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 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并强调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对照“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一位民营经济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通过走基层、进企业、访市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初步形成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1. 经济总量。XX 年,我市民营经济总量(增加值)达到 X 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X%,提供全市财政收入的X%。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在全省 X 个市中排名第 X 位。在XX 年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排名中,我市 XX、XX、XX、XX4

 县(市)入围,占比 X%,分别排第 X、第 X、第 X 和第 X位。在 XX 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名单中,我市 XX 钢铁、XX能源、XX 建筑、XX 铸管、XX 制造、XX 铸造、XX 等 8家企业入榜。

 2.。

 产业结构。XX年,我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XX:XX:XX。在全部二产中,煤、铁、铸三大行业比重约占 X%。其中煤炭企业 X 家,年产原煤 X 万吨;冶铸企业 X 家,年产生铁 X 万吨、各类铸件 X 万吨;钢铁企业 X 家,年产粗钢 X 万吨、成品钢材 X 万吨。此外,年产水泥 X 万吨、建筑陶瓷 X 万平方米、日用陶瓷 X 万件、各类服装 X 万件。近年来新上了锂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精密铸件、工业机器人、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等高新技术项目,占全部民营工业的 10%左右。

 3. 技术构成。全市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X件,比 XX 年度增加 X 件,排全省第 X 位。共培育并发展了19X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近X家创新型企业和X余家“专精特新”企业。

 4. 企业规模。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达到 X 家,X 亿元以上企业达到 X 家,X 亿元以上企业达到 X 家,最大的民营企业富士康的年营业收入达到 X 亿元;规上民营企业达到 X家;形成了 XX 县冶铸产业集群和 XX 县建筑陶瓷产业集群

 两个产业集群,XX 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园区、XX 陶瓷产业园区等 5 个工业园区。

 5. 队伍素质。XX 年,我市民营经济从业人数达到 X 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总人数的 80%。其中包括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普通经营管理人员和创业创新代表。

 (二)发展环境 1. 政策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0 条”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6条”,设立了X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创业创新、招商引资引智、破解融资难题、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

 2. 政务环境。近年来,我市取消和承接省政府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事项 X 项,取消和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X 项,取消政府部门内部审批事项 X 项;保留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X 项,明确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X 项。开展市政府部门权力及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全市 X 家部门共保留行政职权事项 X 项,权责清单及职

 权运行流程全部上网公布。建成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实行“窗口受理、联组办理、限期办结”一条龙流程服务制度。

 3. 市场环境。工商部门推进“多证合一”和“先照后证”改革,市场准入不断放宽;税务部门执行“小型微利企业”减免税和科技型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年减免税上亿元;人社部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消费市场容量扩大。从要素供给来看,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入市改革启动,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取得试点经验,支持发展的要素市场正在形成。

 4. 金融环境。XX 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X 亿元,同期贷款余额 X 亿元,存贷比高达 X%;非信贷融资余额 X 亿元;保险系统保费收入 X 亿元。全市信用建设迈出步伐,担保体系正在形成,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已经建立。我市筹资 X 亿元设立首支红土创业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市、县两级出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奖励措施,先后推动 X 家企业在新三板和 E 板挂牌上市。

 5. 法治环境。我市司法公信建设加紧推进,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完成,监察委体制理顺;法律对依法保护企业产权更加严格,企业产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人心,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组织贯彻实施,依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正在形成;中小企业

 “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企业负担调查和维权投诉举报渠道已经建立;我市大力开展涉及“放管服”领域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 总量不大,发展不充分。从整体来讲,我市民营经济总量只有 X 亿元,在全省排第 X 位。从个体来讲,全省百强民营企业我市只占 X 席,而且排名靠后。从占比来讲,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 GDP 总量一路下跌,调整统计口径后从高峰时期的 X%到现在的 X%,排全省最后一位,更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 X%、X%无法相比。

 2. 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不强。在二产中,煤、铁、铸三大传统产业占 X%,而且处于技术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煤炭、钢材、水泥产能过剩,陶瓷、服装、蚕丝品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品质不优。医药、电子、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只占工业 GDP 的 10%左右,难以形成有效支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对工业支持不够,导致工业发展整体成本较高。

 3. 素质不高,创新力较弱。目前企业仍然保持较高的资源依赖性,对生产技术、管理控制、培树人才等创新要素投

 入不够,缺乏竞争优势。从企业家来讲,第一代企业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企业家还不能形成规模,更是缺乏行业的领军人才。从企业本身来讲,经过现代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只有 X 家,在主板市场上市还没有一家。

 4. 环境不优,活力不足。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限制,即便进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待遇,如供暖、供气、供电以及通讯等行业。我市没有民营银行,国有银行支持不足,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门槛较高,全市民营项目投资缺口仍高达 X 亿元。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对产权保护信心不足,难以融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同时也对政府 PPP 项目合作意愿不足。

 (二)主要原因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主导产业规划不明确。我市对产业功能区先后有过多次规划,但均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尤其是没有明确提出我市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范围,导致本土引导和招商引资缺乏依据,无序上马的项目占比较大。二是开放程度不够。我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是观念问题、创业精神问题,再加上近年来我市没有赶上知识经济步伐,能力不足导致了产业分工不细、技术力量不强。三是改革仍需加力。各级政府效能建设刚刚起步,政府和市场界限存在模糊,资本、技术、管理、劳动

 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不协调,产业和技术短板短时期内很难补齐,产业上档升级缺乏有效支撑。

 三、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营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然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突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从 XX 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时强调指出:“经济转型发展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要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加以落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这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我市看,民营经济历来是改革的桥头堡和主战场,摒弃资源依赖思想和加快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今后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

 要素市场健全完善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上档升级,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 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要依据我市资源、环境以及所处的历史阶段、空间位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综合研判发展形势和竞争优势,着手制定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民营经济产业发展导向,为引导本土企业转型、对外招商、承接项目转移和制定各类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2. 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按照产业规划和地理特点、传统优势,每个县至少规划建设 1-2 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对入园企业提高门槛,必须符合安全、环保等技术要求,本地欠缺的项目由招商引资填补。要求产业园区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具有融资担保、财务管理、人才培训、工业设计、现代营销以及公共技术服务等功能。

 3.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路径,坚决打赢淘汰落后产能硬仗,引导过剩产能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自由流动。持续加力政府职能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打造依法办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创新型政府。放眼全国,扩大开放,努力融入京津冀、

 渤海湾、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搭乘“一带一路”东风,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为我市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前瞻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4.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奖励激励政策,引导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升级规模企业、规模企业进入亿元“小巨人”企业俱乐部,“小巨人”企业组建行业集团,打造发展旗舰,培育发展龙头。鼓励中小企业细分市场、做“百年老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行业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

 5. 实施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利用对外开放机会,每年组织行业领军人才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组织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知名院校系统培训,补充现代经济、市场和金融知识短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企业需求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培训一批较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在重点院校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促进人才培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6. 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抓好两大平台建设,一是综合平台网络体系,建设完善“企业需求呼叫、分理处置响应、专业机构服务”的机制化服务体系,着力开展政策发布、法律维权、财税指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二是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平台,着力解决初创企业土地、资金、技术、

 人才、管理等问题,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品牌、开拓市场,促进小微企业相互学习借鉴,健康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