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心得

  践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心得

  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将自己的被子剪掉一半送给百姓,充分见证了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颗赤子之心的指引,共产党人才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战胜所有困难,带领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又恰逢新冠疫情、洪水肆虐,共产党人依然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再次挺身而出,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冲锋陷阵,充分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半条被子”承载着共产党人对群众满满的爱,更是任何时期都能指引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奋力前行的精神路标。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在脱贫攻坚等三大战略工作中, 广大党员干部应继续以“半条被子”精神为指引,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将“半条被子”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挑重担,矢志不渝。

 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群众观念。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正确的意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念,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忧国意识,还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意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意识,还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规矩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半条被子”的群众观念内化于心。

 另一方面要不断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两步走”,第一步是在心理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党员干部与人民从来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而是有着像鱼与水一样的亲情关系,所以党员干部必须在内心深处必须根植这一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能真正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第二步是在行动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所

 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只有切实走到群众当中去,真切体察民情,才能切身了解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才能真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想,才能真正实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也唯有如此,才能将“半条被子”的“为民”情怀外化于行。

 “半条被子”承载着执政为民的初心,蕴藏着执政为民的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变局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将“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只有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才能成功迈向民族伟大复兴浩瀚征程。

 践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心得

  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80 多年过去了,“半条被子”的精神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反而历久弥新。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再次让这股精神散发时代光芒。

 “半条被子”的精神何以感人至深?首先,它代表了一种奉献精神。长征路上,三位女红军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村民和女兵素不相识,但关于借宿的问题却未曾犹豫;其次,它是军民鱼水情的缩影。三位女兵见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剪开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如今,它又多了一层含义,代表“坚守承诺”的信念。1984 年,罗开富答应帮徐解秀老人寻找三位女红军的下落并承诺再来看她,如今 33 年过去了,尽管女红军一直没有找到,但在这期间,罗开富一直在寻找,且七次来到沙洲村,每次来都会为徐解秀老人扫墓,在她坟前跪拜、倾诉。

 坚守承诺,把承诺刻在心里、融进血液,它就会如同信仰一般,在迷茫时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在困惑时唤醒内心深处的力量。徐解秀老人年轻的时候,受技术、资金等外在条件的制约,无法找到当初留下“半条被子”的女红军,但她心里从未放弃这个想法,而是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家族中代代流传。遇到罗开富之后,她讲出自己的经历,托付自己的心愿,而罗开富也坚守着份承诺,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坚持不懈地寻找女红军下落„„这份世代相传的信念,这种生

 生不息的精神,并没有因为无情的时间而磨灭光彩,反而在时光流淌中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长征路上,不忘初心,信守承诺,就是延续“半条被子”的力量。在汝城沙洲村,如今“半条被子”的精神已传到徐解秀老人的第四代人朱向群手中,接过红军战士的“接力棒”,朱向群承诺会时刻把人民摆在心中,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常想百姓事,带着群众脱贫致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借着“半条被子”的荣光,坚守住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赤子情怀,沙洲村一定能够决胜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