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文与办事(机关干部学习讲座提纲)

 主任让我来与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办文与办事。我感到,这是机关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办文与办事是机关的两面镜子,它直接反映着机关的层次高低,反映着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

 我们研究办文与办事,就从这个“办”字研究起。这个“办”字,中间是个“力”,意思是要下力气,但是,仅下力气还不够,力两边还有两个点,这两个点是什么意思?一个点代表的是汗水,一个点代表的是泪水。也就是说,你办文也好,办事也好,既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又要有付出辛酸的泪水。

 关于如何办文

 所谓办文,是指领导机关运用公文指导和推动工作。机关层次越高,办文在履行职责和工作指导中的地位就愈加重要。我认为,办文能力是机关干部的看家本领、核心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机关干部。当然,办文包括起草公文和传递公文,重点和难点是起草公文。所以,我们侧重研究公文起草问题。主要讲以下四点:

 第一,发扬“四不怕”精神

 在 38 年的各级机关生涯中,我基本上是与文字材料打交道,深切体会到,办文当然要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也就是说需要有才气,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力气,更需要有好脾气。具体来说,需要发扬“四不怕”精神。

 一是不怕吃苦。文字工作确实是一个苦差事、累差事。记得我刚到机关工作的时候,流行着一首“好了歌”:人人都说秀才好,笔尖走马任逍遥。怎奈头上紧箍带,吃苦受累谁见了。

 机关干部写材料行话叫“爬格子”。一个“爬”字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的艰辛。最近又看到这样一段顺口溜:

 一叠稿纸桌上摆,弯腰曲背爬呀爬!

 爬呀爬—— 字是脚印密密摆,句似长路步步夸, 句句字字皆心血,好比上坡爬山崖;

  爬呀爬—— 咬碎笔帽捻断须,尝遍酸甜苦又辣, 顾不得眼角起皱纹,顾不得青丝变白发;

 爬呀爬!爬呀爬!

 抽了多少烟,喝了多少茶, 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 顾了公家忘“小家”,怎不气坏了孩子妈!

 这些看似有点调侃的话,道出的都是真情实感。大凡机关的“笔杆子”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从接受任务那一刻起,就会感到沉重的压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因为一个问题,因为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痛苦地琢磨好半天,可能还没有结果;有时时间紧,往往夜以继日,连续加班加点,打通宵甚至连续奋战几个通宵都不鲜见,时常被累得眼睛红红的,眼圈黑黑的,脑袋懵懵的,身子飘飘的,两腿软软的,身心疲惫不堪,心理和生理的承受都到了极限。所以,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熬不了夜,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要把文办好,就要自觉做到,不怕吃苦,甘愿吃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这是办文必备的精神之一。

 二是不怕返工。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在实际工作中,写一遍就成功的情况比较少见,反复修改,甚至多次返工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我同国务院办公厅的局处级干部交流体会,他们都是给国务院领导和部委领导起草讲话的大手笔,他们起草文件和讲话,也不是一遍就成功了的,从起草前到成稿后,从内容到形式,反复研究,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经常搞文字工作的人,对“返工”现象司空见惯,让变路子就痛痛快快地变路子,让改句子就痛痛快地改句子,让换例子就痛痛快快地换例子,改多少遍也不能发牢骚、发脾气。

 三是不怕批评。机关干部辛辛苦苦、加班加点精心搞出来的文字材料,不被领导认可,受到批评甚至严厉批评的事时有发生。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批评不进步。如果你能经受得住批评的考验,就不愁成不了办文高手。

  四是不怕无名。1995 年,我参与总参谋部《战略参谋的人生观》一书的起草,提出了一个观点:“机关工作是无名的事业,无名的事业需要无名英雄”,受到总参机关的普遍认同。同样是“爬格子”,作家、理论家、教授和其他爱好写作的自由撰稿人,文章发表后可以拿到稿酬,可谓“名利双收”,承办机关公文,不是为自己

 写作,做的是幕后英雄,干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不能到处张扬,不能自吹自擂。所以,要成为办文高手,必须冲破名利思想的羁绊。

 第二,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机关行文的最佳模式是两个结合,一是上情与下情结合,二是领导意图与机关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结合。其中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是最关键环节。平时机关草拟的某些文件,一遍一遍地被领导打回来,其中多数不是文字问题,而是与领导的意图不吻合,即使是文字问题,也说明没有正确表达领导的意图。我以起草领导讲话为例,谈一谈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浅见。

 大凡领导同志要在某个会议上发表讲话,都会把起草讲话的人员找来“面授机宜”,即把意图交代清楚,如讲几个什么问题,着重强调什么和解决什么等等。这时候你必须认真听,认真记,认真理解,最好把领导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已经事先经过缜密思考,打好了腹稿,讲出来的思路已经很成熟、成系统,稍加整理就成为很理想的文章框架了,所以你当然要全盘记下,这样写起来就会省劲的多。另一种情况是,领导虽然事先做了认真思考,但说出来时可能不够连贯、不成系统,甚至可能是零零碎碎、重重复复,即使这样你也要把它全部记录下来,而后经过加工整理,使之连贯起来、系统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难办,就是领导事先没有交代写作意图,叫你先列出个提纲来再说。这里有几种可能,一种是领导的确腾不出时间来思考,一种是他有意发挥起草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考你的能力和水平,还有一种是他相信你的能力和水平,无须多作交代。这种情况怎么办?要把握住两条,一条是,根据会议主题和上级的有关要求、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揣摩和预测领导可能要讲些什么。另一条是,根据该领导历次讲话的特点和平常与领导的接触,弄清领导喜欢讲什么。把这两个方面捏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思考,就可能八九不离十,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

 应当注意的是,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并不是绝对“奉命行事”,领导怎么说就一定要怎么写,哪怕说得不对也坚决照办,不能有丝毫更改。实际上,有时候领导同志也会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这时候,你固然要认真听、认真记,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妥,有什么疏漏,也可以而且应该大胆提出,只要领导认可,也就成了领导意图。即使领导不是以商量的口吻交代意图,你也要敢于发表个人意见,要是你讲得有道理,领导还是会采纳的。这是发挥参谋助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唯唯诺诺,见误不说,见错不纠,看似尊重领导,实际上是对领导、对工作不负责任。

 还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领导意图是不断深化的。有时候,你按照他的意图起草出的讲话,他可能也不满意,而且推翻重来,这并不是说他原来交代的意图错了,而是经过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你给他提供的讲稿又启

 发他的灵感,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新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在起草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反复调整,反复修改是正常的,作为起草人员不要有任何抵触情绪。

  第三,把公文写成美文

 什么是美文?《辞源》的解释是:美好的文辞。我觉得,美文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通俗地讲,凡是写得好的文章,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章,就是美文。那么,文章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怎么才能写好,这里面的道理很多,可以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然就不会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要求:“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我认为,具有这“三性”的公文,就称得上是美文。具体说来,把公文写成美文,起码要具备“通俗、深刻、简洁、生动”等方面的特征。

 一是通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文章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这四种以深入浅出为最好,以深入深出为最差。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我们写文章、写文件是给人家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看懂不行,最主要的是让人家看懂才好。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看下去了,似是而非,也难以收到好的成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文章、文件“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写文件要通俗,要有口语,要有目的性。所以,起草公文要进行通俗化、浅显化、大众化处理。

 二是深刻——触及问题,观点鲜明。机关公文总的要求,就是一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深刻,就是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敢于触及问题,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而,中央在一个《通知》中指出:“一个领导者,起草一个文件,或者讲一篇带有指导性的讲话,总应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公文的灵魂。触及的问题越尖锐、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触及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有一首耳熟能详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两千年了,到现在还在传颂,为什么它有那么强的生命力?这首诗针对的问题——也就是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汗水的现象还广泛存在,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 2000 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 2 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正因为“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什么时候浪费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再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宣传了焦裕禄这个典型,在当时引起反响很大,很强烈。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电影、电视,反响还是很大,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为什么,焦裕禄是针对有些干部的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在当时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也很突出,所以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古今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写文字材料,只要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人类历史上反复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深远。反之,生命力就短。

 三是简洁——反复推敲,删繁就简。简洁就是行文简明扼,没有多余的话。我觉得,简洁不仅文字作品是一种形式,更是文章的一种美的素质。写出简洁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和锻炼

 的过程。一般地说,人的经历阅历越丰富,他的行文就越趋向简洁,这不只是与文字修养有关,也与把握现实、洞察世情有关。当然,要把公文写得简练,把比较复杂的意思用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就如同矿石提纯、元素浓缩一样,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所以公文写好后,要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把可有可无字句段删去,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阐释最丰富的内容。

 四是生动——能说服人,能打动人。胡乔木同志在《怎样写文件》中曾提出公文生动的三条标准,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看得懂;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实践证明,写文件就是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人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方面还带有一点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机关公文就会达到新的境界。

 第四,做到精心起草

 何为精心起草?有人把它概括成写前“四问”,写中“四求”,写后“四看”,我们分别说一说。

 先说写前“四问”。一要问写的是什么?文体不同,写法也各有不同。讲话、指示、谈话、报告各有自己特定的写作要求,如果不加区分,就可能写出来的东西不对路。比如首长讲话中的论述性内容与理论文章的论述性内容,请示中的部署性内容与指示中的部署性内容,计划方案中的政策性内容与指示中的要求性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混淆了,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不伦不类。二要问给谁写的?就是说,写东西首先要搞清楚稿子的主体身份是谁。军委首长、总参首长、军区首长、部门领导,正职、副职等等,不同的身份,在思维层次、考虑问题的角度、内容重心、详略取舍、说话口气等方面,都应当有所不同。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向机关讲得东西就不能太琐碎,一般干部讲得东西就不能口气太大。对上汇报的材料不能像老师教学生一样摆乎一通“道理”,部门领导的讲话不能尽是“原则要求”。三要问写给谁看的。要搞清楚,我们写的材料,是向上级领导汇报,还是对部属讲话;是给机关干部讲课,还是给基层官兵搞教育。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口气。比如,对上级汇报要简洁干练,对群众讲话要亲切通俗,对部队战前动员要斩钉截铁……。公文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四要问起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要搞清楚,你写这个材料的目的,是对重要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总结、指导,还是对重大问题进行报告、说明、解答;是对重要理论决策进行宣传、阐述、辅导、讲解,还是一般场合的称赞、祝贺、希望;是新话题还是老话题,是例行的讲话还是敏感的话题,是一般的表态性内容还是重大实质性问题。目的不同,需求也不同,这是机关写作最重要的关节。

 再说说写中“四求”。一是求“高”——要做到思维层次上得去,把得准。要站在领导机关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谋篇布局,写出恢宏大气,写出理论高度、指导力度和思想深度。二是求“新”——要做到视角新、思路新、概括新、语言新、事例新。大家都知道的、都懂的东西要少写或不写,大家不知道的、不懂的要多写。就是司空见惯、非写不可的东西,要尽量选择新的角度和表述方式。三是求“实”——机关公文面对的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其基本功能是回答、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必须紧贴实际,实实在在,不写或少写那

 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要做到情况分析归纳实在,紧密联系实际,指导性意见切实可行。四是求“顺”——要做到基本思路顺,框架结构顺,逻辑关系顺,没有“硬伤”。机关公文必须通顺、准确、全面、妥帖,不能硬掰、硬扯、硬挂、硬拔,一定要防止片面性、模糊性。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的,如果写得不顺,就会产生歧义,甚至导致偏差,造成不良影响甚者严重后果。

 再讲讲写后“四看”。材料写完之后,不要头脑发热,忙着出手,要“跳”出来,凉下来,回头看,自己当听众和读者再验收一遍。一看到位不到位——层次、态度、思想、语言是否符合要求。二看得体不得体——是否做到了符合发文机关的层次,维护发文机关的形象,顾及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火候分寸,照应到相应关系。三看严谨不严谨——是否经得起检验、推敲,有没有立不住的说法和提法,有没有引用不实不当的数据、事例和情况。四看细致不细致——关键处有无文字错漏,有没有明显的病句,格式、排版、打印、装订、页码等是否恰当。重要环节必须准确无误。

 关于如何办事

  机关干部如何办事?起码要做到这样四点:按领导意图办,按政策法规办,按规定程序办,按工作职责办。

  第一,按领导意图办

 这里所说的领导意图,是指领导在布置工作、下达任务、做出指示时的本意或精神实质,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领导意图,既反映了领导对某项工作的思想和要求,又体现了其独特的领导艺术、思维方法和处事原则,往往具有切中要害、揭示规律、触及本质的特点。我们机关干部,无论是决策之前当参谋、提建议,还是决策之后传达实施、抓好落实,都必须把领导意图理解准、领会透,使之得到效地贯彻落实。具体说来,要做到如下“五句话”。

 (一)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我们就从开国庆典礼炮的确定说起。1949 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毛主席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 28 响”。对此,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放 28 响?为什么不能放 18 响、38 响、58 响呢?听到委员们的异议,毛主席就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时任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起草个说明解释一下,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待。接到起草《说明》的任务后,唐永健同志想,毛主席定下了放 28 响礼炮的决心,自然有他的理由。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毛主席的意图想问题、办事情,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他在《说明》中是这样写的: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横空出世到 1949 年刚好 28 岁,28 响礼炮,就是我们党 28 年奋斗史的礼赞!这个说明送上去后,毛主席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毛泽东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 28 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了。这个事例给我们机关工作以启

 示: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毫不犹豫和退缩,一切要以实现领导的决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领导有想法,你要有办法。“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现实生活中,把领导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事例很多。优秀的机关干部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领导担心的问题,你能提前预见;领导想到的问题,你能具体细化;领导希望解决的问题,你能有办法破解。

 (三)领导有指示,你要有落实。有一年,我到一个旅去调研,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们进行营院综合整治时,旅长政委在如何修营区的排水沟上意见发生分歧:旅长要求修明沟,认为这样节省经费;政委要求修暗沟,认为这样美观整洁。两位领导都很有个性,互不退让,都要求机关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负责施工的机关干部便来了一个折中方案,营院道路边的一半修成暗沟,房后不引人注意的一半修成明沟。既没有得罪某个领导,又把任务完成了。这种办事的智慧值得学习借鉴。因为机关干部所面对的领导,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每个领导的话都要听,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执行。如果领导之间的意见一致时,落实起来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领导们的学识、经历不同,性格脾气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意见不一致,甚至相互有矛盾的时候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机关干部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机敏灵活,妥善处置。也就是在不违背大的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领导的意见尽量照顾到,使每个领导的指示都要尽可能得到落实。

 (四)领导有疏漏,你要有补救。领导的疏漏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领导都有考虑问题不全面,处理事情不周到的时候。二是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形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是拘泥于成命,还是随机应变,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服从并不等于盲从。按领导意图办,不是惟命是从,盲目服从,机械执行。所以,毛主席曾告诫全党,“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尼克松讲过这样一段话有段话,“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忠诚的工作人员核心;这些工作人员要同他一样有使命感,充当他的预警系统,有敏锐的政治直觉,并且有能力保护他,使他不至于由于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

 机关干部处在工作一线,对实际问题体会更真切,更直接,了解更透彻,发现领导的决心有哪些不妥当的,不能一任事态的发展,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补台,这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标志。如果事事都顺着领导的话说,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知是错,将错就错,这样建立起来的上下级关系,根本谈不上是良好的工作关系。所以,还要记住这句箴言:领导有疏漏,你要有补救。

 (五)领导有暗示,你要有领会。一般来说,领导者的讲话都是直截了当的,意图表达非常明确,这时正确理贯彻解比较容易。但有时侯,由于受到某种限制,只好采取点到为止,旁敲侧击的办法,领导意图表达的

 十分隐晦模糊,有时可能只是某种暗示。所以,机关干部理解领导意图,要能听得出弦外之音,看得出难言之隐,品得出个中奥妙,也就是说,“领导有暗示,你要有领会”,这样工作起来才会贴谱、上道、顺劲。

 第二,按政策法规办

 按政策法规办事的意义不难理解,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治的羁绊,“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还是个人情社会,“情理”大于“法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机关在办事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权力的干扰,经常受到关系的干扰,经常受到说清风的干扰。致使一些好办的事情变得不好办了,一些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实践证明,按照政策法规办事,一些矛盾和问题反而好解决,而不按政策法规办事,容易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容易解决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看看那些遗留问题,好多都是不按法规办造成的。

 不论在制定法规方面,还是在执行法规方面,机关干部都肩负着重大责任,一定要把按法规办事作为雷打不动的铁律。在办事的过程中,要时时提醒自己,始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军队条例条令、单位的规章制度作为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遵循。不能持随意性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搞变通执行;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甚至走法规的边缘,钻制度的空子。尤其要警惕“以情代法”、“以权代法”等问题的发生,自觉维护法规的尊严,养成自觉按法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第三,按规定程序办

 程序是工作步骤和层次。按既定程序办事,是做好机关工作的重要一环。程序坚持得好,可以减少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否则会贻害无穷。按程序办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一是不能简化程序。程序规定怎么办就应该怎么办,不能图省劲,把应走的程序省掉了。

 二是不能增加程序。程序是科学,程序是规律的总结。程序少了不行,程序多了也不行。多一道程序,画蛇添足,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请示工作,按规定你向直接领导请示即可,你请示了直接领导,还未得到回复,又去请示上级领导,如果两级领导的意见一致不会出问题,如果不一致呢,就会很难收场。

 三是不能乱了程序。谁先谁后,谁左谁右,谁上谁下,一定不能乱,乱了就会出问题。

 只要严格按程序办,什么事都好办,也都能办好。即使办得不理想,只要你是严格按程序办的,就不会追究你的责任。

 第四,按工作职责办

 现在,不少机关都存在着“两个不均”的现象:一是忙闲不均,一是苦乐不均。有的人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也有的无所事事,混天度日。按理说,机关都是因事设位,因责设岗,也就是说,哪一级机关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设多少部门,需用多少人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科学编配的,只要各级都干好各级的事,人人都尽好自己的职责,就不会出现“两个不均”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工作不落实的问题。所以,必须强化按职责办事的意识。

 一方面,要讲职业道德,谨防“不作为”心态。不论在哪一级机关工作,不论在哪一个岗位工作,都要对自己的职责十分清楚,凡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不擅离职守,不上推下卸,不推委扯皮,认真去做,有所作为,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再一方面,要按级尽责,谨防“多管闲事”。也就是说, 一级管好一级的事,一级尽好一级的责,不乱插手职责以外的事。我们现在机关的忙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按职责办事,多管闲事造成的。一般来说,机关的工作是有规律的,机关职责带来的工作量也是适中的,多数超负荷运转大都是在职责范围以外自己找的。各级机关干部,都不要揽那些不该自己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情,对他人放心、放手,不乱插手,一门心思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仅能大大减轻工作量,还会大大提高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