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曰岭:给“金岭”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熟悉的人绝对不会想到,山东金岭集团的前身仅仅是一个制砖厂。现任金岭集团总经理赵曰岭十几年前带着2000多人干砖厂,“2000多人产值2000多万”在当时已是一个不算小的成绩。再看看现在的数字:2005年金岭集团的工业总产值是15亿元,仅纳税就是1.1亿。当年的砖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固定资产达15亿元,以基础化工、热电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14年间,山东金岭集团以每年递增几倍的速度迅猛发展,创造了山东化工企业发展史上的“金岭速度”。
  
  瞄准高新技术,挺进化工领域
  
  “制砖行业产品附加值太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做大做强。在风起云涌的商品大潮中,企业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走科技发展的道路”,当谈到金岭集团为什么放弃当时效益较好的建材业而转型挺进化工领域时,赵曰岭如是说。1992年,赵曰岭已经把砖厂做成了当时年产量全国最大的砖厂,他却突然提出要放弃建材业,要向当时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是陌生领域的油田助剂进军。依托背靠胜利油田的有利优势,他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在油田化学助剂的开发上。1992年,公司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效油田压裂液稠化剂─羟丙基瓜尔胶粉,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级优秀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专门召开专题技术研讨会,向全国油田进行推广应用。该产品的开发,促进了压裂液的技术革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国油田的增油上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公司又先后开发出了40余种与其相关的系列油田化学助剂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油田。油田化学助剂系列产品的开发,使金岭集团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并从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当挖掘到“第一桶金”后,赵曰岭体验到高科技的魅力。以此为切入点,他开始向化工领域寻求新的更大突破。1994年,在经过详细市场考察的基础上,公司大胆上马了氯丙烯项目,成为全国第一家上马此项目的乡镇企业,并当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为满足氯丙烯生产对氯气的需求,立足山东化工大省的市场优势和渤海湾丰富的原盐资源优势,金岭集团确定了发展氯碱化工的新路子。1996年,公司一举投入亿元资金,同时上马6000吨氯丙烯技改、1万吨烧碱、6000KW热电联产项目。1997年,三大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并初步形成了内部产品链条,扩大了经营领域,产生了综合效益。金岭集团从此步入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盐化工领域。2000年,为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整体实力,公司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上马了4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以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曰岭说得好:“任何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新产品是一个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的过程。氯碱企业耗电和蒸汽厉害,这样金岭集团就以热电打头阵,自给有余。氯碱生产产生的氯气是生产甲烷氯化物和氯丙烯等氯产品的原料,而氯碱生产产生的氢气则是苯胺的原料。”赵曰岭专业书读得不是很多,但现在说起氯碱化工产业链来却头头是道。他说要进入一个行业,经验就是认真研究同行特别是国有企业同行的动向,把市场中的信息、人才、技术等重要发展要素资源为自己所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氯碱产品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在这种形势下,他提出了规模适度膨胀,产品深度加工的发展思路,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2003年,公司与中国华陆工程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建成投产了5万吨甲烷氯化物项目,实现了对氯气的深度加工,并成为江北第一套甲烷氯化物生产装置,其工业化生产技术被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公司又建成投产了3万吨苯胺项目,对烧碱装置生产的氢气进行了有效利用。产业链条的拉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利润空间,拓宽了经营领域。
  在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的同时,公司不失时机地新上适销对路、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把产业链条加宽、增厚。甲烷氯化物投产后,市场一直看好,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看到市场潜力巨大,赵曰岭高瞻远瞩,立即决定扩大规模,现已达到25万吨的生产能力,苯胺产品也达到了6万吨的生产能力,氯丙烯达到2万吨的生产能力。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烧碱生产能力已达到22.5万吨,热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KW,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规模效益,壮大了整体实力,增强了企业的抗风浪能力。
  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公司又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油田化学助剂市场萎缩,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缩小,且运作难度大,费用高,公司陆续把这一产业从主导产业的位置上放下来,而把市场看好的甲烷氯化物、苯胺、烧碱、环氧丙烷等大化工项目作为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优先发展。今后,公司还将不断上马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和产品,陆续淘汰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路线,赵曰岭已经做好了规划。
  
  以人为本 创百年伟业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十几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对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并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对于人才,赵曰岭显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化工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人才专业层次的需求也就较高。创业之初,金岭集团专业化工人才极度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先后聘请了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公司工作或兼职,有的被委以重任,担任公司重要领导;有的放在重要岗位,发挥其专业特长。他们都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级专业人才的聘用,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使赵曰岭认识到人才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994年,在他的倡导下,公司开始面向社会招聘大学生,进行人才储备。而这在当时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生普遍不看好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种条件下,他提出要靠优厚的物质待遇、先进的企业文化、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社会声誉、灵活的经营机制来说服大学生,留住大学生,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在民营企业工作也一样都会有大作为。当年首批进入金岭的十几名大学生得到了培养,受到了重用。公司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十几年来,公司每年都制订实施人才招聘计划,根据实际需要招聘学有专长、专业对口、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公司大专以上毕业生已达800多人,其中很多都是来自国家重点大学或211工程大学。对各类人才公司总是在发展上给机会、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工作上重用、生活上关心,使他们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了企业文化知识层次,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公司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锻炼、快速成长、早日成才。大学生进入公司首先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让他们感受金岭企业文化,认同金岭企业文化,融入金岭企业文化。然后公司再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把他们放在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项目建设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步掌握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为以后成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上公司舍得投入,每年都请专业职能部门到公司授课,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选送有发展前途、工作突出、文化层次高的干部员工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员工的培训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
  在人才使用上,公司始终坚持唯才是举,用其所长的原则,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近几年,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引进,公司加快了人才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进程,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提拔重用,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在经过3至5年的成长锻炼后,陆续走上管理岗位,成为技术中坚和公司高层管理者。他们为公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后盾。
  
  沟通从心灵开始
  
  “老板”和员工沟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赵曰岭自有办法。他的管理章程中有一条:企业里任何一位员工,如果觉得企业中某一种现象特别不合理,都可以把意见直接发到他的手机上,赵曰岭的手机短信成了沟通企业老板与员工的桥梁。赵曰岭不但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给每一位员工,还把这种方式扩大到全集团。金岭集团员工人手一本做工精良的工作手册。手册的最后数页,是金岭集团所有员工的通讯录,从工作岗位、家庭住址到手机号码、工作电话及家庭电话,不论在集团中的岗位如何,在这本员工手册兼电话本上,每位员工一视同仁。企业“老总”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会带来许多麻烦,但赵曰岭很坦然:“只要善待职工厚待干部,让职工过上好的生活,把职工当成家里人,我们的职工很善良。”尽管他公布手机和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好多年,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骚扰电话和无理取闹的人。而电话号码的公布对于上下关系的融洽,对于基层情况的了解,对于管理漏洞的发现,都有着诸多的好处与便利。
  
  金岭腾飞正当时
  
  面对新形势,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赵曰岭提出了“整合要素资源,推动产业聚集,加快上下游产品配套,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公司立足自身优势,着眼长远发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打造百万吨化工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战略,决定在3―5年内上马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化工项目,推动企业的跨越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规范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力争2010年完成产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