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大要求,切实为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遵循。我县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为目标,严格落实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大要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导向,准确把握各项利好政策,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打通融资渠道、落实金融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完善金融信用体系。
紧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建设目标,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持续扩大“省级信用县”创建成果,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制定出台《“红黑名单”发布制度》等 6 个配套文件,建立金融领域信用专项库、公共缴费信用专项库,开展金融专项应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农牧户信用贷款授信户数达到 5565 户,授信额度达到 8.2 亿元,收集各类数据 20 余万条,人均信用数据已达 6 条,各项数据归集量走在全州前列。
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打通融资贷款渠道。
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深化“政银担”合作,组建成立担 保公司,政府注入风险防控资金 1000 万元,为全县 554 户农牧户及小微企业融资近 1.7 亿元,贴息贴费 203.74 万元。积极推进农牧区土地确权和集体产权改革工作,全面激活农牧区沉
睡资本,通过农牧区“两权”抵押,发放贷款 5435 万元。全面推广“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实现县域村社农牧普惠工程全覆盖,累计投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 2.5 万笔 32.5 亿元。建 立金融扶贫产业引导基金平台,注入资金 1700 万元,撬动十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
围绕提振发展信心,落实金融扶持政策。
全面落实省州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帮助 40 余家 企业完成 283.4 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及时召开银企对接会议,保障企业发展资金。提升服务举措,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入驻绿色文化产业园的 30 余家小微企业实行了租金减免政策。定期采取走访调研,解决企业面临困难,帮助协调燃煤运输车辆 1200车次。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措施,满足企业生产要素,在红河湾协调电力部门对园区供电进行检查,保障做好水、电、暖等重要生产要素供给。
围绕激发发展活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累计减免各类税金 3800 万元,企业运行成本大幅下降。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积极推行“线下最多跑一次、线上不用跑”“一网通办”审批,开办登记时间压缩至 5 日以内,新开办企业所有事项当日即办。全面推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项目评审联席会议”及“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办公会”制度,探索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出台招商引资“新十条”,加快制定《中小微企业过桥资金扶持
机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机制》等机制措施和《推行“政府买单为小微企业管账”方案》,政策支撑不断完善。
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加速壮大
今年上半年,我县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在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县域经济在复工复产中稳步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止跌减损,坚决稳住县域经济基本盘。
纾困解难促生产 我县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17 条措施,严格落实“三联系”制度和“秘书单位负责制”,全力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加快达产,“三个有、六坚持”复工复产做法全市推广。在全市率先举行春耕生产现场会,安排 3000 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定向支持农业生产,完成粮油播面 75 万亩,全面实现夏粮丰收。
项目攻坚促投资 我县积极抢抓危中之机,谋划储备项目 539 个、总投资 2110
亿元,申报债券资金 41.8 亿元、到位 7 亿元,争取特别国债资 金 1.4 亿元。实施县委常委会末位述职制度,季度拉练、挂牌督办,倒逼项目建设加力加速,152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32.4 亿元、超时序 10.7 个百分点。线上线下双向出击抓招引,签约宏安医护生产线、优座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 15 个,到位资金 56亿元。
活跃市场促消费 我县强力推进保护开发“一号工程”,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初具雏形,景观节点基本建成。高质量承办文旅活动,“百牛渡江”“民俗迎端午”先后登上《新闻联播》。全面落实中省市提振消费“政策包”,出台房地产市场“12+1”扶持措施,全力以赴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实施人才回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鼓励引导广大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共谋发展,全面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一、畅通渠道吸引回流人才 出台《优秀人才“回流计划”的意见》,着眼于引导优秀人才回禹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鼓励干部回调,重点回调高质量发展急需紧缺的农学门类、金融学类、经济学类、生物工程类等的专业干部。推进人才回引,推荐申报上级人才工程、享受“人才贷”支持、选聘科技副职、入住人才公寓、实施大学生扬帆计划等 15 项扶持政策,对成长性好、贡献度大、在国内外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项目,最高给予 3000 万元支持,已有 30 多名人才咨询回引政策,12 人达成回禹工作意向。吸引能人回村,突出回村任职、农业经营、创办企业等回村意愿,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的基础上,结合回村意愿,在回村任职支持、农业经营支持、创办企业支持等给予特色扶持,已有 35 位能人回村。
二、打造平台提高人才效益 坚持把人才用在实处,健全完善人才发展平台载体,激发 人才最大效能。干部对等安置。坚持县乡分级分层管理,干部调动在同一级别、同一层次范围内进行,不得跨级别、跨层次调动。回调人员津贴补贴、专业技术职称等待遇落实,按市现行政策执行。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人员调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纳入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不再保留事业编制。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全职或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合作、退休特聘等柔性方式到禹企业
工作,积极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能人服务乡村。鼓励回村能人担任村干部,特别优秀的可担任党组织书记,牵头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等,在乡镇园区或具备条件的村(社区)投资创办工业、农业、加工业等企业,支持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等。
三、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持续优化人才引进社会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强化队伍保障。出台正向激励、容错免责、分类综合考核、关心关爱乡镇干部等制度文件,实施开展“双百”培养计划,充分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潜力。实施农村党组织雁阵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标杆型“头雁”支书、骨干型“强雁”支书和青苗型“雏雁”后备干部,激发基层建设管理内生动力。实施安居工程。按照“拎包入住”标准,建成 3.2 万平方米的市级人才公寓和 26处乡村人才公寓,规划建设 36 万平方米大学生主题社区,加快推进第二实验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创优服务流程。深化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设立“人才服务专员”,成立乡镇政务服务大厅人才窗口,实现产业项目与管理部门“一对一”沟通、专家与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确保在项目落地、工商注册、工程申报等环节提供全程服务。提高人才待遇。研究制定《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购房补贴、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