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巡礼“十三五” 吹响“十四五”催征号角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10 月 22 日召开会议,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脚踏实地、乘胜前进,紧盯脱贫攻坚任务不松劲,保持污染防治定力不动摇,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弦不放松,推动民生改善不懈怠,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号角催征再出发。“十三五”期间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即将进入五年“新征程”,我们要找准衔接点、新起点和关键点,描画好发展“坐标轴”,迈出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脚步,谱写更加恢弘壮阔的“十四五”画卷。
回眸“十三五”,接力“十四五”,全面梳理找准衔接点 ,奏响科学统筹“协奏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发展主线,从最初的规划布局到如今铺展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焕然一新,“十三五”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鉴往知所行,察风明所向,我们要全面梳理、辩证看待,找准衔接点。既要“收好官”又要“开好门”,要将“十三五”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延续“十三五”的发
展动力;还要适时调整短期规划和中期目标,在研判大势中导入“新赛程”,开创崭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要在总结过往成绩中认清发展新规律,在汲取过往经验中把握实践新要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统筹全局、前后衔接、利弊同辨、优势接壤中,高质量完成“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的“接力跑”,将“十三五”的规划收官和“十四五”的规划编制工作抓在紧处、落在实处。
落音“十三五”,定调“十四五”,站高望远找准新起点,踏响再谋新篇“脚步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三五”收官在即、落锤定音,巡礼“十三五”发展成就,谋篇布局“十四五”,我们要牢牢把握时势所向、根本所在,做到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民众期盼,找准发展定位,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十四五”规划编制坚持开门问策,是社会期盼和人民呼声的“回响”,这份规划编制既是起点也是目标,站高望远催生再攀高峰之动力。要充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把“怎么看”想清楚,在对的方向上凝心聚力;把“怎么干”弄明白,在奋发有为中把事干成干
好,在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中推动发展,扛起人民“幸福筐”,让人民的所想有着落、所思有所寄、所盼有回音,连木成林、聚土成山,实现“十四五”时期的新创造、新突破、新成就。
鏖战“十三五”,点兵“十四五”,深入谋划找准关键点,擂响攻坚克难“战鼓声”。“十三五”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也在经济发展、科技成果和文化实力上有新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要找准发力的关键点、找准主攻领域,在持续深化改革中激荡新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预案。加强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调整能力,持续优化社会经济结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进一步提升经济韧性。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实现社会服务更精细、就业保障更充分、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备、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健全,托举千家万户的幸福,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踢好“十三五”的“临门一脚”中,打通堵点与难点,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的重点,带动“十四五”的“进球入门”。
党课讲稿:构建新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实现路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国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这重点包括:
第一,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积极发挥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引擎的作用,开发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发挥中国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际竞争力。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的战略抉择。
第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发展格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顺畅地流动,提升我国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求平衡的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确处理好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兴消费培育、内需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的关系,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潜力,形成内需主导型增长体系。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
心技术是形成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原始创新能力,提出原创理论的产生和原创发现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第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生产和需求的适应性,适应国内需求的升级,促进供给体系升级,实现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均衡,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潜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原动力,畅通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
第五,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市场经济运行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条件。一方面要推进商品市场的数字化进程,完善数字化交易配套设施,采用新型营销手段,刺激商品消费。另一方面建立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的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动。同时建立
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要素流动规则和要素配置机制,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首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动力特征上要体现创新性,在效能特征上体现开放性,在结构特征上体现融合性,在空间特征上体现集聚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世界产业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新产业发展的契机:第一,强化自主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要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型。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第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的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其次,构建新型消费体系。新型消费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积极推进新型消费体系的建立:第一,加快
拓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增加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第二,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发展以网络购物和电商直播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实现转型升级,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第三,坚持消费引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稳定基本消费,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兴消费,持续激发潜在消费。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满足感。第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流通体系支持。
最后,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新经济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将知识、信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出的新产业,在新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而形成了新的经济业态。新经济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第一,利用信息化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等信息化手段,积极发
展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和技术协同发展的新业态。第二,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以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走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产品和装备制造的智能化。第三,以智能生产来推动生产部门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投融资途径等方面变革。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支撑。新型消费发展能否持续、能否发展壮大主要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从实际出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质量、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竞争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在于:
一、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加强我国原创技术的研发,培育基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构建起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支撑。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实现产业发展的体系化,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强我国核心技术和重要短板攻关,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产业配套支持。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为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在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持。
党课讲稿: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总书记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针对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解决实际重点难点问题的战略决策,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狠抓落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光辉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问题,作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打开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局面;针对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为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针对政治发展与公民参与中的重大问题,采取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针对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采取了完善党内监督、创新国家监察体制、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等重大措施,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廉洁政治生态,探索出一条
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针对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针对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履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协同高效;等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关键问题,使我们国家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为未来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光明前景。
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面临着的各种复杂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十四五”规划开始,我国将要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据测算我国人均 GDP 到 2025年将达到 1.27 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到 2035 年,我国的人均GDP将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门槛水平,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届时我国 GDP 总量预计达到 230 万亿元左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领拥有 14 亿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世界
现代化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新探索与全新实践,会面临许许多多棘手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国际环境的挑战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5G、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全球流行病疫情需要有效全球应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外部环境高度复杂的矛盾凸显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前景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看,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日益复杂繁多,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居民消费仍显不足,有的干部面对全面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掌握应对新问题的新本领与能力,等等。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要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不断解决智能数字时代和现代化实践给我们提出的各种新的重大课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各种复杂实际问题,首先要有政治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
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找准问题,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找到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科学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科学设计政策方案,从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进行决策的可行性分析,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是解决各种艰巨复杂问题的动力和保证,要全面深化改革,把更多精力聚集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同时,要强化风险危机意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高度重视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在新时代解决实际问题,要紧紧依靠群众,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挖掘并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提高抓落实能力,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以实干的责任心和行动力,在工作中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