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笑话篇一:看看外国人学汉语中闹的笑话
看看外国人学汉语中闹的笑话
一、“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曾有一道考外国学生的选择题是这样:“大连实德队经过90分钟激战大胜北京现代队,获得冠军。”问,下面哪句话与文意最吻合?A 北京现代队大胜大连实德队、B北京现代队大败大连实德队、C大连实德队大败北京现代队。虽然正确的是C,考前模拟测验反复强调,结果考场上许多考生还是选B。
这题目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 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 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名叫Christr 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Christr见谁都愤愤不平地称,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那还比赛什么呢?或许在北京奥运会上,不少外国朋友又要为此迷惑不解了。
二、“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三、“一起上床吧”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而“上床”还有一起做爱那层意思。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半宿。
四、“戴安全套”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
五、“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
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六、“方便时候不能来”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因为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便饭,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有了味口。
七、“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此事发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后期,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八、“哪里哪里”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九、“含笑九泉”
上汉语课时,老师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含笑九泉”。
十、“坏了,打了...报销了”
有一天,一个外国人 坐飞机来到中国留学学汉语,在机场大厅看见一个人打碎了一个茶杯,就听到周围很多人说:“坏了、打了、摔了、碎了、烂了,报废了、报销了。”外国人就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呀?有个懂外语的人告诉他说:“就是摔坏了一个茶杯。”这个外国人一听,“啊!中国的汉语这么复杂,我学不了。”说完收拾一下东西坐飞机回国了。
如果我问你,汉语的“帮”一词难不难,你肯定会说不难。“帮”不就是
“帮助”的“帮”、“帮忙”的“帮”吗?英语是“help”,都用不着解释,用英语一翻译,学生全懂了。我们可以说“帮我找找我的钥匙”、“帮他拿一下行李”,“帮妈妈做饭”等。啊,太简单了,容易。接下来,让同学们再造点句子,有学生就说了:“老师帮我作作业”、“我生病了,躺在床上,同屋帮我吃药。”咦,这听起来怎么不对劲儿呀,这意思是,那“作业”不是“我”作的,是“老师”作的;那“药”不是“我”吃了,是“同屋”吃了。这不乱了套吗?其实啊,“帮”中还含有“代替做”的意思,有的事可以代替做,像“找钥匙”、“拿行李”、“做饭”,有的事却不能代替。作业别人代替作就不是好学生了,药别人代替喝,病就得不到治疗了。所以“帮”不等于就是“help”,而且“帮”也不就等于“帮助”和“帮忙”,有区别。你听中国人说过“请帮忙一下儿”、“帮忙帮忙我”这样的句子吗?肯定没有,而外国人常说。教中国人用不着说明“帮”、“帮助”、“帮忙”的不同,教外国人如果不说明,就会出现前面那些不对的句子,而这些在词典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讲授者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笑话篇二:最全的老外学汉语笑话[1]
我的留学生学汉语的笑话几则
摩洛哥的阿米娜第一次课学了“你叫什么名字?”,可是跟陌生的中国人认识时,一紧张说成了“我叫什么名字?”,弄得别人莫名其妙。
来自利比亚的巴卡在街上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很想跟她搭讪,决定先赞美一下她。可是冲口说出的是“小姐,你很便宜。”结果当然是——小姐恼羞成怒,骂了他。
来自巴基斯坦的夏真,有一次想买点水果,可是还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就用英语问小贩:“what?s this?”小贩摇摇头说:“什么?听不懂”。于是夏真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要买一个听不懂”。
来自非洲的同学伊斯哈卡刚学写汉字,听写时把“大使馆”写成了“大便馆”。老师指出来以后,他还迷惑了好一阵。
课堂上,老师教“安”字,想帮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的写法,就启发学生想象成屋子里有一个女人,女人在屋子里,所以很安全。没想到有一个约旦学生穆哈马德摇头笑着说:“老师,不安全”。
语言笑话
感谢信
办公室的小东在食堂捡到了一个钱包。他拾金不昧,把钱包还给了失主——外籍员工约翰。
约翰很受感动,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到了宣传栏里。
结果,每个经过宣传栏的员工都忍不住笑了。原来感谢信的标题是:瞧小东干的好事!
不好说
经理:“你对领导有什么意见?”
职员:“不好说。”
经理:“尽管说。”
职员:“不说好。”
经理:“不必顾虑,尽管说。”
职员:“说不好。
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老外笑话一箩筐
曾有一道考外国学生的选择题是这样:“大连实德队经过90分钟激战大胜北京现代队,获得冠军。”问,下面哪句话与文意最吻合?A 北京现代队大胜大连实德队、B北京现代队大败大连实德队、C大连实德队大败北京现代队。虽然正确的是C,考前模拟测验反复强调,结果考场上许多考生还是选B。
这题目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 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 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名叫Christr 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Christr见谁都愤愤不平地称,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那还比赛什么呢?或许在北京奥运会上,不少外国朋友又要为此迷惑不解了。
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一起上床吧”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而“上床”还有一起做爱那层意思。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半宿。
“戴安全套”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 “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是一顿大便饭
因为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便饭,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有了味口。
“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此事发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后期,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哪里哪里”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含笑九泉”
上汉语课时,老师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含笑九泉”。 “你,牛逼!”
这是一个旅美华人讲过的故事:2005年的圣诞节,晚上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都是中国人,虽过洋节但吃的还是中国饺子。一同吃饭的还有一个美国女孩。饭后她要先走,我送她到家口,由于是我包的饺子,我就客气性地问了一句,今天晚上你吃得还好吧?她自然是对我的手艺大加夸奖了一番,就在她转身要走时,她好像称赞的还不够,又冲我伸出大拇指——“你,牛逼!”
你媳妇不在家?
当老师需要有想象力。教外国人学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目瞪口呆,等你明白过来以后哭笑不得。这是语言教学中常有的事,也是语言老师艰苦劳动中一种乐趣。我在这里把自己教学中遇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也算是“奇文共欣赏”的意思吧。
有一个毛里求斯的学生到我家来,敲开门以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你媳妇不在家?”我媳妇的确不在家,不过他作为学生这样称呼我的媳妇,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心想“媳妇”是你的吗?又一想,不知者不怪,也就坦然了。不过后
来我发现这汉语的称谓还真是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在这个题目上做了好几篇学究气十足的论文,也算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一点贡献吧。汉语的“妻子”有那么多变体,什么“太太”、“夫人”、“老婆”、“内人”、“贱内”、“拙荆”,甚至还有“婆姨”、“家里的”、“孩子他妈”等等,还有一个“爱人”,这里有自称,有他称,有尊称,有贱称,有专称,有通称,称谓依人而变,也难怪老外一时摸不着头脑。 语言中最难把握的是词汇的意义。因为不同的语言在词汇上往往很难完全一一对应。一位巴西学生上课时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自己很瘦。她说:“我出生的时候我妈妈没有牛奶,我是吃母牛的牛奶长大的。”《英汉词典》里对milk的解释是:牛奶。这位巴西同学不认得“乳”,只认得“牛奶”,于是她妈妈的乳汁也就成了牛奶。
有一位日本同学问我什么是“Y头”,这次该轮到我摸不着头脑了。后来她把书拿出来指给我看,嗨!原来是“丫头”!她紧逼不舍:“丫头是什么意思?”要解释“丫头”也不容易,首先得说汉字是方块字,但是也有例外,“丫”跟“0”就是例外;其次得说“丫”是象形字,于是在纸上画了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儿;第三,这里的“丫头”还不仅仅说的是女孩子,在书里说的是伺候人的丫头,虽然“这丫头不是那丫头”,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要说,说到“丫头”连带地还要说“丫鬟”,还要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女佣现象,一发不可收拾。
有些词对我们从小就说汉语的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但是对老外来说就不一定了。我们都知道“口”和“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不会把“亲口”说成“亲嘴”;我们还知道“房”和“屋”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不能把“同屋”说成“同房”;我们还知道“开心”不是把心打开(那是做开胸手术),“关心”也不是把心关起来,不能望文生义。但是老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说不清楚在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问题。比如“能说会道”说的是一个人很会说话,这不是赞美之辞吗?可是当学生这样夸我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相敬如宾”说的是夫妻之间彼此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当学生说“我和我的同屋相敬如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他这个成语只用于夫妻之间。可是问题又来了,“不吵架的夫妻不是真正的夫妻”,夫妻之间为什么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学生害羞地说:“老师不要拍马屁。”老师留作业太多,学生想说负担太重,就说“老师给我们背黑锅”,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A 笨鸡蛋
女友老公是个美国老外,最近在跟女友学中文,这老外学起来倒也是孜孜不倦,闲着没事平时也爱讲一些简单的中文.
有一次跟女友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争吵起来了,争得面红耳赤,女友也急了,用中文骂他笨猪.她那个老外老公也急了,气急败坏的大声吼了一句:”你这个笨鸡蛋!”女友当时忍俊不禁,气也消了.
原来她平时教她老公念”蛋”这个字的时候,总是跟”鸡蛋”这个词放在一起教的,结果她老公只要一说到”蛋”就跟”鸡蛋”联想到了一块,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不”笨鸡蛋”就脱口而出了.
B 我去唱歌了
有一次,女友老公出门时跟她说:“我唱歌去了”
女友问:“跟谁去啊?”
他老公说:“我的老师”
女友说:“不准去.跟她去歌厅干嘛,还有谁?”
她老公没听懂”歌厅”是啥意思,回答说:“还有还有很多同学一起”.
女友说:“是聚会啊,那就去吧.”
等他老公回来时,女友说问:” 你们今天唱什么歌了?”
他老公回答:” 我们今天上课, 老师没教唱歌呀”
女友这才明白原来她老公是口误,把”上课”说成了”唱歌”.
C 人锅,上帝啊!
女友喜欢吃火锅,她那个老外老公经常陪她去吃, 去得多了她老公发现,中国很多餐馆都有霓虹灯,写着火锅.于是认识了”火锅”两个字
有一次女友和她老公去北京的重庆小天鹅, 那个霓虹灯的火锅的火字,两点本来是两朵火苗的形状, 可是那天不凑巧,两朵火苗霓虹灯灭了,估计灯管坏了.他老公惊呆了说:”人锅,上帝啊!” 女友抬头一看, 可不是吗,没了两点真地变成人锅了.
D OLD婆婆
女友老公有一次问她:”婆婆是什么意思?” 女友没想太多就告诉他” for example, I call your mother 婆婆 in Chinese.”
于是她老公就说:”那我叫你妈是不是也叫婆
婆” 她老公的理解是,女友叫他妈婆婆,大概他也叫女友妈也是婆婆.过了好久,她老公又问她:”为什么你的同事说我要叫你老婆?” 女友这才明白他老公为啥困惑了, 他管她妈叫婆婆,而女友竟然是old婆婆 ,自然是搞糊涂了.
E 上帝啊,这个可以吃吗?
有一次女友和她老公去吃饭, 正巧经过一个新疆餐馆,挺大的,里面很香,她老公说要尝尝,于是女友就陪他进去了.
服务员拿来菜单,上面很多烧烤的东西 , 有什么羊鞭阿,牛鞭阿, 本来也罢了, 可是竟然边上有英文翻译,写着都是羊的生殖器牛的生殖器啥的.女友老公看到后,瞠目结舌. 然后表情非常夸张看着女友说:”上帝啊,这个可以吃吗?”老外可从来不吃这种东西的, 倒霉的是边上有中国人听懂了,歪着脑袋看着他们俩哈哈大笑.女友尴尬地说我们可以不吃这个的.
没想到他的老外老公作着鬼脸问她:”老婆,你吃过这个吗?”女友当时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F sorry,这不是我干的
女友和她老公有一次去颐和园玩, 到了佛香阁她老公问她为什么砖头瓦片是黑色的?
女友就解释说这是1百年前,盎格鲁萨克森军队和法兰西军队在中国,把这个建筑给烧了,并且烧了北京很多皇家建筑.
那天很有意思,边上有些老外还有些带团的导游,还有很多人在听她说话,女友觉得不表现得爱国一点要被人bs的.于是表情很凝重的对她老公说:“当时你们的军队还抢了我们很多东西.”她老公听了特别委屈的样子, 表情挺沮丧,说:” sorry,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笑话篇三:老外学中文的经典笑话
老外学中文的经典笑话
1.
“今天早上担心马路太忙,我七点就‘出家了 ’。”
2.
中文里用“雌性”或“雄性”来形容动物性别,这对洋学生来说未免太难为他们了,因在英语里无论形容人或动物都可通用male(男性)或female(女性),一天下午在街上一位小姐牵着她的爱犬得意地向我介绍“这是我的女狗。”
3.
有一位学汉语的老外吿诉他的老师,他在山间公路上看到了“一张兔子”。老师立即纠正应该是一只兔子,他却表情认真地反驳说,千真万确是一张兔子,因为野兔已经被汽车轧死了,压扁了的兔子理所当然变成为一张兔子,就如同一张纸、一张相片一样。除此之外,诸如什么“一对裤子”,洋学生振振有辞地辩解,因为裤子都有两条裤腿,两条即一对,因此没错。
4.
文科班有个美国留学生约翰,他对方块字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约翰上街回来,对朋友说:“先生,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不谦虚。”
“为什么?”朋友感到很惊讶。
“大街上,我看到许多大招牌,都是自我炫耀,比如: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 农业很行??”
他把“银”看成“很”??
5.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6.
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大陆某地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7.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8.
美国青年比利学习中文。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比利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
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
9.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我亲眼看见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 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本文来源: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学校子宇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