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 家庭教育讲话稿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训,曾经熏陶和感染过许许多多的人,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培养,家长要用适当的方法,让他们懂得知恩图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忘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会有多优秀少艰难险阻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你解除生活的困顿;还有人为你适当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能不心存感激,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意识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进行回报。现在的很多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苦心,对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感恩意识普遍缺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模式,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他们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这些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很麻木,同时也过分依赖父母,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有唯我独尊、骄橫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
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驱使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着许多父母,他们的教育理念还是分数决定一切,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太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和言行的不正确。家长们不惜以任何代价换来孩子的用功要求读书,殊不知孩子们根本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会认为自己读书是有的为父母读,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意识和思想怎能谈得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因此,怎样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很多父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感恩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因素 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地驱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地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学校虽然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却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学校缺乏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引导,会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倒挂现象,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的现象。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切怀有敬意和感激。” 三、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许多孩子受到社会上追求奢侈、虚荣和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与同学盲目攀比,比吃、比穿,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他们不顾家庭情况,穿要名牌,吃要时尚,文具要赶潮流,手中要拿名牌手机、照相机,如果家长无法满足其舒适的生活要求,他们就埋怨父母没有本事,以“不去上学”“不做作业”要挟父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出一些违法的事,给家人造成痛苦和精神上的打击。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认识方面培养孩子感恩于心 建立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孩子了解“恩”、体会“恩”,让孩子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这是大自然的给予、社会和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这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
1。识恩、知恩教育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一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疼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
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个人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相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让他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孩子因美好的道德情感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孩子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如果孩子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二、从情感方面陶冶孩子感恩于情 感恩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此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参与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孩子的共鸣,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不仅要孝顺父母,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以友善之心对待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劳动。
1、教育孩子感恩父母 把自己抚养成人。让孩子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如洗衣、洗菜、做饭等平常的事。让孩子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
生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鼓励孩子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让孩子从这样的点滴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2、教育孩子感恩老师 老师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领路人。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可让孩子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良苦用心和辛勤劳动,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爱老师、爱学校。
3、教育孩子感恩身边人的帮助 孩子身边的人有很多,如同学、亲戚、朋友等。要教育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帮助,感谢同学与自己为伴,同学习、同进步。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己服务的陌生人,也是值得感谢的,如清洁工、交通警察、售货员、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等。教育孩子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学会礼貌待人、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相处。
4、教育孩子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教育孩子了解祖国的历史,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底蕴,让孩子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豪。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怀,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5、教育孩子感思大自然 教育孩子懂得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就应该好爱护大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而不是一味地索取,甚至是破坏。
三、从实践方面引导孩子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感恩的意识,让孩子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既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孩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父母以身示范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长辈孝顺有礼,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会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结果过分的宠爱和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甚至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勇于说“不”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的辛勤劳动得来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起码的品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孩子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一定会长成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