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1—0049—01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自学方法,才能自主地进行自学活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如,我会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培养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抓起。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运用、慢慢提高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教师应根据一年级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多看教材中的插图,看懂图中的意思,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分析图意,从而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2.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说话,特别是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他们说,多训练他们说话。对于低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学说、试说,课堂上,让他们先自己小声说,再同桌互相说,最后发言大胆说。让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最后达到善辩的程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老师往往不要求学生预习,觉得学生预习了当天要传授的知识,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每次新课开始前,我都会让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要自己学会,重点的地方划线。如果遇到看不懂或有疑问的,就做好标注,准备上课时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解惑、质疑。每当遇到能够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学生们会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我已经掌握新的知识了。”这时候,我会表扬、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每次新课,课堂上都是很热烈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带着对知识的理解和疑问,参与学习、讨论,当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或心里的想法得到印证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欢呼:“哦,原来是这样啊!”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此外,还有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業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