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科技创新企业改革总结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司科技创新企业改革总结

 今年以来启东市科技局认真贯彻上级科技部门的决策部署,围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下好产业转型升级先手棋、融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工作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2019 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坚持产业与创新双链融合,创新引领效应不断凸显。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已落地的大院大所建设,开展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北大生科华东产研院累计落地项目 10 个,尚华医药科创中心等 3 家单位实验动物平台通过省科技厅“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现场验收;探索离岸孵化,北京离岸孵化器累计入驻孵化项目 40 个,资助金额 4000 多万元,实现科技成果离岸孵化、项目启东转化。以提高产业孵化服务水平为抓手,着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启东精准医学众创社区进入省级众创社区备案试点,启东开发区君启筑梦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以加快培育新兴科技产业为目标,着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建设半导体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牵头制订《加快推进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积极参与产业推介和项目招引,打造长三角半导体产业配套服务基地。

 二是坚持自主与合作协同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组织召开全市高企申报业务培训会、工作推进会、重点区镇专题辅导会,64 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67 家企业进入省小升高企业培育库,98 家企业进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0家企业通过省民营科技企业初审。加大研发能力提升力度。2 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 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1 个双创团队、3 个双创博士立项公示,创历史新高。江苏图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第七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第一名,并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荣获三等奖,为南通唯一获奖企业。新增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家、省企业技术中心 2 家、南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家。5 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绩效评估中获优秀。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全面对接高校创新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对接,与 9 所高校共建了启东技术转移机构,采取小团队多批次的形式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33 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10 个。精心举办科技人才节会,开展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启东高质量发展论坛、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整合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三是坚持服务与助推同向发力,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开展融资服务对接。将“苏科贷”作为科技金融工作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宣传、现场辅导、银企对接等方式,为有创新潜力、市场前景看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今年共帮助 3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科技贷款 10850 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星创天地、农村科

 技服务超市的技术支撑作用,努力培育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型企业,扎实组织“支农强农富农”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与农业部门组织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农业新品种,推进全市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6%。完善科技奖励政策。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励实施细则,修订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启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实施办法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补助实施办法,为构建创新全链条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2019 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企业梯队培育不够完备,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二是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虽已全面铺开,但平台的功能性、集聚度和支撑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高水平、规范化、专业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较少,在 2020 年的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2020 年工作设想

 按照省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聚力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

 一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我市电动工具、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建立实践基地、孵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是牵头推进半导体装备产业。深入开展半导体装备产业发展研究,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培育并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合作做强产业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高端突破能力和产品配套能力,着力打造半导体产业链配套服务基地。

 三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创链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关心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集聚科技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聚力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载体支撑力。

 一是壮大产业创新平台实力。充分发挥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上海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引擎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加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互动,大力推行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科技飞地”模式,努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先进技术转化的最佳承载区。

 二是激发区域研发平台潜力。充分发掘各区镇区域发展特色,围绕各区镇重点发展的产业,加快引进大院名校创新资源,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水平。

 三是提升科技服务平台能力。着力引进省内外知名众创空间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对接和专业化服务。提升现有众创空间团队运营水平,逐步建立起精通“互联网+”知识、熟悉战略运营管理、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服务队伍。

 3、聚力合作对接,发挥创新资源集聚力。

 一是完善成果转化模式。引导和发挥好已有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技术流通与转移转化,使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搭建平台精准对接。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三是拓宽资源集聚广度。继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技术转移政策,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启东分院的作用,深度对接上海各类创新资源,吸引上海优质科技项目落户启东。

 4、聚力创新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合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形成市镇联动、部门协同的培育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新出台的高企培育激励政策的效应,促进新引进企业、新办企业和科技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高企培育成功率。

 二是着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正确运用省、市科技政策,结合企业性质、行业特点,建好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人才项目。加大调研力度,培育和甄选项目,积极储备项目资源。积极探索“人才+项目+资本”创新创业模式,发挥优势产业的吸附效应,全力打好聚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启动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连锁格局。抓好省双创博士、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项目的调研申报,发挥创新人才主导作用。

 5、聚力创新环境,增强创新生态推动力。

 一是健全组织考核推进体制。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省科技改革“30 条政策”精神的宣传。加大对各区镇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指导力度,力争我市科技创新考核指标进等升位。

 二是完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根据省科技改革“30 条政策”、实施细则以及南通的政策,建立与上级政策体系相衔接的措施,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效益,推动科技政策精准落地。

 三是建立科技金融运行机制。举办发展创投机构说明会,吸引投资机构来启设立创投机构,为科技创新注入资金活力。充分发挥“苏科贷”作用,扩大“苏科贷”规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创新型企业发展活力。

 公司科技创新企业改革总结

 管理创新工作总结今年,股份公司处于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任务艰巨, 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完成生产经营目标,就必须把创新管理、精细 化管理作为持续

 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公司生产 组织和管理的核心部门,组织好、开展好、推动好管理创新实践的意义就更 大。一年来,我们围绕公司管理创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在公司管理创新室的 指导、帮助下,有序地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学习动员,统一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是发展之源,观念是成功之因

 了让管理中心的每一位管理者都 认识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为什么要开展管理创新,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并 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早在 12 月 28 日,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员、 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参加的大会上,副总经理就亲自做了动员讲话,并要求 结合公司“两会”精神和本年工作会精神,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管理创新思 想的灌输,尽快把全中心的思想统一到公司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上 来。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心的管理创新工作、科技创新工作正式启动。

 考虑到中心管理面宽、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我们要求开展管理创新 活动,必须把创新点定位在目前公司正在推行的各项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 管理举措的落实上;要求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深刻的体会,认真地贯彻, 坚决地执行。

 为了让管理中心的每一位管理者建立起一种较为清晰的管理创新的概 念,思考什么是管理创新、为什么要开展管理创新、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我 们请科技创新的专家就创新、管理创新等相关议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 门讲解和答疑,开启大家的思维,消除管理创新的神秘感、畏惧感,建立大 胆创新的自信心。

 二、调查研究,查找不足,明确差

 距 1 动员会后,可以说是我们的调查研究阶段,在此期间,我们着手从精细 化、经营型、工艺技术型、学习型等方面入手,结合业务工作的特点,全面 检查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与行业领先 管理水平的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找出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探讨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是否有经验可以借鉴,并进行内外部环境、资源的 分析。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点检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查管理人员的思想观 念,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并树立起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和现代化管理意识;二是查制度管理,是否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查内部各项 管理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与公司提出的目标还有多大差距,等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于 1 月 14 日召开“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 会”,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开展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工 作的思路和目标。

 三、明确目标,制定方案

 从 1 月 14 日至 2 月 27 日,是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方案的阶段,在一阶 段,我们在继续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上报创新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在这一 阶段,我们提出中心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求真务实、科学合理组织 好生产,为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做出努力。全面贯彻公司的战略构想和基本 管理思想,立足管理工作实际,从管理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

 制度的健全、 管理措施的落实等方面,横向比较,纵向自查,真正找出影响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的薄弱环节,持续改进,拓展成果,力求实效,使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 台阶。

 “管理创新”工作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持续巩 固、强化、完善中心在精细化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管理成果;使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有明显转变、公司生产管理基础更加牢固。

 并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制定了中心的管理创新工作方案,明确了 48 个管 理创新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中心所承担的生产计划、 统计, 生产指挥、2 调度,设备、能源、固定资产及计量、质量检验等职能,而且均是各站检验 工作、各科室业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更是各站检验工作、各科室业务 管理工作的关键和要害环节,所立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立得准,立得有意 义,立得务实。

 四、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必须把加强领导贯彻于活 动始终,为此中心年初就成立 “管理创新”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 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统筹安排,把管理创新作为 一项专门的工作纳入对各个专业管理室、检验站的考核评价之中,并要求部 门、站点要切实把活动作为本单位全年工作的主线,根据职责分工,自上而 下地落实责任,落实措施。通过精心组织,切实做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二)统筹指导协调。为了确保“管理创新”工作有序地整体推进,我 们明确了组织机构,界定了职能职责,并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策划、组织、指 导、协调的作用,中心班子成员定期研究和部署阶段性工作,并搞好策划, 严密组织,加强指导,宏观调控,管理创新办公室则加强调研和工作协调, 组织跟踪检查,加强活动指导,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改善,以提高 创新质量。

 五、精心安排,组织实施

 1、管理创新的实施,从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开始 为实现全部管理业务平稳、有序地过渡,全面履行好公司赋予的管理职 能, 在内部管理方面,重我们点抓了两项工作

 ●按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结构,整合业务。

 我们按照“业务整合、精干高效、统一认识、服务一线、适应发展”的 原则,对二级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按管理职能设置了 6 个业务管理部门, 按生产工序设置了 6 个质量检验站。在岗位设置方面,根据岗位职责要求、 个人专业,进行了岗位筛选,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做到一人多岗、 一岗多责。并随着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化,机构和职能的不断调整及时进行优 3 化整合,从运行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业务整合、结构优化、精干高效” 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行为。

 为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创新管理实践是从内部制度的建立开始的,主要 有

  ①建立办公会制度。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努 力做到信息沟通全面、意见交流充分、贯彻执行统一。通过每周一次的办 公会,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对当前生产组织上的一些大的工作安 排、一些大的管理举措、一些大的困难、考核和嘉奖建议、内部分配等重大 事项,进行意见交换。通过每月一次的生产调度会,传达公司相关会议的精 神、通报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安排布置当前的主要任务、检查落实上期工 作的完成情况、通报分配考核情况、分析员工思想动态等。

 ②完善分配激励制度。考核、分配,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最直接的激 励制度,我们重点贯彻的是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奖在明处、罚在明处。

 此外,还创造让员工有更多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机会, 并把这种机会与员工的工作责任、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以多种方式、从多个 角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③加强学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把学习的频次、组织学习的方式、学 习效果的评价、组织学习的责任和检查、考核等,明确规定下来,制度化, 最终达到学习的习惯化。

 就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来说,***是一个工作涉及范围更宽、职能覆盖 面更大、任务更繁重的单位。而公司组建***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打破专业 管理的界线,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的一体化管理。我们在建立这些制度的时 候,是从创建***高效运转的基础的角度出发,把我们对管理创新的一些理 解和思考,贯彻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条款制订之中。

 2、管理创新的实施,从讲求实效着手。

 创新求效益是管理中心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为此,经过认真 4 的思考和分析,管理中心把“实施人本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夯 、 实基础管理,构建管理创新平台”“加强生产管理的过程控制,推行精细化 、 管理”“围绕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等四个方 、 面,作为管理创新活动的主导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48 项管理创新项 目,制订了《***“管理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形成制度,使管理创新活动 有章可依,落到实处。其中 23 个项目在公司立项。

 从项目的提出来看,不仅涵盖了管理中心所承担的计划、统计、生产调 度、设备、能源、固定资产及计量、工艺技术、质量检验等职能,而且是各 专业管理室、各检验站的工作重点、难点。

 从项目的实践来看,都把落脚点放在了取得实效,促进管理上。它们有 的是适应公司组织结构创新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如《发挥总调信息优势,建 立高效、快捷的生产指挥系统》 ,就是在公司优化机构,组建***后,利用所 有生产信息均汇集到总调的优势,建立生产信息收集、反馈的通道和平台, 将通过 ERP、生产调度系统、工业电视网络监控传输系统和日常生产电话等 信息通道汇集到总调的信息、数据及时进行整理,归类和初步处理后,再横 向或纵向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减少协调环节,充分发挥各类生 产信息、基础数据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以实现高效的生产管理职能。

 3、管理创新的实施,从加强跟踪检查,持续改进着手 我们认识到,管理创新,就是用

 新的目标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工作,因此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我们注重用新的任务来审视我们现在的制度, 发现不足、 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去创建、修正、完善制度,让它适应、促进我们的发 展要求,保证我们从中获得比原来更好的效益。

 我们认识到,管理创新是在管理活动中持续进行的一个创新过程,只要 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有了创新的觉悟,管理创新就会在我们的工作体现出 来。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跟踪检查,注重提炼和推广在活动开 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通过 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沟通交流会,及时推广好的、有效的做法,5 做到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如星级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年初考虑管理 创新项目时,并没有纳入创新计划,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考察学习,借鉴 兄弟钢厂的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昆钢实际来建立并推行我们自己的星级设备 管理制度。

 经过一年的实践,拟将其中 12 个实施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 创新项目向公司申报成果,而对其余 6 项实施效果不明显、距预期目标还有 差距的项目,我们将组织总结分析,提出完善措施。

 六、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总结分析过程中,我们 也看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就是意识问题。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牢固的创新意识,或者说, 创新意识还停留在主动意识上,还没有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我们现在 进行管理创新,还只是为创新而创新,或者说是,有要求了才去创新、为完 成创新任务而创新。一旦外在要求撤出,我们可能又安于现状。

 其次, 我们现在的管理创新, 还只是单一的, 没有形成系统创新的思想。

 有些创新项目定得很大,但相关的措施又定得比较粗、比较泛,缺乏具体的 措施、时间表以及量化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不强。

 第三,管理创新的最终结果应以建立或者修订完善相应的制度来体现, 而一些在实践中已取得实效的做法,并没有变成制度,而只是停留在了“操 作”的层面,使得我们的管理创新的价值不能重复得到体现。

 公司科技创新企业改革总结

 公司一直以来全面贯彻和响应一冶技术创新的指示精神,努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技术创新工作经验,努力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动力。

 一、组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

 为了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工作,公司在成立以党委书记、总经理梅国庆同志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与推进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健全和完善以公司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各项目经理部和各经济实体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比如说青山搅拌站,以市场为导向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建立了自身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同时也制定了技术创新的奖惩标准来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各基层单位纷纷建立和健全自身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二、大力推广专利意识,积极申报专利,努力打造公司知识产权

 经过五十多年的市场闯荡,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申报专利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JA 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 20 年年初及时召开了公司首次科技大会,这次会议上,我们认真地总结了公司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优势,也客观地指出了我们技术创新工作的薄弱环节,分析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形势,让公司上下明确了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吹响了打造 JA 公司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号角。在这次会上,我们把专利意识的推广作为重要的一项议程,邀请了专利工程师对公司的中层干部和技术负责人做了专利知识讲座,这对全公司上下进一步形成申报专利的氛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专利的选题和申报上面,我们积极面对,首先是发挥各经济实体和各项目部的技术优势,调动基层技术人员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二是工程项目管理部在课题的选择上,在各单位自身优势与专利技术的结合上加强指导,我们多次来到各基层单位,与技术人员进行座谈,深入挖掘创新点。三是积极加强与一冶技术中心、技术部和专利公司的沟通与联系,邀请专利工程师多次到我公司进行授课,为我们传道解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公司 20 年申报并受理 6 项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 3 项,其中 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

 三、下大力气做好省部级科技成果的申报工作

 20 年我公司在一冶技术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宜昌消化池科技成果资料的编制,多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加班加点,同时反复查新,深入挖掘创新点,把专利技术的应用穿插到该科技成果中去。该项科技成果在 20 年 7 月初顺利通过了中冶集团技术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项施工技术被认定为中国冶金建筑协会的专有技术。目前正在向中冶集团申报科技进步奖。

 四、积极做好优秀施工组织设计和优秀论文、工法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做好优秀施工组织设计和优秀论文以及工法的编写、申报工作既是对我公司既有施工技术和施工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原有技术的提升和发展。20 年,我公司已申报的科技论文"粉煤灰与矿粉复掺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系统的调试被"等 13 篇论文分别被科技部和建设部、中冶集团核心期刊收录并发表。宜昌清江山水 1#及4#楼工程、武钢二炼钢易地改造工程 A 块连铸机设备基础施工组织设计等四篇施工组织设计分别获得一冶优秀施工组织设计奖;蛋壳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被鉴定为省级工法;大跨度管桁架结构胎架滑移工法通过企业级工法的鉴定,20 年初通过部级工法鉴定。目前,各项目经理部和实体单位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向一冶和省部级刊物踊跃投稿,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好

 势头。

 五、坚持不懈抓好科技开发工作

 我们每年持续加大对科研开发力度,把企业的既有优势和市场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积极依托在建工程项目找准科研课题,一方面着眼于各经济实体单位比如商混站,检测中心的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近年来有二十项被一冶批准立项并通过验收。同时,我们坚定不移地完成好企业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和审核任务,近年来一共完成一冶技术部下达的 30 篇土建操作规程的编写和审核任务。

 当前公司生产经营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各板块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积累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是我们面临一项十分艰巨和重要的长期任务。我们的工作与一冶有限的要求和同行的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公司的实际看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畏难和怕麻烦的情绪,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够,要让科技创新的工作成为全公司上下的主动和自觉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是所申报专利的质量和含金量还有待提升,发明专利在所申报并受理的专利数量中所占比例还有加大的空间;三是各工程项目部推出的的专利数量不多,各工程项目需要大力抓好专利申报和工法撰写等工作,要积极谋划,采用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形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四是公司与施工生产实际的结合力度不够,重闭门讨论,轻对外学习、交流和沟通,对创新突破点的认识和挖掘不够,敏锐地捕捉与施工相关的研发项目的能力不强,五是运用创新技术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足。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勇于正视自己的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定决心,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