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党中央精心部署“基层组织建设年”,**市委实施“十大党建工程”和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工程,根本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和整合资源,着力破解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水平提升,构建党建引领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新型格局。根据这一工作导向,本研讨班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和角度,辩证统一地探讨如何以“输血”方式增强农村党建机体、如何通过增强农村党组织“造血”功能带活全盘党建这一课题。通过到**、**、桂林**等市内外一些县区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和分析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出破解的对策和建议,为市委创新拓展党建工作思路,构建“输血+造血”的农村党建新格局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一、**市“输血+造血”党建工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市辖 6 县 4 城区,有 86 个乡镇、938 个行政村,其中设立 16 个村级党委、447 个村级党总支、476个村级党支部、2236 个屯级党支部,农村党员 64872 名,村干部 8898 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各 938 人,其中 75 人为“一肩挑”。近年来,该市围绕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逐步探索构建“输血+造血”农村党建工作体系,有效促进了党建资源的整合、社会力量的集聚、农村矛盾的化解、经济建设的进步,党群关系的密切,提升了农村党建的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
(一)“输血”渠道逐步打通,农村党建整体实力有所提升 “输血”即村党组织被动依赖和接受上级、各界的指导、帮助。市委注重外因的转变,通过探索城乡党建一体化的连接点、融合点,将组织、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
人才等优势资源导入农村,弥补了农村党组织缺乏资源的这个短腿,促进了农村党建整体实力的提升。
1.紧扣组织建设这个点进行“输血”,农村党建组织体系建设基本成型。以2011 年村级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通过文件规定党员人数 100 名以上建立村级党委,50 名以上建立村级党总支部。要求县、乡党委做好业务指导和程序把关,努力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农民经济组织中创建党组织,实现新增村级党委 12 个、村级党总支部 65 个、屯级党支部 340 个、农民经济组织党支部 77 个, 初步形成了“纵横对接、层层覆盖”的农村党建组织网络。推广创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组织设置模式,采取支部领办型、支部介入型、支部引导型、支部服务型等方式,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机构752个。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为契机,探索机关、农村、产业、企业联手联建途径,建立村企联建组织 106 个、城乡联建组织 939 个,促进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2.紧扣建章立制这个点进行“输血”,农村党建规范化建设进程加快。根据各村实际和特点,按照一村一套制度的要求,建立市指导县、县指导乡、乡指导村等逐级挂钩联系制度,帮助村党组织统一完善了“三会一课”、村务党务公开、党员承诺制、民主评议党员、村党组织目标责任制、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农事村办”服务制、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学习制、分班制、值班制、例会制、汇报制、预告制、请销假制度,创新推出了书记述职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巡视督查制、党务工作“三员”制、党员设岗定责制等一系列制度成果,并实行《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等基本制度上墙,使村级组织管理和运行有章可循,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规范化。
3.紧扣科学选人这个点进行“输血”,农村党组织班子实现选优配强。2011年村“两委”换届中,拓展深化 2008 年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工作经验,引入竞争选拔机制,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比选、差额直选,要求各乡镇党委派员分片分区,组织和指导各个候选人进行调查研究、竞职演讲、现场答辩,全面广泛地展示了各个候选人的能力素质和形象风采,扩大了党员的选举权,拓展了选人用人视野,促使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在确定和规范村“两委”干部职数的基础上,提倡全额补贴干部兼任半额补贴干部,鼓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引导选民和党员选拔女干部和 35 岁以下年轻干部,通过考录选拔大学生村官,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挂职,有效改善了村党组织班子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层次机构,班子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4.紧扣“一定三有”这个点进行“输血”,农村党建基础建设有所增强。“一定三有”即定权责立规范,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实行设岗定责,分别制定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各成员的岗位职责。各县区根据自治区和市委有关文件,根据各自财政状况,每年给各个村委划拨一定的办公经费。努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保障,实施“基础工资+业绩考核奖励+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结构性工资补贴制度,目前每个全额定工村干部月工资性收入(补贴)达到了 1000 元以上,退位定工村干部月补贴达到了 280 元。努力提高政治待遇。注重发现、推荐优秀村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09 年以来,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招录乡镇公务员 103 名,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任职 47 名,切实为村级干部提供了晋升平台,增强了村级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发展信心。“十一五”以来分批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国债项目 445 个,总
共投资 6689 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 1287 万元、县区配套 1316 万元,加上各县区通过其他渠道筹资 300 多万元,总共新建和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166 个、维修 474 个。同时,市委从财政划拨款项 315 万元,补助给 629 个村委添置了一批办公设备,县区及一些后盾单位通过送钱送物,也给村级组织补充了一些办公设备。村级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六有”(有办公室、有党员活动室、有规范的村级组织制度、有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有必备的办公和活动设施、有党务村务公开栏)标准,成为民主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及文娱活动中心。
5.紧扣人才集聚这个点进行“输血”,农村党建人才队伍得到补充。围绕“农事村办”,从县、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每个乡镇组成 50 名农事服务队巡回服务。结合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工干部下基层、千名干部驻村屯等系列活动,选派 183 名贫困村第一书记、1872 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1254 名机关党员干部挂村驻点服务。按照“一个村屯、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的工作模式,组织安排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村屯服务。着眼整顿后进村党组织和推进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选派 313 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担任农村党建指导员。全市总共选派了 43 名厅级、518 名处级、4126 名科级、15197 名科级以下党员干部进驻农村或挂钩联系服务。通过机关干部人才的加盟,不仅为农村输送了项目、资金、技术,而且使农村党建人才队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缓解了农村人才流失和紧缺的被动局面。
(二)“造血”功能得到增强,农村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 “造血”即村党组织主动开拓创新和谋求进步,实现自我建设、自我发展。市委注重内因的激活和促变,紧扣各个关键环节,采取引导、助力、激励等方式,逐步增强村党组织的“造血”功能。
1.紧扣集体经济建设这个环节,增强村级财库的“造血”功能。市委创新采取“政府扶持、多村联办、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效益”的发展思路,至今投入资金 2000 多万元,支持 10 个县区建设了 33 个村级集体经济综合项目。各县区紧跟市委这一步调,努力开拓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自主创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积累增长。**县从 2011 年开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大会战”,重点对 73 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进行帮扶。各村共提交发展集体经济可行性报告 86 个,探索出了村级组织和群众共赢的“食用菌大棚双增模式”、市场运作的“雪球滚动模式”、招商引资的“村企联办模式”、盘活集体资产的“升级发展模式”、统筹资源和资金的“集中联办模式”等,目前消灭“空壳村”16 个,有 35 个村拓展了集体增收路子。又如**县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村采取发包集体土地、鱼塘或创办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另一方面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县委于 2004 年投入 200 多万元在县城南开发区建设占地面积 96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800 多平方米的村级集体经济综合楼,将每年出租收入约 20 万元作为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的办公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壳村”办公经费紧的难题,且集体经济综合楼升值空间较大,现价值近 1000 万元,连续“造血”功能较强。
2.紧扣党建责任落实这个环节,增强党建创新的“造血”功能。市委全面启动实施 “书记创新工程”,通过细化量化党建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均落实了年度重点抓的党建项目,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机制。一些县区创新推行党组织书记承诺述职制、农村党务“三员”制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党务工作者履行党建责任人职责。一些村党组织创新推行了“村民小组长列席村‘两委’会议事制”,充分发挥了村民小组长的民主
监督作用,调动了村民小组长的参政议政热情,促进了村级事务决策科学化、规范化。一些村党组织围绕“双带富”(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设岗定责,分类服务,建立了科技种养服务岗、旅游开发示范岗、新农村建设先锋岗等 10 个岗位,组织有能力的党员以工作团队服务形式,带领群众投身各项事业建设,形成了比奉献、比服务、比作风的浓厚氛围。
3.紧扣能力素质建设这个环节,增强引领发展的“造血”功能。几年来,市委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十一五”、“十二五”都制定了村级干部、农村党员培训规划。先后投入了 1000 多万元专项资金,并积极吸收各个渠道的资金,不断推进党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构建市、县、乡、村教育培训体系,创建了“**市十大党员培训示范基地”、
6696 个“农家课堂”培训网点、2454 个“党员生产实地培训基地”。通过组织“党员专家团”、“科技特派员”、“理论宣讲团”等各种形式,采取“人才+支部+培训基地”、“人才+项目+支部+农户”、“人才+协会+基地+农户”等联建模式,依托乡、村培训阵地基地,“十一五”以来培训农村干部、党员、群众达 180 多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优秀党务工作者、乡土人才和合格产业工人,极大地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紧扣干部绩效考核这个环节,增强主动干事的“造血”功能。市委制定出台了村干部绩效考核相关文件和实施办法。各县区依据市委的政策要求,每年从财政预算和划拨专项资金,根据年底的村干部绩效考核情况,给予兑现一、二、三等奖的绩效奖金,目前全市村干部平均每人每月可拿到 400 元的绩效奖金。在此基础上,2012 年市委围绕考实考准村级党组织工作绩效,创新推行了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工程,制定出台了 《**市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考评细则》,
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细化为“6 大项 43 细则”,对 43 项评分标准进行了细致划分,综合评定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党组织,使村级党组织“创”有方向,党员“争”有目标,“量”有尺度,全面激发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内动力和创造力。
5.紧扣活水源头开发这个环节,增强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各乡镇将村级后备干部物色、考察、推荐、管理的权力下放村级党组织。各村党组织按照“1职位 2 后备”要求,组建了后备干部库。通过实行跟踪动态管理,根据后备干部思想发展状态、工作变动情况、能力素质提升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后备干部。按照“四个培养”梯次建设要求,将各个重点培养对象分解落实给村“两委”干部和一些资深党员,实行“2 对 1”的挂钩联系培养机制,逐级将农村经济能人、返乡大学生、务工人员、复退军人等年轻优秀人才培养吸收进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从目前全市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逐步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在年龄梯次上、文化层次上、职业多元化上均有了一定的改善。
二、因“输血”、“造血”不强带来的一些农村党建热点难点问题 虽然**市“输血+造血”党建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但因当前一些特定背景、现实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面临“输血”不足、“造血”不强的局面,并由此引发和带来了一些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输血不足”,农村党组织“五盼”是热点 从外因来看,“输血”系统马力显得不足,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是“肠梗堵”,导致“输血”不畅,“输血”不多,尚未能满足村党组织的要求。
1.盼政策“输血”,希望能够有多的政策支撑。从这些年中央的工作重心来看,中央一直非常重视“三农”,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针对服务“三
农”出台的政策文件,同时配套出台了支农惠农富农一揽子计划和政策。但是,直接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政策却不多。2011 年,市委提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2012 年党中央提出“基层组织建设年”,市委制定出台的“1+4”文件,大体上也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和范围,显得不够具体。调查中,村级党组织反映最多的就是政策和资金问题,比如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希望能在资金配套上提高标准,在土地划拨、资源转换和项目审批上放开政策,在增强村干部和党员 “双带富”能力上给予更多的项目领办、贴息贷款等扶持,在村级干部(含屯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的工资待遇(误工补贴)和退岗养老保障上提高标准,出台新的政策文件予以明确等。
2.盼信息“输血”,希望能够有广的信息来源。自古以来,农村在资源上、信息上始终处于弱势。从全市的村屯坐落地理位置看,有很多是大石山区,由于交通闭塞、网络不发达,信息渠道不顺畅,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很多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都反映到这样一个问题,因对上层政策、指示、形势发展、外在信息了解少、跟进慢,自己在开展工作时,很难把握定位,开拓思维、找准路子,导致工作和发展顾虑多,不知如何干、不愿主动干、不敢放开干,习惯于观望,等别的村干有起色了才跟着干,或等干部进村领着干,往往在“等靠要”中失去了最佳机遇,导致很难发展起来。村党组织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打开顺通快捷的信息渠道,以此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带领群众建设和发展。
3.盼资金“输血”,希望能够有足的资金投入。全市有 938 个行政村、7698个自然屯、3175 个农村党组织,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从调查的情况看,自治区党委、市委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县区按每村每年 5000 元的标准,从财政划拨专项工作经费
给村级组织。但实际上,个别县区因财政吃紧,很难足额划拨到位。有个别乡镇因事务多,工作经费消耗大,则对县区划拨的这项专款打个折扣,划拨到每个村的经费不到 3000 元。对于市委文件规定的村干部年度绩效奖金每人每月要达450—550 元的标准,个别财政困难的县区只能给予平均每人每月 300 元的保障。随着党员数量增多、农村党建内容拓展深入,完善农村党建工作软硬件设施、开展党组织活动等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没有充足的经费,各项公益事业、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影响了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此,村党组织盼资金盼项目的心情十分迫切。
4.盼人才“输血”,希望能够有优的人才支援。近年来,市委下放机关干部到农村接地气、转作风、强锻炼的力度逐年增强。但选派干部时,却碰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问题。如果部门单位单纯从后备干部的进步成长考虑,选派骨干下基层,那么单位的工作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机关单位不愿选派年轻优秀干部,只选派能力一般的干部或年龄大的干部,甚至选派平常工作不积极、效率低、“唱反调”的干部,导致下派干部队伍整体实力降低。有个别干部挂钩驻村后,一年到头未能帮助村里办一件实事,对此农村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外,从客观上看,机关干部平常事务忙碌繁多,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理论性问题研究不够深,涉猎知识面不够广,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也面**郎才尽的境况。为此,农村党组织希望上级选派更多优秀干部、特别是专家型人才支援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5.盼技能“输血”,希望能够有强的技能服务。从全市农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看,大多数农村党务工作者、村干部和党员知识积累少、文化水平低、专业研究浅、服务技能弱的问题,短期内还很难改变。致使他们对新农村建
设的规划谋划、党建新型格局的打造提升、产业体系链条的构建延伸、农村文化阵地的巩固拓展等发展大局难以驾驭,碰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产技术疑难问题、历史遗留矛盾纠纷、复杂的突发应急事件等需大量专业技能知识处理的工作,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技术的角度、全面协调的角度高效妥善解决。而这些都是事关全村发展的重大重点问题,解决得好,村党组织就能带领全村群众迅速打开局面,开创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解决不好,村党组织就很难有大的作为,从而影响到村党组织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此,村党组织盼技能强化和提升服务能力的愿望也很强。
(二)“造血不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五难”成难点 从内因看,大多农村党组织“造血”功能不强,导致“供血”不足,农村党建自主发展能力弱,受“五大难题”影响,尚存在不少后进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空壳村”。
1.党员发展管理难,农村党组织后续力量“造血”不足。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开放,城市的做大,城市劳动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寻求创业发展的空间。调研发现,**县农村青壮年约 82%都外出打工、经商。全市很多村屯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在留守。北部三县由于地处大山腹地,田地少,农民外出务工更为普遍。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长年在外务工、生活,导致党员发展对象难物色、培养进度难跟上、跟踪考察难到位。一些积极分子和党员流动性大,或长期在外,影响了考察和管理的延续性。一些党员发挥作用不好,在群众中的形象不佳,导致青年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认同感,不愿意入党。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发展党员难度很大,全市大多村党组织每年发展党员数仅在 1-2 名,甚至有部分村两三年不发展党员,以至于一些村随着老党员去世,党员数不增反而变少。因高素质的党员难发展,党员队伍整体
素质不高的问题短期内还很难解决,个别村甚至选不出一名合格的党支部书记的现象仍然存在。
2.选拔培养干部难,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造血”不足。由于大量农村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创业(**县约有 3200 多名党员长年在外,约占农村党员的 41%),2011 年村“两委”换届,不少村屯想找一些优秀年轻党员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和村民小组长都相当困难。因职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民选择职业的多样化,很多有本事有威信的人觉得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报酬低,都不愿当村干部,换届时只能“矮子里选高个”。而作为村“两委”班子重要后备来源的村民小组长和屯支部书记,因几乎无报酬,更没人愿干,有不少自然屯是靠抽签的办法,大家轮流当屯里的小组长,这不仅难以保证队伍质量,而且难以实现队伍建设的延续性,导致村级组织班子后备乏力,“青黄不接”。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村级班子配置优化程度不高。据 2011 年换届后的统计,目前**市农村党务干部多数在 46—60 岁之间,50 岁以上的占总数的 43.6%。以初中文化为主体,高中(中专)文化的占 48%,大专以上文化仅为 2%,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
3.功能作用发挥难,农村党组织统筹管理“造血”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村级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整个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一些村干部领导能力不强,表现为思想不纯、观念不新,满足于“小富即安”,习惯于“伸手讨”、“张口要”,发展经济的办法不多,思路不清,能力不强。部分农村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熟悉,水平不够高,党建创新办法不多,创新力度不够,往往按照传统的模式,仍局限于传统村委会时期的开会、通知、盖章、邻里纠纷劝解等具体事务,而对于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涉及不多,全面
了解少,动态跟踪少。有部分农村党建工作者作风不够扎实,缺乏奉献精神,与群众的亲和度下降,政治意识不够强,对许多政治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些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而且影响以后农村党建的健康发展。
4.党建力量集聚难,农村党组织整合资源“造血”不足。虽然通过推行城乡联建,逐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但因共建双方之间不完全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利益上的制衡关系、工作上的监督关系,组织相对松散,工作制约力有限,工作并非依靠刚性的制度来规范,而是靠柔性的情感来维系,导致目前还很难形成完善的联系协调机制,部门相互之间沟通合作不够紧密,仅限于将主要精力放在结对的村,而关心支持别的村较少,涉及不同单位利益关系时,容易出现思想难协调,工作难推动。而大多数农村党组织“等靠”思想根深蒂固,没有积极主动去研究、去开拓、去创新,服务缺乏与时俱进的手段和措施,无法吸引更多的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导致“小组织”难用“大资源”的局面。从调研中了解到,参与共建的大多是机关单位党组织,学校、企业、包括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度都不够高,构建科学统筹的城乡党建新格局的工作仍然很艰巨。
5.集体经济发展难,农村党组织自主供给“造血”不足。虽然**市近年来加大了扶持力度,出台了一些政策,实施了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综合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滞后的现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投入和扶持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庞大的行政村群体需求。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村因无地无山无资源,或无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据 2012年8月统计,全市有 “空壳村”555个,占49%;1万元以下的村352个,占37.5%,1—2 万元的村 86 个,占 9.2%;2 万元以上的村 41 个,仅占 4.3%。调研发现,
虽然有一些村通过内联外引上了一些项目,或办了一些企业,但由于受市场、人才、资金、政策、信息的影响,这些村办项目、村办企业大多以失败告终。由于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造成村级组织自主供给难保障,各项开支难正常,公益事业难去办,直接影响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深化延伸“输血+造血”党建工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实践证明,**市构建“输血+造血”党建工作体系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模式,促进了城乡资源统筹和党建一体化发展,顺应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前景,应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进行健全完善,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开创出科学统筹的基层党建新型格局。
(一)开渠拓源,构建顺畅发达的“输血”脉络 主要是结合农村实际需求,紧扣农村党组织的“五盼”,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大“输血”扶持力度,切实为农村党建加油助力,构筑坚强的后盾支撑,助推农村党建发展。
1.放开政策“输血”龙头,输送必要的政策力量。建议市委组织党建部门及有关专家进行调研,制定出台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农村党建扶持政策。按照每年 50个新建、100 个维修(或装修)的计划,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列入年度重点项目规划,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给予市级财政上调扶持标准,县级财政下调配套比例,缓解县级财政负担沉重状况。场所建设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以上,科学规划建设出功能配套齐全的组织活动场所。对没有集体土地的村,可通过县区划拨或购买一块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以备用时之需。建议市委加强行政协调,促进“银农”合作、“银政”合作,从财政划拨资金,或创建党员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每年在每个县区扶持 50— 100 名农村干部或党员领办创业项目,指定专业技术员全程跟踪服务。建立村级干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村级干部的工
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薪酬。眼下可根据当前物价上涨情况,给予在岗全额定工村干部每月增加 200—300 元、退岗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每月增加 100—200 元。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和奖惩挂钩,对财政切实困难的县区,从市财政划拨一定资金予以扶持。研究出台村级党组织副书记、支委委员、村民小组长待遇政策,副书记享受村委副主任待遇、支委委员每年补助不少于 1000 元、村民小组长每年补助不少于 500 元。
2.架构信息“输血”网络,导入丰富的信息资源。探索拓展“远教建功新农村”功能作用,推动远程教育站点延伸到企业、村屯,不断扩大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以充分开发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共享便捷、信息更新快捷、学习操作简捷的优势,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宣传政策、推广技术、发送信息。努力加快**市基层党建工作信息网建设,逐步实现组织部门与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的手机短信互动,方便快捷地为村级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时事、政务、科技、文化等各种信息。尝试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工作思路,采取市财政划拨一部分、县区财政配套一部分、村级组织自筹一部分、社会融资一部分,每年投入资金打造一批村级党组织信息化建设试点,构建形成村级组织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个村级组织配备电脑和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专门的“数字村委”宽带网络,开发**数字村委管理系统,并不断丰富拓展系统内容,扎实推进网络办公,增强网上服务功能,提升村级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效能。
3.拓宽资金“输血”渠道,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增加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党建经费稳定增长机制,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增长,逐步解决农村党建经费紧张、财力物力不足问题,从资金上保障村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建工作。建议从市、县区两级财政、留存党费划拨资金,专门设立农村党建奖励经费,年底按照村级党组
织“创星升级”评比标准,对农村党建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分别给予晋升一个星级、二个星级、三个星级的村级党组织不同等级的绩效奖金,另给党建工作特别出色或在某项重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级党组织进行表彰、嘉奖。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党建发展基金,如村级党组织可以结合服务辖区企业、服务经济组织,通过发展 “支部+企业+协会+基地”的产业化服务,实现共赢分红或收取服务管理费开拓党建经费来源,或依托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村企联建等,争取共建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赞助党建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建设经费,或通过共同组织党员活动,由共建单位、企业承担活动经费等。
4.延伸人才“输血”经脉,提升选派的人才层次。由市委出台硬性文件,要求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区选派下村的干部,必须经过组织审核、把关,尽可能从后备干部中选派,规定下派干部年龄不得超过 40 岁,并尽可能从思想、政治、作风、专业、经历等多方面考虑,确保选派下村的干部队伍实现最大优化。整合全市优秀的农技人员、科技人员、党务工作者、理论专家,分别组成“党员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团”、“理论宣讲团”、“党建指导团”等进驻农村服务,并从中选聘一些人员到村“两委”挂职,担任业务顾问、科技顾问、建设顾问、市场顾问等。通过调动、兼职、挂职、聘用,创办、联办、承包项目、承包企业及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讲学等多种形式,聘请区内外大学学府的专家教授担任农村的各类兼职、顾问等,为农村干部、党员、群众培训授课,传授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科技文化,指导开展党建创新、难题破解、科研推广等工作。
5.抬高技能“输血”桥梁,增强发展的引领能力。**县通过抓好村干部、党员的技能培训,引领广大群众搞产业化经营,仅几年时间就把从融安引进的金桔
扩种到 10 万亩以上,还把蜜桔、绿化苗木生产等打造成一个个强优产业,极大地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涌现了许多人均年纯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新村。**县注重技能“输血”,提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引领能力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挂钩联系村党组织和“1 对 1”帮扶村干部、党员制度,选派优秀干部、理论教师、科技专家和党建指导员进驻农村“传帮带”,提高村干部、党员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村干部分级培训机制,重点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及新上岗村干部的培训。市委每年集中培训村干部 1 次以上,县(区)委组织部集中培训 2 次以上,乡镇集中培训 7 天以上,并建立培训档案,作为考核村干部培训情况的依据。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根据村干部岗位特点和农村工作实际,把培训重点放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矛盾纠纷化解技巧等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干部、党员“双带富”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丰富培训形式,既要抓好短期的业务培训,又要抓好农村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学历培训。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等各类成人教育,全面提升文化素养;还可以分期分批组织有条件的村干部到发达地区的行政村进行为期 1—3 个月的挂职锻炼,助其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综合能力。
(二)促思转变,构建充满活力的“造血”体系 注重从内因做文章,努力促进农村干部、党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其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破解决农村“五难”问题,开创全新的农村党建格局。
1.构建“培”“管”“激”于一体的“造血”体系,促进党员队伍优化发展。“培”即培养典型,增强吸引力。坚持“四个培养”,采取组织引导、政策照顾、重点扶持等系列措施,为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提供机会和平台,吸引外出党员农民
工留乡返乡创业,吸引优秀青年入党。创新重要担子优先考虑安排党员、重要决策优先征求党员、重要项目优先让党员领办的“三优先”做法,突出农村党员优越性,吸引优秀青年入党。“管”即管理教育,增强信念。创新拓展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和途径,加强党员理论、思想、政治、纪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党员理想信念,提高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按照“流出地党组织为主组建、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管理”原则,采取“省与省”、“市与市”、“社区与社区”、“农村与社区”双向管理模式,加强双方沟通协调,搭建党员流入流出信息对接和规范管理桥梁,促使流动党员遵纪守法,保持先进。按照地域相近原则,以县为单位,在流入地建立县区派出联合党支部,认真做好培养外出务工优秀人员入党工作,拓展培养发展党员视野,优化党员队伍。
“激”即激励信心,增强动力。注重在工作中物色培养党员、干部模范标兵和先进典型,通过事迹宣传、评选推介、荣誉表彰、物质奖励等各种形式,不断以优秀党员榜样力量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形象,赢得党员和群众认同感,吸引优秀青年入党。针对党员做出的业绩和贡献大小,分别设定政策优先扶持、项目优先领办、资金优先帮扶等不同等级的配套措施,给予相应等级的奖励扶持,形成激励党员创业的强大内因动力和吸引优秀青年入党的感召力。如**县以“党员关爱基金”为核心,多举措大力实施“党员温馨工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员关爱格局,有力促进党内和谐,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采取“财政投入一点、党费补充一点、党员募捐一点、贷款利率降一点”的“四个一点”形式筹集资金,不断壮大“党员关爱基金”。从 2007 年至今,共筹集资金 210多万元,其中财政投入 147 多万元(县财政每年投入 20 万元,且随县财政增长逐年提高)、党费投入 48 多万元、党员募集 15 多万元,对农村有能力的诚信党
员发展生产所需贷款进行贴息,帮扶党员发展生产,带动其他党员群众发家致富。2007 年设立基金以来,共发放党员帮扶贷款 1201 万元,补贴利息 120.3 万元,扶持农村党员创业 424 名,建立示范户 160 多户,共发展种养项目 900 多个,项目总产值达 5310 万元,带动党员群众 5000 多人从事相关产业。
2.构建“配”“选”“考”于一体的“造血”体系,促进村级班子的科学建设。“配”即“配强班子”。深化拓展三江县坚持“以德为先,以文为尚”选配班子的经验做法,综合考虑年龄、性格、性别、文化、专业、经历、民族等各个结构层次的村级后备干部科学配置问题,尽可能实现配置的最大优化。由市、县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局、民政局牵头,建立面向社会的农村党务工作者人才招聘、储备平台。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 ”工程,坚持每年考录大学生村官,选聘党员大学生担任农村党建工作组织员,不断充实农村党建工作队伍。科学研究分析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把每村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一名挂职第一书记作为硬性要求固定下来。“选”即选优干部。坚持引进竞争机制,创新拓展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办法,在党员推、群众推的“两推”基础上,拓展为村党组织推、村民代表推、挂村干部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推、驻地企业推、农民经济组织推等“多推”方式,推行党员会议定、村民(或代表)会议定、村“两委”联席会议定、乡镇党委定等,逐级差额确定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形成“公推广定直选”竞争选举新机制。对于没有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村,可以面向社会公开考选或选派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考”即考准绩效。将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作为长效机制巩固下来,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升,根据农村发展变化调整完善《考核细则》,进一步量化细化考核内容和指标,切实构建以实绩定星级,以星级定奖惩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村级党组织和
村干部管理长效机制。配套推行农村党务工作“三员”制,调查员做好“民情台帐”,反映群众诉求,指导员做好“谋划台帐”,协助村党组织落实责任,党务工作监督员做好“监督台帐”,负责监督考评村党组织工作,促进村级党务工作规范化和农村党建科学化。
3.构建“引”“管”“创”于一体的“造血”体系,促进整体功能的高效发挥。“引”即正确引导,科学决策。引导农村党组织健全完善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和村“两委”联席议事决策机制,帮助其改进领导决策方式,增强民主法治和民主集中制观念,既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凡涉及村里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引导村党组织全部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办理,保证民主决策和管理的落实。“管”即分类管理,发挥作用。探索农村党员、干部分类教育管理模式,坚持通过设岗定责和目标承诺制管理,分别建立不同党员、干部的岗位,实行党员、干部个人身份、专长爱好、服务承诺和为民办事公开公示制度,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对照职责,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岗和模范表率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健全完善善农村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加强不合格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和违纪违法查处,努力打造过硬党员干部队伍。
“创”即开拓创新,提高执行效能。引导村党组织建立以“富民惠民、关注民生”为核心价值取向,以村党组织为依托,以全体村民参与为基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体系。坚持农村党建指导员挂钩联系制度,带领村党组织和干部抓调研、抓谋划、抓创新,不断推出适合本村实际、富有各自特色的
党建创新载体,通过新载体的吸引力,整合各方资源,聚集党员创先争优,形成强大服务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构建“统”“联”“聚”于一体的“造血”体系,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统”即统筹领导,协调发展。树立农村“大党建”理念,要求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把农村党建当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事来抓,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深化拓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健全城镇党组织参与农村党建的具体办法、渠道和测评体系,构筑城镇党组织参与农村党建的体制机制。“联”即联合共建,同步发展。突破条块组织关系和党员隶属关系局限,组织城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两新”组织,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帮带、弱弱共建等方式组建党的区域共建理事会,按照平等协商原则,搞好城乡党组织对接共建,共同发展。按照行业相同、地域相近原则,以机关直属站所、行业协会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在乡镇或跨乡镇组建“特色党支部”,由机关站所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指导各产业“链”、行业“链”党支部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和产业协调发展。“聚”即聚合力量,全面发展。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由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指导、协调、服务的方式转变,由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组织活动形式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形成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农村全体党员为主体,驻村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党建格局。全力推行集群党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以产业、文化等为特色的党建示范点,串联形成特色产业示范带、特色文化党建示范带、综合党建示范带等党建集群,通过整体规划,互动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带动和提升农村党建质量和水平。
5.构建“统”“拓”“管”于一体的“造血”体系,促进集体经济的良性增长。“统”即统揽谋划,政策引导。鉴于**县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的做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经验成果,建议市委在**举办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现场会,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大会战”,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每年扶持 2—3 个县区实施集体经济综合项目,争取三年内基本消灭 “空壳村”。协调金融部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市、县区每年从财政拨出一定经费,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技术革新基金,并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经营项目给予适当减免。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干部到村集体经济项目中兼职,凡集体总收入、利税达到一定数量的,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把村干部报酬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拓”即拓展新路,壮大规模。借助“工业立市”政策,以土地使用权为固定资产入股联营,兴建工业企业、农贸市场、标准厂房,开展物业租赁,年终分红获得集体收入。在坚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优先的原则基础上,放开土地调控政策,采取市场融资方式,允许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储备土地资源,以土地自主经营、土地入股或收租分红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利用市场调控手段,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以联营、合资、合作、股份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项目开发。对原有的集体资产,可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合股、购买等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新的集体经济项目。“管”即管理规范,积累增长。认真服务好现有的成功产业,派出专业技术人才到项目实施地进行指导和服务,保证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制定完善村财务管理制度、发(承)包集体经济项目制度等,健全完善村民理财小组和审计小组,专门对村集体经济的使用进行监督和
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代理”制度,实现村集体经济财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发展、积累、增长。
作
者:**市“破解基层党建难点问题,巩固党的组织建设根基”专题研讨班课题组 执笔人:王慧明 成
员:赵
彬、蒋奎昌、肖志刚、汤运群、吴雄利、姚
远、冯达华、张明宽、吴
隆
梁海勇、陆**、董建福、杨文林、刘民琪、黄孟德、邓贵福 指导老师:齐自琨、秦
薇
名词注解 ①“四议两公开”:又称“4+2”工作法,即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严格按照“村党组织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决议,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
②“一定三有”:确定村干部岗位职责,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
③“四个培养”: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
④“1+4”文件:**市委办公室 2012 年 3 月印发的一个意见三个方案,即《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相配套的《**市村级基层建设2012-2014 年工作规划》,《**市关于村级党组织创星升级活动的实施方案》,《**市关于城市社区网络化管理试点工作提升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水平的实施方案》,《**市关于建设“强优和谐”企业创建企业党建示范城的实施方案》等四个文件。
⑤“村账乡代理”:即在乡(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本乡(镇)各个村委(社区)的财务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