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资深记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气候资金、减排承诺、技术转让等等各个问题都有很详细的了解和研究。而相比之下,我才刚接触气候变化问题不久,要做到全面又有深度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时我注意到一些外国记者在行文中,并不会大量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明白。
第二,全能。在会场内外经常能看到外国记者一人身兼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甚至摄像记者,他们堪称全能战士,将第一手的多媒体的资料传回国内,使报道更生动更立体。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