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安全形势:“乱”字当头,热点频发]当今世界安全的总体形势

  2011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西亚北非动荡先后蔓延到十多个国家,一些国家政权倒台,一些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利比亚内战也引发了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从而创造了冷战后西方大国干预地区事务的新模式。美欧债务危机导致的西方国家内乱,虽然与西亚北非动乱的性质不同,但金融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乃至政治危机也使西方模式受到更大质疑。大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一些小国在主权问题上表现出的咄咄逼人态势,使中国周边的海洋权益问题更加突出。在军事领域,地区热点此伏彼起,局部紧张局面升温。大国的军事调整继续深化,各国间的合作与斗争互现,军事斗争的新领域不断扩展。老牌大国军费开支减少而新兴国家加大投入,军事尖端领域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日益实战化,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地区热点此伏彼起,
  军事冲突有所升温
  2011年以来,“阿拉伯之春”、南海冲突、伊核危机等世界新旧热点不断涌现,矛盾冲突严重程度更胜往年。其中,“阿拉伯之春”至今余音未了。在它的影响下,整个西亚北非陷入混乱局势,多个国家政权垮台,利比亚爆发内战,而叙利亚至今仍处在动荡冲突之中。
  一、利比亚经历战火磨难,大国的地区干涉新模式成型
  2010年年底延续至今的西亚北非动荡,在利比亚达到了一个高潮。2011年3月19日,英、法、美等各国联军针对利比亚发动了“奥德赛黎明”的打击行动,标志着利比亚战争的开始。此次联军行动,以北约为主导,主要采取空袭手段,目的在于推翻卡扎菲政权。在长达近七个月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利用“战斧式”巡航导弹、“幻影”战斗机、B-2和B-52轰炸机等武器装备对卡扎菲政权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并借用利比亚过渡委的武装力量,先后攻陷米苏拉塔和的黎波里等利比亚关键城市,最终推翻了卡扎菲政权。按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话说,此次战争是以“20亿美元的资金和不死一人的代价”,得到了这种处理全球事务的新“药方”。从利比亚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拜登口中的所谓的“药方”实际是一种干涉他国的新模式。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西方国家以民主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为借口,借以争取国际社会和地区组织广泛支持,并通过扶持国内反对势力、施加外部的制裁封锁甚至直接武力打击的手段来颠覆一个国家政权。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充分利用了一国的动荡局势,在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上大做文章,从而占领国际社会的道德高地和得到该国反对势力及部分民众的支持。这种模式反映在军事上,则表现为以军事训练、援助等方式积极强化和武装反对派的力量,同时实施制裁、禁运甚至采取有限军事行动来削弱该国的军事力量,最终击垮该国的反对派武装。目前,西方国家已有将这种“药方”运用在叙利亚身上的迹象。从谴责叙利亚国内人权状况,到联合阿拉伯国家开展对叙经济制裁,再到讨论设立安全区等活动,压力一步步加大。但叙利亚毕竟不同于利比亚,较强的军事实力、巴沙尔政权的总体控制力、拥有外部大国支持、阿盟国家的顾虑等因素是叙利亚对抗西方国家重压的有效资本。
  二、击毙本•拉登是美国反恐的重大战果,但中亚反恐僵局也使美国面临多种困难
  2011年以来,美国在中亚的反恐行动成果颇丰,但也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困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美军在战略上逐渐开始区别对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对于“基地”组织实施不遗余力的打击,而对塔利班则开始私下进行接触。在策略上,美国努力避免较大规模的战术行动,重点突出对“基地”组织高层的精确打击,强调消除“基地”组织的领导和行动能力。美军这种策略取得了一定成功,“基地”组织一些高级领导人相继被清除,而本•拉登被杀更成为了美军历时十年的反恐战争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负责情报工作的国防部副部长迈克尔•维克斯就称,“‘基地’组织的战略失败已经在望”,如果美国保持目前的行动速度,“在18个月到24个月之内,‘基地’组织核心层的凝聚力和行动能力可能被削弱到这样的程度:这一组织可能瓦解,充其量仅仅作为一个宣传团体存在”。然而,尽管“基地”组织在中亚地区受到严重打击,但极端势力仍然存在,而美国却日益陷入窘境。一方面,美军的反恐行动伤及了许多无辜平民,使美国逐渐开始失去当地的民心,而其潜入巴基斯坦刺杀拉登的行动以及北约误炸巴基斯坦军方哨所的行为更激起了巴基斯坦上下的强烈反感,成为了美国与巴基斯坦这一最重要反恐盟友关系疏远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阿富汗的重建之路更加艰难,其国内的乱象仍将持续,而“基地”组织在西亚北非的分支也因为动荡的局势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若美军在阿富汗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的极端势力很有可能死灰复燃,安全局势也将进一步恶化。
  三、伊核危机继续酝酿,战争威胁日益加大
  自2003年宣布发现并开始铀浓缩活动后,伊朗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压力。联合国先后多次对伊朗实施制裁,迫使伊朗停止相关核活动。然而在国际社会的重压之下,伊朗不仅没有停止相关研究,反而还步步升级其核技术。2011年,伊朗原子能机构甚至宣布已掌握核聚变技术。随着利比亚战事的结束,以及美军逐步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伊核危机的紧张局势再度凸显出来。美、以两国在此问题上频频发出威胁,多次公开宣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而伊朗则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示回应,双方围绕这一问题唇枪舌剑,对抗激烈。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历时十年的报告出台,指出了伊朗曾秘密从事核武器试验,并提供了相关“证据”。对于美国和以色列而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这份报告恰逢时机地提供了武力打击伊朗的借口,武力叫嚣一度甚嚣尘上,但要最终定下动武的决心,美、以仍然顾虑重重,短期内伊朗战事不会爆发,但战争的危险却在加大。
  四、海权争夺进一步升温,北极、南海多方博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大国对资源争夺的加剧,北极因其丰富的资源和潜在重要航道成为周边国家多方争夺的重点。2011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11年3月,美国的两艘核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以北150英里处海域开始了2011年的北极演习,旨在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6月,俄防长宣布将向北极派遣两个旅的兵力,作为北极的常驻部队。8月,加拿大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北极熊”军事演习,共动用部队1100人,规模为历年之最,并首次使用了无人机。与此同时,丹麦则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各国对北极的这一系列最新动作表明,北极主导权的争夺正趋向白热化。
  2011年,南海争端呈现加剧之势。5月,中越两国围绕石油勘探而发生摩擦。随后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并由总理亲自发布征兵条令,对抗意味十分明显。与此同时,菲律宾在南海动作频频。除了联合美国进行海上军演之外,菲律宾还在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峰会等多边场合多次提出南海问题,试图将区域外大国和东盟引入南海争端。同时,南海周边国家军备竞赛也日益加剧。菲律宾政府称,除正常国防预算外,2011年还将耗资1.18亿美元进行新一轮军购计划,以满足“领土防卫需求”。而越南更是在2011年宣布购买六艘俄制“基洛”级潜艇,“进行自卫”。南海争端升温,多边化、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南海问题更加复杂。
  
  主要国家军事改革
  和战略调整继续深化
  2011年,一些主要大国在军事战略调整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出台了军事战略学说,深化军事改革成为2011年这些国家军事战略发展的显著特点。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已成现实
  从伊拉克撤军后,美国耗资巨大的反恐战争开始进入尾声,使得其军事战略得以重新调整。在时隔七年之后,美国于2011年2月份出台了《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该报告对近年来全球和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美国的影响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未来国家利益和国家军事目标进行新的定位。报告称“亚太安全形势将愈发复杂”,而美国的“战略要务和利益将会越来越多地来自亚太地区”,强调要“终止并击败侵略势力”,“打造未来武装力量”。在威胁领域上,该报告更加强调从反恐转向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在应对地点上,美军的关注重心正式投向亚太地区。为此,美军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如为应对正在出现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情况,大力发展“空海一体战”理论,成立“空海一体战”办公室协调制定统一的作战理论;针对网络空间日益增加的威胁,发布《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报告》,制订美国针对网络空间的国际策略和政策;出台《联合作战计划制定纲要》,规范未来作战的计划制定、兵力管理及态势预测等。2011年美军的动态表明,美国在关注海洋、网络、太空等军事新威胁的同时,重新关注传统安全领域,并准备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对所谓“大国崛起”。
  二、俄罗斯加快军事改革步伐
  自2009年开始军事改革后,俄罗斯一直注重改革军队的体制编制,逐渐裁减军队总兵力,优化武装力量结构和作战指挥层次。期间,俄罗斯重点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突出战略核威慑力量、空天防御体系等方面建设。2011年年中,普京总理宣布了一项持续到2020年的国家军备计划,拟在十年内更新70%的俄军装备,重点突出战略力量装备的更新换代,如加强新型核力量和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计划补充20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数量等等。此外,俄军空天防御体系部队的体制编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11年11月,俄总统任命了空天防御部队司令,高层指挥成员也同时得到明确,核心指挥机构初步形成。12月,空天防御部队作为一个新的兵种开始履行使命。在作战方向上,为了打破美日的战略围堵,应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安全局势,俄罗斯加强了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其行动主要体现在军事演习和力量部署方面。2011年9月,俄罗斯在远东地区进行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其军事力量包括了约1万名士兵、50架飞机和50余艘舰艇,演习甚至出现了俄轰炸机绕日本飞行和20余艘舰艇集体穿越宗谷海峡的情景。此外,2011年俄还为东部军区更新了百余架的飞机和直升机,并规划在远东地区部署包括S-400在内的导弹防御系统和两艘西北风航母以应对未来的威胁。
  三、日本强调应对多元威胁
  在美俄两国外,日本近年来军事战略也在不断调整。2011年8月,在时隔六年后,日本出台了新版的《防卫白皮书》,充分反映出日本军方对军事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该白皮书认为,新兴国家和美国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变化,同时国际恐怖活动、网络安全等成为全球性安全问题,安全威胁逐渐复杂化。为此,日本积极充实西南地区的防卫,军事预算和力量发展逐渐向海空自卫队倾斜,强化应对周边事态的能力。同时,为应对网络攻击的威胁,白皮书还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自卫队情报系统和通信网络防护能力的重要性。
  
  大国军事投入此消彼长,
  新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欧美债务危机深化,传统军事强国军费开支明显减少,但一些新兴国家和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则加大军事投入。同时,各国在核、网络、空天等高新尖领域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和实战化。
  一、传统强国紧缩军费开支,新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
  美国是军事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国家。虽然2011年美国的军费支出仍在增长,但是迫于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债务问题,美国在国会通过的2012财年国防支出法案中,已将美军的预算削减了260亿美元。更为严峻的是,美国还将在未来十年中削减45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军费预算的紧缩,导致美军一些大型项目下马,包括F-22、大型陆战系统等已经或将要停产,其他一些项目压缩经费。此外,美军近年来战争不断,武器装备亟须进一步升级,而军费预算的紧缩,使武器更新换代速度受到较大影响。针对未来预算的削减,美军已开始采取一些新举措来保证美军在未来的绝对优势。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提出,美军改革的目标是:既要削减国防预算,但又不能削弱美军战斗力和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为此,美国在继续维持战略核力量、重点发展空间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领域技术力量、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获取资金支持以外,下一步,美军将通过加快打造“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加强机动部署和重点地区部署来解决军费不足与军事优势之间的矛盾。
  除美国外,北约国家中的英、法、德等欧洲大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由于国防预算不足,各国普遍减少了对北约的支持力度,以至于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强烈呼吁各成员国在削减国防预算时要公开和协调,以保证北约战斗力不受到削弱。同时,北约成员国之间还试图在一些领域中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以避免军费的消耗。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宣称,北约盟军司令部正在盟国间采取“灵巧国防”策略,致力于盟国间的合作。而北约中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国家间的双边合作以应对军费紧缩危机。如在2010年签订防务协议之后,英法之间的军事合作更加紧密,2011年,双方就在英国海军飞行员培训工作中进行了相互的合作。
  虽然西方国家纷纷削减军费开支,但一些新兴国家如印度、俄罗斯以及东盟和中东海湾一些国家却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2月,印度政府决定,将2011―2012年度的军费预算增加25%,其中航天技术、核技术研发和军事装备采购成为预算增加重点。而俄罗斯更是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持续十年耗资20万亿卢比(7049亿美元)的国家军备计划,2011年俄罗斯仅在更新战略力量方面的行动就包括采购36枚洲际弹道导弹、2艘战略导弹潜艇以及20枚巡航导弹。此外,随着南海、中东局势的紧张,根据自身装备现代化升级的需要,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和沙特、约旦、巴林等海湾国家也加大了军费投入。越南国防部长就表示,越南2011年实际国防预算已达到26亿美元,比2010年提高70%。
  二、高新尖领域仍是大国军事竞争重点方向
  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在军费、人员和装备更新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在军事重点领域尤其是核技术、导弹技术、导弹防御体系、信息网络、空间技术等领域,各国资金投入仍在增加,竞争仍然激烈。
  2011年,大国在军事领域最引人关注的举动集中在信息网络领域。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指导下,美军进一步发布了《网络空间作战战略》,正式将网络空间视为作战领域,并据此进行兵力组织、训练和装备。美国通过制定网络战规则、优化整合三军信息网络、培训招募网络专家、加大预算经费力度以及研发攻防软件等方式,积极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也相继加快了在信息网络领域的建设步伐。2011年4月,英国成立了网络安全策略小队,并举办全国性的网络安全竞赛,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德国、巴西两国分别成立了国家级的和军队级的网络安全中心,统领国家信息网络防护工作。韩国则将网络司令部升级为独立部队,并拟在三年内将该部队人数增加一至两倍。
  在战略核威慑领域,美、俄等国的步伐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减缓。2011年以来,美、俄两国在武器更新、运载工具研发、模拟实验等领域依然保持了竞争态势。在预算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美国用于相关核技术研发的经费十分宽裕。2011年,国会批准的相关核武器预算甚至比2010年增加了约7%左右,而核安全局活动的预算经费则大约增加了10%。通过改进核弹头技术,升级包括“三叉戟”、“民兵”、B-2在内的核运载工具,以及实施次临界核试验等各种形式,美国实际上正以不断改进和更新核武器的方式来推进核武器技术及其运载导弹技术的发展。而俄罗斯在耗资巨大的装备更新计划中,更是将战略核威慑力量作为优先考虑项目。2011年初,俄罗斯就宣布将在10年内更新70%的战略核力量和90%的洲际导弹,并于2011年购买数十枚洲际导弹。同时,俄罗斯还重点推进核运载工具的研制工作。2011年,俄罗斯首次试射了先进的“莱涅尔”洲际导弹,并多次试射“布拉瓦”导弹,以期在2012年列装。此外,印度也在不断推进核运载工具的研制,先后试射了可装载核弹头的“萨尤尔亚”中程弹道导弹、“大地”导弹和“烈火”导弹,并努力提高弹道导弹的打击距离。
  导弹防御技术、空间技术也是大国竞赛的焦点领域。2011年,美国在反导系统及其相关设施上投资近百亿美元,除按计划完成各种类型的反导拦截和激光试验外,美国还在太平洋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中程弹道导弹拦截试验。2011年3月,美国第二次试验了轨道试验飞行器X-37B,为美国的“全球闪电打击”进一步奠定基础。为应对未来威胁,俄罗斯则在年初宣布已经开始生产导弹防御系统试样。同时利用组建空天防御司令部的机会,俄罗斯正逐步统一防空、反导和太空防御三位一体的指挥体系。3月,印度也进行了一次助推段导弹拦截试验并获得成功,这是印度进行类似反导拦截的第五次试验,为印度实现双层反导系统的部署取得了更多经验。
  
  各国军事合作与斗争
  相互交织演化
  一、核裁军进程有新进展,但核不扩散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以来,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协定下,美、俄两国各自削减核弹头和运载工具。有报道称,俄罗斯已部署的战略核弹头数目已减少到1566枚,接近对未来七年要求的上限1550枚,而轰炸机以及导弹发射平台数量也已降到871个。美国部署的核弹头数目已减为1790枚,各种发射平台数目为1043个,部署核弹头数量相比于2010年减少了678枚。
  虽然国际核裁军进程取得新进展,但是核不扩散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伊朗核危机陷入僵局。由于各方矛盾根深蒂固,互相缺乏信任,问题难以解决。一方面,伊朗声称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而另一方面,以美国和以色列为首的西方国家执意认为伊朗的核开发具有军事目的。随着时间推移,伊朗核技术必然不断发展,如何解决伊核问题将更加棘手。此外,2011年,南亚的印巴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动作频频。5月,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暗示,印度可能要增加核武器库存,作为应对其他国家潜在核建设的措施。巴基斯坦则成功试验了可携带短程核武器的导弹,巴方专家称巴基斯坦是针对印度实施的“冷启动”计划而被迫发展战术核武器的。两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相互竞赛,为全球核不扩散前景增添了新的隐患。
  二、军事合作领域扩大,程度加深
  2011年,随着西方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各大国军费相对宽裕的情况已不存在。然而现实的威胁并不因为不景气的经济情况而有所减少。困难迫使各国更加重视深度的军事合作,充分利用共享的资源来发展自身军事能力。如英法两国军事领域史无前例的深度合作。按照签订的协议,两国将在组建联合部队、共享装备和核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并且两国开始联合培训飞行员。同时,各国合作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如军事斗争向网络空间的渗透使美国与澳大利亚将网络空间防御纳入两国的安全条约中,同时美国还与欧盟开展了网络空间领域的联合演习。而在空天领域,美国和日本就空间态势感知、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了合作。此外,近年来,索马里护航行动也成为一些国家军事合作的途径,如亚丁湾、索马里护航已成为中欧军事合作的新领域。
  三、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更趋实战化
  2011年全球军事形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区热点和军事领域中的对抗,针锋相对、退而不让。无论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就反导系统部署问题的争执、利比亚激烈的内战,还是伊核危机事件中美以两国对伊朗的威胁,或是南海争端中各国的态度和做法,都具有上述特点。如美国和俄罗斯围绕欧洲反导系统部署激烈博弈。9月以来,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加快了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立场也日趋强硬,不仅在加里宁格勒启用了远程预警雷达,还计划在该地部署“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甚至威胁退出新生效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伊核危机中,双方在台上台下明争暗斗,以色列多次声称将不排除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伊朗也不甘示弱,几次宣称击落西方国家入境侦查的无人机,并多次组织大规模军演,展示其强硬的一面。
  总体来看,2011年,大国军事干涉手段更加多样,各国军事调整不断深化,全球军事斗争更趋激烈。从西亚北非到中亚、南亚,西方国家在军事手段运用、军事策略谋划等方面拥有了更多选项,包括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开展军事援助、进行军事威慑,设置禁飞区和安全区、利用无人机空袭乃至直接作战等程度不同的军事行动。随着局势的演变,这些手段和策略也将反复出现在今后的军事行动中,成为西方大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有效工具。而近年来各国在军事战略上的调整,则是对世界格局变化的一种必然反映。格局的演变是各国实力消长变化的结果,而实力发展决定着各国军事战略的调整方向。只有在各国实力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这种战略调整才会进入相对稳定期。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军事战略的深度调整仍将是各国军事发展的一大趋势。实际上,目前在军事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精尖领域军事对抗的实战化倾向。这种军事对抗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热战争”,而是低烈度的、以信息网络、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科技为代表的静悄悄的“冷战争”。这种战争已经被包括北约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定义为“真正的战争”,并且已经打响。近年来,爱沙尼亚全国性的网络瘫痪、破坏伊朗铀提炼进程的“震网”病毒的发作、各国卫星不时出现的“瞎眼”现象等等都已表明,军事斗争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形势的“冷战争”日趋实战化,并且更易发起,也更加隐蔽,造成的损失不亚于通常意义的战争。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新型战争形态,深入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谋取优势地位。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