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星事迹材料
脱贫之星事迹材料(共 15 篇)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精神,成为带头创业的脱贫之星!以下就是 15 篇范文,讲述了15 个脱贫之星的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过几天,卖掉两只成羊,又可以有两三千元收入。我打算用这钱,把家里的苦柑园再整一整。”近日,晌午时分刚过,**又将羊群赶出放养。他开心地说,有了养羊收入,加上种植苦柑,还有两个孩子打工的收入,家里这一年多的日子,明显比以往好多了。
今年 62 岁的**,家住霞浦县牙城镇凤门村卓岙自然村。早些年,他的两个孩子还未成年,妻子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常年服药,花费不少医疗费,让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年,**家被确定为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挂钩帮扶。
“根据洪家实际情况,镇里和他共同寻找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计划,最后确定让他放养本地山羊。”牙城镇宣传委员章李聪说。
“我早就想做点什么了,苦于家里条件太差。养羊好啊,每天只要花半天时间,还有空照顾生病的老婆,这活适
合我干!”听了干部们的详细介绍,**高兴得直点头。
发展项目确定后,镇里帮助**争取了 3 万元的贴息贷款。用这些钱,他买了 10 多只羊羔,盖起了羊圈。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仅一年多时间,他家山羊就增加到了 20 多只。
“去年,我还了前一年的 3 万元贷款后,镇里又帮我贷了 5 万元。”**说,新盖羊圈钱不够,镇党委书记又支持了他 4000 元。章李聪介绍,镇里还给**发放了省级产业扶持资金,按家庭人口每人 440 元标准发放,他家共领到 1 760元。
201 7 年,**又陆续卖出近 20 只成羊。目前,羊圈中还有大小山羊 30 多只。
除了发“羊财”,在政府帮助下,**妻子的医疗费负担大大减轻,这也让他开心不已。他说,过去每个月的医疗费就要上千元,后来镇里帮助办理了特殊病种补助,“比如,以前买 5 盒治疗糖尿病的药就将近 150 元,都是自己出钱,现在同样买 5 盒,自己只要出 23 元就够了”。
由于**脱贫意愿强烈、勤劳苦干、脱贫成绩显著,今年 2 月,他被评为霞浦县“脱贫之星”。
(篇二)
“去年一年挖野生石菖蒲和种石菖蒲,很轻松地赚到 6万多元,加上其他收入,我成了全县有名的‘脱贫之星’!”3 月 21 日,**县**镇**村农民**对笔者说。
石菖蒲喜阴,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等作用,药用价值高,价格也高。石菖蒲呈黑色,扁圆柱形,不容易辨识。“野生石菖蒲多半生长在山间溪水沟旁或是泉流的水石间,夏天成熟,36 元一公斤哩!”**介绍说。
**今年 55 岁,家里有 6 口人,两个孩子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一年至少 4 万元,家庭负担重。3 年前被评为精准扶贫户。
**年初,在**县人民医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和妻子将原来荒废的4亩茶园重新整修起来培育,又种了1.5亩苍术,养了 4 头猪,农闲时和妻子一起上山挖野生石菖蒲。
“石菖蒲在阴凉湿润的环境中特别能长,一棵大的就好几斤重,到山沟里挖一天能赚 400 多元。”**说,挖回来的石菖蒲经过简单处理晒干,本镇有人上门收购,因特别紧俏,有的还没来得及晒干就被买走了。
这激发了**种植石菖蒲的积极性。他流转 2 亩冷浸田进行试种,驻村工作队队长石峰帮忙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如果试种成功,亩产能有六七百公斤。**说:“石菖蒲种植技术不难,如果能成功,可年收入六七万元,到时候还能带着周边几个贫困户一起种,一起脱贫致富。”
“脱贫主要靠自己勤俭加灵活,多想点子。一味地指望别人,是绝对脱不了贫的。”**说,虽然现在石菖蒲产业规模不大,只够孩子读书和家庭日常开支,但是他相信按照计
划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定能致富。
(篇三)
**镇葩坪村 6 组,一栋漂亮的安置房外,65 岁的**与老伴张丑凡分工合作,将大红喜庆的新春对联贴上了雪白的墙面。
“今年家里的收入很不错,过两天赶集要多打点年货,孩子们都要回来了……”**高兴地与老伴商量着置办年货。
眼前的**家,家电齐全,粮仓里堆满了稻谷,堂屋里两盆炭火烧得正旺。
“去年政府给我家新修了房子,敞亮干净,住得很舒服。” **说,依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家里有 30 亩藤茶,12 头猪,3 亩生姜,3 亩红薯,前两天和老伴算了算,今年的纯收入将近 10 万块。”
前些年,**可没这精气神。她和老伴身体差,常年吃药,家中又有小孩上学念书。“当时我患有严重风湿病,双腿都走不了路。再加上小孩读书也要钱,觉得看不到希望。” **家的生活一度举步维艰。
**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她做的选择令我们十分钦佩。”葩坪村干部龙福生告诉记者,当时**毅然决定放弃低保,选择了产业帮扶。
“比我困难的还有很多,我有劳动能力,可以靠双手脱贫。” **说,**年,葩坪村成立藤茶合作社,她积极参加,
当年就发展藤茶 30 亩,养殖土鸡 200 只,养猪 4 头。
“天没亮就要起来喂猪,然后自己扒两口饭后就下地干活,寒来暑往都是这样。”大面积种植藤茶再加上养猪,对于身体欠佳的**老两口是十分吃力的事情。
“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但是农村人如果自己不做,土里不长地里不生,那就完了,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说,无论是告诫自己还是教育下一代,她都是这样的思想。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她家还享受了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参加藤茶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靠种植藤茶和养猪,她家每年收入近 10 万元,是**年前的10 倍多。
2017 年,**被评为全县“脱贫之星”。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2018 年我还想再增加 2 亩藤茶,养 10 头猪,还要和老伴一起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爽朗的笑声在小山村里回荡。
(篇四)
**年,他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2017 年他被评为“十佳脱贫之星”。四年的时间里,车溪乡**村石岭组**从一个贫困户到致富能手,在从致富能手到带动其他贫困户致富的“领头雁”,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少年困苦 自力更生
**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靠着一亩三分地养育五个儿女,生活异常艰辛。迫于生计,19**小学毕业后**便独身一人到**、**等地打临工、弹棉被谋生,让还是儿童的他受到了人生的磨练。
1998 年,24 岁的**已经在外务工 9 年,但他仍然没有赚到什么钱。当年,他与本村的姑娘刘菊花结婚了,“他家太穷了,我父母当时不同意我嫁给他。”因为家中没有空余的房间,婚后夫妻俩一直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我想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样呆在家里不如出去打工,就又拉着他去了**。”
“最难的其实是生孩子那会,没人能帮忙,我要在外跑单,顾不上他们,两个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我老婆就开始做所有的家务活。”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夫妻俩不禁红了眼眶。
脱贫之路 越走越宽
“平时我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中央 7 套农业频道,我看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在外面飘着总不是个办法,家乡荒山荒地这么多,我为何不回家发展种植业,把荒山变金山?” **介绍,**年,他打定主意后和妻子回到了家乡,向亲朋好友借钱开发山地。因为家里实在穷,**年,**被评为贫困户。在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贷款 5 万元种西瓜,他和妻子刘菊花每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瓜地里,付出总有收获,当年他买西瓜就实现了纯利润 2 万余元。此外,在棉
被销售旺季时,**还会抽时间去**弹棉被,经过努力,他家里的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把原先的贷款也全部还清,**年顺利脱贫。
**在挖土堆准备套种西瓜
尝到种植甜头的**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他要种脐橙。“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这么好,不用担心资金、技术问题,我脚踏实地的干还怕干不好吗?”有了干劲的**于**年承包了100 余亩山地种植脐橙,并登记了家庭农场,种植脐橙 6000多株。“县里每年都会举办 4 次技术培训会,我每次都去,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脐橙生长周期长,消耗大,在培育过程中,**发现脐橙株距较大,里面还有大量空闲地,于是想到培训课上所学的知识,便在空地里套种西瓜、花生,仅这一项,每年就为他增加了近 6 万元的收入。
**的妻子刘菊花在家加工衣服,补贴家用
此外,**的妻子刘菊花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专门在家里置了一台缝纫机,有空就到圩上的服装厂拿货回家做。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家里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荣誉加身 不忘初心
“**是我们村第一个发展产业的人,头脑很灵活,而且很爱学习,踏实肯干。”**村村主任**说。2017 年,不等不靠的**被授予“脱贫之星”荣誉。
**夫妇在给饲养的鸡鸭喂食
“以前,我是贫困户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家庭农场效益越来越好,在他的动员下,附近 8 位贫困户在他的脐橙园里务工。“我在这里每个月能增加 1000 多元的收入,特别开心。我要向**学习,争取早日脱贫!”正在园里干活的贫困户王香兰说道。
“现在我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依托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增加收入,我相信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信心满满的说道。
(篇五)
“在‘爱光山 加油干 奔小康’的号召和激励下,让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脱贫路上与众多的“巧媳妇”们一路高歌,助力打赢 2018 年脱贫攻坚战!” 这是上期“创业之星”郑玉芳的“豪言壮语”。
“脱贫之星**”是来自郑玉芳的“巧媳妇”基地。
**来自四川省凉山区属蒙古民族,她在**打工时与晏河乡小伙儿相恋,后随小伙回光山晏河乡结婚安了家。**在光山扎了根,在家里从来都是争抢着干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初到光山的她,有很多的不适应,生活习惯上以及语言的不同,让**过得很是艰辛,加上夫家经济状况差,生活非常贫困,但这些都没有让**退缩。她一边带孩子一边适应
这边的风土人情,为了解决家里的衣食住行,和丈夫不怕受苦,耕种农田 60 多亩,靠着田地的微薄收入照顾一家老小。不仅如此,她还是当地出了名的好儿媳,对待公公如自己的父亲一般。邻里提起这位外地媳妇,无一不是竖起大拇指,开启点赞模式。
真正让这位“好媳妇”成为人人知晓的“巧媳妇”,这要从 2017 年 4 月说起。晏河乡秦洼村“巧媳妇+服装”基地(玉芳服饰有限公司)正式开班培训。**早早地来到基地参加培训,聪明好学的她很快掌握了服装制作技能,随后投身到基地服装订单的加工中去了。很快,**展现了自己又巧又能干的一面。她做事兢兢业业,责任心又很强,在流水线作业中,也不拖人后腿,总是率先完成接手的活计,和工人之间更是相处融洽,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这样,**一家实现了增收脱贫,她也成为了基地人人点头称赞的“巧媳妇”。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留守妇女”变成“巧媳妇”,从围绕灶台转到靠所学的一技之长实现增收。她说:这都得益于县妇联牵头实施的“巧媳妇”工程,“巧媳妇”工程让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在当好孝顺媳妇、好母亲的同时,在家门口把钱挣,也能为家里经济建设出一份力,未来还要成为家里经济的主力军!我要为“巧媳妇”工程点赞!
(篇六)
**励志脱贫模范——**:一个柔弱女子的自强人生
她弱小单薄、身有残疾,但却意志坚定,从不向命运低头;她以坚强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了多舛的命运,用柔弱的肩膀为整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地。她就是**泾河西区水帘村村民、**励志脱贫模范**。
**,1964 年 11 月出生,**鸣玉池人。她身高只有 1.4米,上学时遇到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她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最后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毕业。她患有先天性强直脊柱炎,导致脊椎弯曲,严重驼背,行走十分迟缓。1982年,**听说西街办了一个裁缝学习班,每期学费 7 元钱,她报名学习了一个月,这为她日后自食其力奠定了基础。
1985 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席建民。席建民憨厚敦实,幼时发高烧落下了轻度智障后遗症。刚结婚那阵子,席建民每天当小工只挣 2.7 元钱,家里也只有 6 分地,经济十分拮据,**想在街上开裁缝店,婆婆不同意,怕她扔下这个穷家一走了之。因此,**只能在家接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挣一点零花钱,以解燃眉之急。
1986 年,女儿出生;1990 年儿子出生;儿子出生的当年,73 岁的婆婆因病去世。1991 年,**终于在街上办起了小裁缝店,由于先前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她的手艺已日臻娴熟,设计、裁剪、做工样样得心应手。她态度和蔼,服务热情,价钱合理,顾客十分满意。她说,那时很忙,早上 4 点
多起床,一直做到 9 点多,又去做饭。两个孩子都小,还要伺候老人,负担很重,每顿饭都不能按时吃,饭还没吃完,房子人就立满了。她每天只能睡 3 个小时,就那样活还多得做不完。
**年,他们家盖起了 3 间带拐 5 间房子。**年,**开始在家招收留宿学生,她找人把大房间改造成小房子,最多时招了 18 人。**贤惠勤快,对学生照顾周到,每学期开学时,床位很快爆满,有的女同学宁愿同她挤着住,也不去别的地方。这样每年可增收七八千元经济收入,直到**年水帘中学撤走。
**年,83 岁的公公去世后,村民自发为**披红挂彩,对她自强不息、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的美德大加褒奖、。据邻居介绍,**在公公临去世的几年,、为公公洗头、洗脚、剪指甲,像闺女一样孝敬老人。
2006 年,**的堂嫂去世,留下一个未满 15 岁的孙女,其父母病亡、爷爷去世,小孙女成了无依无靠、无人疼爱的小草,**十分心疼小孙女,她流着泪,拉着孙女的小手回家,让她与自己共同生活,整整抚养照顾其 10 年,直至去年孙女大学毕业。
**年 11 月,丈夫席建民遭遇车祸,情况危急,亲戚朋友劝她放弃治疗,但她力排众议坚持转院。经咸阳市一院检查,席建民大脑有五处出血点,出血总量达 20 多毫升,经
过三个月的住院治疗,丈夫终于出院。出院后,他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虽让康复,但大脑比以前更迟钝了。**年 5 月,**被确诊为乳腺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决定不治疗。哥哥和孩子们安慰她、鼓励她,劝她配合治疗。在众亲戚帮助下,她们凑够足额医疗费,及时手术,手术十分成功,前后化疗 6 次,共花医疗费 8 万元,现在她还要按时服药、按时复查。
一系列的变故,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不等不靠,依然经营着自己的小裁缝店。在她的辛勤努力以及党和政府关心帮扶下,2017 年年底,她们家成功脱贫。1992 年,**曾被城关街道办评为“模范村民”;1993 年,其家庭被城关街道办评为“五好家庭”;2017 年,被县文明委评为“励志脱贫模范”。
(篇七)
**,**镇**二组村民,因本人残疾,无劳动能力,其家庭收入一直处于贫困线下。自**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她在帮扶单位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想办法、谋出路,将自家的情况结合当前的扶贫帮扶政策,梳理出合理的脱贫措施。她积极支持丈夫张明建到帮扶单位兴隆煤矿上班,每月能 zh 挣到 5 千余元工资,她在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利用空闲时间四处做力所能及的零工,贴补家用。**身残志不残,和家人一起辛勤劳动,买
了家庭自用长安车,修起了新房,**年摘下了脱贫户的帽子,全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篇八)
**,木耳乡拉寺村村民,家庭 5 口 人。过去全家主要以贩卖药材、短途货运为收入来源,日子虽能过,但过得并不富裕。**年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注册成立了丰香源合作社,以在当地生产销售当归醋为主要经营方式,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然而销售业绩却并不理想。乡电商办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他了解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开设了网店“宕昌木耳农家特产店”,通过网络营销自己收购的药材和加工的当归醋,由于产品质量高、宣传推广力度大,短短 20 天网店就已达到两星级别。现在**的网店生意红火,日子富裕,他也在自己致富的过程中不忘自己周围和自己曾经一样的贫困户,把自己致富发展的成功模式分享给贫困户,带动更多的人走上了电商致富的幸福路。
(篇九)
“脱贫之星”的变身之路
初夏霞浦,天高云淡。一畦畦茶园沐浴着阳光,金光闪闪。
见到**时,他正头戴斗笠,在茶园里修剪茶树老化的枝干。伴着割灌机阵阵轰鸣,一排排茶树被剃得齐整。阵阵茶香,随风而来。过段时间,这些茶树会再冒新芽,迎来新一
轮采摘。
“今年茶叶行情不错,春茶收入了 2 万元左右。”**脸上流露着喜悦的神情,浑身好似有着使不完的劲。
一年前的**,可不是这般模样。
现年 48 岁的**,霞浦县水门乡大坝村村民,一家三口。**年,他因腰间盘突出,无法从事磨石板材的体力活,回乡休养。当时,村里正发展雷竹产业,效益良好。闲不住的他便先后投入 4 万多元,也种上了 4 亩多雷竹。然而,新种的雷竹还未到出笋期,妻子患病,孩子上学,**辛劳务工攒下的 7 万元积蓄便消耗殆尽。生产、生活的经济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17 年初,他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先扶志,只要不失去希望,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脱贫主动性,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水门乡经管站站长庄孝党告诉记者,针对钟家的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与村两委和**沟通后,精准帮扶、精准施策,鼓励他扩增雷竹种植,把发展产业作为长期性的脱贫致富路子,帮助他树立信心,提高生产积极性。
通过帮扶,**贷款 3 万元用于发展生产,乡政府给予发展资金、助学补助金,还引导他参与“雨露计划”培训,提高种植技能,并加入合作社……多方发力,**肩头的压力小了,放手生产,致力脱贫。
至 2017 年底,**已发展雷竹近 10 亩。其中,5 亩丰产,
扣除各种成本,收入近 4 万元;租种的约 10 亩茶园,增收近万元;养殖蜜蜂,借助网络平台销售蜂蜜,也获利近 6000 元。他不仅摘掉了“贫帽”,还被评为霞浦县 2017 年度“脱贫之星”,幸福变身。
今年,**的心更大了。
“把蜂箱扩增到 30 个,再开垦家里的荒地,种十几亩的茶树,雷竹以后每年也可以增加收入……”细数增收项目,憧憬美好生活,**信心满满。
(篇十)
勤劳致富最踏实
**镇**村二组村民**,家庭人口 4 人,因原居住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危房,小孩上学花费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通过镇领导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关心,协助**夫妇在家发展种植了 4 亩西瓜,养殖业方面,养殖 10 头牛、20 只羊、100只鸡和 60 头猪,年收入达**0 元,长子郑红伟在十堰一家汽修厂上班,工资收入**0 元,全家人均收入 10000 元,实现脱贫目标并新建了砖木房屋。
你来看看我家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今年的收成还不错。”今年 53 岁的**高兴地把笔者领到养猪场,猪舍里,他刚用三轮车拉回的猪饲料堆了一大堆。他说,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养猪业,猪粪促菜,菜茂畜旺,种养并举,走发家致富路。他每年给 4 亩西瓜地施粪 200 多担,西瓜产量大大提高,效
益大增。猪、羊、鸡粪改良了土壤,增强了肥力,西瓜生长健壮,产量提高,年年种的西瓜味甜个大。另外投资减少,效益提高,每亩仅复混肥款节约 300 元,收入却增多,施用农家肥后,抗病虫能力也提高,他的西瓜地比别人每年少喷生长素 2 次。大量施用农家肥后,瓜菜明显增大,着色好,风味浓,适口性强,商品瓜量和收入明显增多。
“现在扶贫政策对咱贫困户真没得说,养猪种西瓜脱贫产业,镇扶贫办还给补助。纯收入账有两笔:一笔是养猪牛羊鸡政府补助的 3 万多元,盖新房扶助了 3 万元,扒去生产性支出 1 万多元,剩余的是政府给的。另外一笔是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的销售收入和固定财产,这些算下来也有十几万元纯收入。只要肯吃苦勤劳干,就能发家致富,好吃懒做的人很难致富。要是没有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工作队员帮忙,咱收成可没这么好。”郑家富这位“鸡司令”、“猪元帅”、“羊掌柜”、“牛团长”喜不自禁地说。图为**正在喂养生长猪。
(篇十一)
**,木耳乡木耳村人,女,**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者。**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年当她了解到我县正在大力扶持发展电子商务,而在外打工的经历又使她深知城里人对纯天然无公害食品、药材的推崇与喜爱 ,于是她毅然决定回家。回来后她通过自己的微信开设了微店“乔
小七的店”,在乡电商协会的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了微店的装修与运营。地道的中药材、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剂的洋芋粉条、寓意深远做工精细的虎头帽一经上架就受到网络客户的好评,订单络绎不绝。**年初,她响应乡政府号召,参加了“木耳年货节”活动,通过微店销售贫困户家中的产品,土色土香的油饼、花卷、血肠等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周边地区客户的追捧好评,她也因助力“木耳年货节”活动一炮而红。在年货节活动期间共计销售贫困户产品 460 余件,销售额 1.5万元,帮助 9 户贫困户户均增加收入 900 元。未来,她希望研发更多更好的微店网货产品,让木耳的土特产走向更远更大的城市中,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篇十二)
家住**县**镇**村的**因学、因病致贫一年多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立志脱贫,充分发扬农村人苦干实干的精神,靠着勤劳的双手,通过经营猪肉生意,发展养猪、种植等产业,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十里八乡的“脱贫之星”。
**村距镇政府所在地 11 公里,地处偏远、土地贫瘠,现有人口 362 户 1377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94 户 370 人,贫困发生率为 28.66%,属于一类贫困村。**年,**的二女儿杨叶考上了海南经济学院,**年,小女儿杨芳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师范大学,而小儿子要进入高中。不忍见孩子失
学的**只好到银行借了 1.2 万元,找亲戚朋友借了 5 万元,勉强凑够了这几年孩子读书的学费。为了还账,**两口子不仅在家种庄稼,农闲时还到周边集镇打零工。因常年劳作,**的妻子积劳成疾需要长期治疗,**家成了典型的因学、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希望通过教育,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年成为贫困户以后,**镇党委、政府在教育和医疗上给了他大力的帮扶,通过合作医疗政策,**妻子医疗费用大部分都得到了减免,另外三个孩子上学也获得资助,每年还有几千块钱的生活补贴。但**明白,等、靠、要,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贫穷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去年,镇政府鼓励发展冬桃,当其他群众还在持观望态度的时候,**主动找到驻村第一书记先登海,要求把自己的5 亩地全种上冬桃。种植冬桃是一项体力活,翻犁、起垄、打窝、移栽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劳力。**不怕吃苦,他想的是未来如何才能让一家人真正过上好日子,靠着一股子拼劲,最忙的时候,**干脆吃住在地里,日夜地照料自己的冬桃苗。在**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冬桃成活率达到 90%以上,**说,等冬桃长大结果了,按每亩挂果**斤,每斤批发价 2 元算,5 亩除去成本他将有 10 多万元的收益。
为了补贴家用,**还申请了小额贷款,去年 5 月份,他
一口气买进了 6 头小猪、50 只鸡、3 头架子牛,现在也全都育肥成熟,大概能卖 2 万多元钱。现在每逢赶场,他便到集市里杀猪卖肉,这样他一天也能挣到 150 多元,一月赶 6 次场,一个月便能有 800 多元的收入。
如今,**两个读大学的女儿都已毕业,二女儿考到了本县的大兴中学当上了一名特岗教师,小女儿今年也考取了安顺市的选调生,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子女上学和妻子治病已不再是杨家的大头开销,**敢想敢干,靠着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事迹,赢得了十里八乡的好评,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致富能人。
“苦干实干脱贫不难。”**常对乡亲们说。今年 11 月 20日,**主动向村里递交了脱贫申请书,下一步,他计划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和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篇十三)
**是**镇不久前评出的一位“脱贫之星”,5 月 9 日,笔者前往******家,一探独臂的**是如何战胜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
我们来到**的蚕房时,他正聚精会神的观察着他的蚕宝宝们,在**忙活的空隙,我们和他聊起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摆脱贫困的心路历程。
1978 年,20 岁的**从中学读书毕业返乡,第一次参加
小队里的集体劳动时,不小心被当时正在收割作业的收割机残酷的夺去了左手,从此落下一身残疾,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
听了他的这一不幸的经历,我们都沉默不语。**反而带着安慰的口吻说道:“虽然我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不幸,但我从来没有怪天怨地,自从受了那次伤,我还是克服身残的困难,用仅有的右手坚强的自力更生!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我犁田耙地、挑水劈柴、烧火做饭……样样农活都能用一只手完成,甚至连建筑活也不输正常人!”
独臂的**竟然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苦笑了笑说:“没办法,艰难的家庭处境,逼得我必须炼出一身绝技!你们看,这些蚕房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笔者目测蚕房的面积,至少有 120 平米,偌大的一个蚕房,竟然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群众发展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政府都有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贫困户,党和政府更是下大力气帮助解决。
由于缺劳力、因残、缺资金、缺致富门路,**家**年被评为贫困户。在小额信贷的扶持和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家很快就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且得到镇里的表彰,成为2017 年全镇的十大“脱贫之星”之一,也是十大“脱贫之星”当中很特殊的一个。**家一共 7 口人,家中年富力强的儿子、
儿媳都外出务工去了,只剩下老、弱、残、幼的家庭成员,但**却和老伴坚强的撑起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他和老伴不顾年老体衰,于 2017 年开始种桑养蚕,第一年养殖,由于没有什么经验,效益不太理想,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别人养的一个零头的收入。当时,**见到其他人养蚕,都赚了大钱,而自己却几乎失败了,这让他想要放弃养蚕这条路。还好有镇领导、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及时鼓励,他才恢复了信心,在2018 年又开始他的脱贫致富之梦。
**说:“这回我成功啦!我们虽然只有两个上了 60 岁年纪的老人,今年第一批蚕养了两张,共卖了 190 多斤,一下子就有 6600 多元入账!现在是第二批,已经五龄蚕了,不到 8 天时间,又可以有个五六千入账啦!呵呵!我这个脱贫之星还真够货真价实!”
(篇十四)
**,男,48 岁,家住彭水自治县鞍子镇新式村 4 组,家庭人口 5 人(妻子:任大翠,46 岁,务农,患宫颈癌;长女:罗华仪,20 岁,现就读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大二;次女:罗佳渝,14 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一中学,八年级;三子:罗幺毛,12 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二小学,六年级)。
**年,鞍子镇因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资源及特色农业开始发展旅游产业,**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庆市现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罗家坨苗寨”而闻名于县内外,慕名
前来观光的游客、媒体与日俱增,**便成为了罗家坨苗寨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平日里,**在周边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负责,生意忙时,**便会回家帮忙,虽然 3 个孩子上学,但夫妻两人的收入也勉强能满足家庭开销,一家人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 6 月,**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宫颈癌。妻子先后住院 6 次,化疗 4 次,医疗费花销近 20万元。当时大女儿正好高中毕业,次女和三子分别上初中、小学,高昂的医药费及三个学生的学杂费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农家乐无人经营,收入骤减,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极为拮据。但作为一名普通且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而是变得愈发坚强,默默地和命运抗衡,到医院照顾妻子、还要兼顾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着**一人顶着......他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人穷志不能穷”。为了让妻子安心化疗,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做人的榜样,他没有一分抱怨、没有一丝愁容,整体乐呵呵的,他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还有比他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
**年 7 月,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的家庭状况后,鞍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新式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该户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次女罗
佳渝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年秋季学期和**年春季学期享受助学金 1300 元;三子罗幺毛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 800 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 2**元、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 5500 元、医疗二次资助 4300 元、民政大病医疗临时救助 1500 元、妇联资助 800 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镇村两级组织、**本人为此都费了不少心思。
最后,**决定再苦再难,都不能放弃发展农家乐这个永久性产业。他充分利用自身经营农家乐早、客源广,邻居有劳动力的优势,与周围邻居抱团发展。平时有客人订餐时,他就会请邻居帮忙做饭炒菜;当他陪妻子上医院时,遇到有客人就餐时,他会毫不吝啬的介绍给其它经营户,即不误生意,也不让游客失望,还带动了周围的群众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原有的接待条件已不能满足接待需求,为有效解决硬件较差、游客来留不住的问题,**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及自己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场所进行提档升级,安装移动 wifi、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对客房进行标准化改造。他经营的福禄山庄成为罗家坨苗寨里面第一个拥有 wifi、第一个拥有“室外民族化、室内现代化”风格的客房的农家乐。苗寨内全部铺设的石板路,只有三轮车能通行,因此寨内的垃圾清运成了村民们的难题,为了有效
解决这个问题,**自告奋勇,骑着自己的三轮车义务拖运,从未开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钱的油费、劳务费。
**年,他经营的农家乐综合收入达7万余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光荣脱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罗顺海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罗顺海一直不敢尝试乡村旅游经营,**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 20 多位客人推荐给他,还将棉絮免费借给罗顺海,有了第一次 600 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后,罗顺海一年仅是乡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 6000 元。如今,罗顺海正在对房屋及室内外设施进行装修。“待装修完成,各项设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强,相信收入会更高。”罗顺海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像罗顺海一样,享受过**帮助、带动的,还有很多村民。据了解,罗家坨苗寨共有 57 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过转介餐饮、住宿客源,以及代销农产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的笔记本上,每一次转介客人的人数及收入等都历历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这是**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筹备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将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资源优势整合利用起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菜品、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源,抱团发展,实现标准化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年 1-8 月,共接待游客 3000 余人,
营业额 6 万余元,通过向周边群众购买鸡蛋、土猪、土鸡、风萝卜、干豇豆、时蔬等农、土特产品,并为周边农户代销腊肉、优质大米、干豇豆、苕粉、黄豆等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带动周边 30 余户农户增收,额度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精准脱贫走访时,**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我们坚信,这个暂时贫困的家庭凭借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篇十五)
身残志坚埋头干,脱贫致富路上显身手
**,**区**镇**村 4 社一名普通的村民,她是一个肢体三级残疾的残疾人。现是重庆市**区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重庆市**区杨思源花卉种植园负责人。
12 岁的时候,她的脚背有时奇痒无比,一抓挠就会溃烂出血,由于当时家庭很困难,只有在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治疗,赤脚医生为她诊断的是骨髓炎。1993 年**高考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到广州打工。期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费学习计算机,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并由此谋得了在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机会。当**感叹天道酬勤时,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99 年,她的病突然加重,脚
一触地就会血流如注不能停止。**只有无奈的告别热爱的工作回到**老家,先后到**急救中心和重庆医学院治疗,被诊断为动静脉血管瘘,虽花掉治疗费 9 万多元,但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高位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她已借外债 4.9万元,借遍了所有并不富裕的亲戚朋友,哪来钱截肢保命?这时原**区新村乡党委政府发动所有工作人员给**捐款,农资办的王贵芳主动到银行为她担保贷款。千禧年第一天,**怀揣着新村乡党委政府的救命钱和一封遗书,来到重庆做截肢手术,遗书上她写下了,如果我下不了手术台,就捐献**所有能用的器官给需要的人,来回报爱她和帮助她的人。面对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她,**的妈妈默默为她准备好了棺材。
手术很成功,**的命总算捡回来了。她不怕艰辛的生活,但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这时,**小学时的官品一老师来到家中,给她讲述各种自强不息的故事、送来各种励志的报刊杂志。**暗下决心,自己虽不能成大器,但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和质量。于是,在截肢一个月后,为了不成为妈妈和社会的负担,**借钱并拄着拐杖开了一个茶馆。在开茶馆的同时,**经常看书看报,并关注客人在喝茶时聊天说事的内容。当她听到附近谁家因为贫困、残疾等原因而导致孩子读书困难、生活不好的时候,**的一阵刺痛、她下意识感到自己要做点什么事情了。
**年,**贷款承包了 200 亩荒山。当时,一些乡邻冷嘲热讽“杨拐子你养什么羊子,羊子跑了你能追么?你承包荒山你能背、能挑吗?”。家里人也极力反对,别人的话**可以不在意,但是丈夫的不理解,不支持,让她很彷徨。**不厌其烦地说服他,给他“洗脑”。最终丈夫被**的意志所打动,并和她一起在山上修圈养羊,没钱修房子就用竹木作支架,稻草代瓦片,蜡烛当电灯,孤寂了就唱山歌。经过 3 年的艰苦奋斗,**山上的房子终于拉上电线,解决了生活、照明问题。2006 年,**卖掉 100 只山羊,同时开荒种植的 60亩南方早熟梨获得丰收,但由于沒有通公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满山的梨子烂在地里。区扶贫办、区残联和**镇人民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多方筹措资金 33 万元,为她所在的社修通了那条几辈人期盼已久的公路,结束了肩挑背磨的人力运输历史,她所在的社居民也能在家门口开展买卖活动了。
**年,**有幸参加重庆市首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学习。经过西南大学专家教授的指点,在政府贴息贷款 3 万元的帮扶下,**新种植了 60 亩桂花,并在林下养土鸡、土鹅。由于沒技术,桂花的成活率很低。**年底,到了还贷款期限,工人又该发工资,这时乡邻看笑话、有人趁机出 36 万元的高价准备转包她的“宝山”,就在**准备签定转包协议的前一天,**区残联基金会为她送来了项目资金,同
时区妇联、区林业局为她送来了树苗和肥料。区扶贫办、区残联等部门多次给她出去学习的机会,并请专家现场授课。**年,**成立重庆市**区杨思源花卉种植园,取饮水思源之义。如今**的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 440 亩,有桂花、樱花、红豆杉、等十几个品种十万余株。
在**的条件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回馈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的梦想。从**年开始,**开始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创业,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帮扶理念。如今 10 年多过去了,她解决就近务工贫困村民 20 余人。残疾人张平,是**镇大同村村民,因一次事故腰椎受伤,只能拄着双拐像“鸭子式”的走路,当**看到他时,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为他免费提供了几百颗树苗和一些肥料,以及种养殖技术指导。如今的他靠着自己种植的 4亩多花卉苗木和养殖的蜜蜂,能够自食其力。
带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理念,**于**年发起成立了重庆市**区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有会员 528 户,其中残疾人户 31 户,贫困户 228 户,自有种植面积 1200 余亩,流转土地 1800 余亩,覆盖了**、马武、青羊、大顺、同乐、冷水关等 6 个乡镇,**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合作社。
**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并给予她无限高的荣誉。**先后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重庆第四届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