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幽默的技巧篇一:常用的一些幽默技巧
幽默感是吸引女人的一种男人特质。可以说,幽默感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价值。幽默,能表明你是快乐的源泉、能表明你懂得生活情趣、能展示出你的价值观、能突出你的个性、能展现你的自信(比如自我解嘲的幽默)、能化解尴尬和反转测试、能让你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的焦点? ? 好了,不废话了。总之一句话:幽默对于把妹是很重要的。跟其他把妹技巧一样,幽默感也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在这里,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常用的一些展现幽默的技巧,其中绝大部分的实例都是我在实战中的原创例子。最后,对于如何培养和加强关于把妹的幽默感,我还会说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先说说我自己经常使用 的一些幽默技巧。幽默效果一般离不开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出乎意料、间接、曲解、错置、比照和双关等。这些要素只要运用任何一条就能制造出幽默效果来。下面介绍的一些技巧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要素来制造幽默的。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1. 一段式
基本形式:
事实,奇。
一段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既可以是你自己说出的一段陈述,也可以是谈话对方的一个问题,等等),你用一个不常见或不合理的理由以制造出幽默效果(奇)。这里利用的是曲解的幽默要素。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总统里根的经典即兴幽默: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活:“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这里,里根根据“南希不小心跌落”的事实,进行了曲解(奇)——“用来获得掌声的表演”,从而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再举一个我自己最近的例子:
上上个周末我约一个金发MM出去,我们去了一家酒吧喝免费的shot。那里的电视在报道世界杯,当时的画面是一群南非的清洁工正在清理草皮。于是我随口就对她说:“嘿,他们正在清理场地。你知道,那些牙齿可不好找的。” 她先是没反应过来,然后哈哈大笑。
在这里,我先陈述了一个事实——清洁工正在清理草皮,然后用一个几不合理的理由进行补充——他们在找球员掉下的牙。这就制造出了幽默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使用了“间接”技巧,因为我没有直接说“他们在找球员比赛时被打掉的牙”,而是进行了省略和隐藏——“那些牙齿可不好找的”,这样就增强了幽默的层次。关于这个技巧,以后还会谈到。
可见,一段式的笑点在随后的“曲解”部分,但一开始的“事实”部分却是前提,是不可或
缺的。对于一个幽默感很强的人,他可以在任何情境中、根据任何事实随心所欲地制造曲解,这需要放松的心态和很好的想象力。随便再举个例子:
MM:“你这身衣服是新买的?”
我:“当然啦。别人送我的衣服往往都不合身,只好自己买了。”
再比如:
我:“你的包挺好看的。”
MM:“是吗?谢谢。”
我:“不客气。你知道,我心情好的时候总喜欢说些甜言蜜语。”
2. 二段式
基本形式:
事实,正,奇。
二段式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既可以是你自己说出的一段陈述,也可以是谈话对方的一个问题,等等),你先给出一个常见的合理的理由对之进行补充或解释(正),却又接着说出一个不常见或不合常理的理由以制造出幽默效果(奇)。“正”是为了比照而用的,而“奇”则是为了制造出乎意料。可见,二段式技巧用到了比照和出乎意料的幽默元素。可见,二段式比一段式多了“正”的铺垫和比照部分。还是举一举具体实例吧。
整个冬天我都一直留着长发,后来天气暖和了便剪短了头发。没过两天就碰到一个认识的MM,她问我:“咦,你剪头发了,看上去精神多了。”
我说:“是啊。你知道,春天来了,天气变热了??”
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然后说:“春心也开始荡漾了,所以就想臭美一下了。”
在这个例子中,我剪头发是个事实,接着我用“春天来了,天气变热了”作为一个常见的合理解释(正),然后再用“春心荡漾”给出一个不常见的理由(奇),从而制造出比照和出乎意料。
3. 三段式
基本形式:
事实,正,正,奇。
三段式结构跟二段式类似,只是多了一层“正”的铺垫部分而已,其目的是制造出更强的比照和出乎意料效果。关于三段式技巧,我曾经翻译过John Kinde的一篇文章《三段规则——来自喜剧界的幽默技巧》,那里也有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去我的那篇译文里看一下),不过下
面我再举一个我的实战例子吧。
有一次去了一个聚会,在打开一个组合后,我对那些陌生人说:“其实,我现在觉得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很厌烦老是重复着说那些套话。”
我停顿了一下。看着他们中套的眼神,然后说:“比如,初次见面的时候,每个人都总是这样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哪里人? 以及,你是单身吗?”
说完之后,他们都笑了,效果相当的好。我给他们留下了比较自信诙谐的印象,而且制造了轻松的气氛。
这个例子中,我先引出一个事实或一个情境——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话。然后,我用“你叫什么名字?”和“你是哪里人?”做两层正面铺垫,再用“你是单身吗”抖出出乎意料的笑点。
4. 跳出落回
基本结构:
事实,奇,正。
这个可以看成是反序的“二段式”,即对于一个刚说出的事实,先说一句不着边的话跳离这个话题(出乎意料),然后再回到跟那个事实相关的话题上,作为对那句出乎意料的话的解释和补充,用来增强幽默回味。
举个最简单常见的小例子:
MM:“谢谢”。
我:“你说什么?”
MM:“谢谢。”
我:“其实我听清楚了,我只是喜欢听你再说一遍。”
这里,MM说“谢谢”(事实),而我先用“你说什么”来跳离,诱使她再说一遍“谢谢”。这样我便用“喜欢听你再说一遍”做幽默的解释。
再比如说,
MM:“你请我吃饭吧。”
我(盯着她的脸仔细地看):“你脸上的皮肤真好,一点痘痘都没有。”
MM:“?? ”
我:“不过不奇怪,因为你的脸皮太厚,痘痘很难长出来。”
5. 符号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人、各种事物按照各种关系进行分门别类,于是就有了stereotype。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stereotype,因为这往往会导致诸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地域攻击等等,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用作幽默的一种技巧的——当然,有时需要慎用,以免冒犯那些不够自信的人。
符号化就是用一种代表性的符号去替代某个人或事物,以达到幽默效果。这里利用的是“间接”的幽默要素。举个最近的例子吧:
那天世界杯小组赛中德国队4:1大胜澳大利亚队。第二天我碰到一个德国朋友(他平时很喜欢开玩笑,幽默感也比较强),我便对他表示祝贺。他说:“没什么,我们只是尴尬了一下那些袋鼠们。”
这里,他就使用了符号化的技巧——用袋鼠来替代澳大利亚队员。如果他直接说澳大利亚队,那就平淡如水了。
再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跟几个老外谈论良品,他们后来还为某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打破话题纠扰,我插了一句:“行了。我看我们最好还是请教**吧。”他们一愣。其中一个哥们就问:“为什么找他啊?”过了一小会儿,另一哥们突然笑了:“哦,**刚从哥伦比亚回来。”
这里我就用“良品”跟“哥伦比亚”进行了符号化连接,制造出“间接”的幽默要素。
符号化的另外的常见形式就是比拟和比喻,这当然也就是幽默的技巧。在很多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比拟和比喻的口语幽默。比如,奥运会期间我们把中国国家队的服装称为“西红柿炒鸡蛋”,再比如日本国旗像女人的**等等例子,我不想再展开了,因为只要大家有丰富的想像力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符号和形象比拟。在给人取外号时,使用的也常常是“符号化”的技巧。总之,这方面的技巧和例子很多,大家很容易就能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找到。
值得指出的是,符号必须本身是有趣的,否则仍然无法制造出幽默效果。这里说的有趣,既可以是天生就是有趣的(比如“袋鼠”、“良品”,以及任何跟性、名人、犯罪、stereotype和其他禁忌等有关的东西),也可以是在当时语境中是有趣的(比如土气的“西红柿炒鸡蛋”在庄重的奥运会仪式中就显得有趣了)。
6. 错置
上面的符号化实际上利用的是一种“假借”——借用一种有趣的东西(在这里是“符号”)来制造出幽默效果。而错置实际上也是假借了一种有趣的东西,但不是用来替代某个人或事物,而是把这个有趣的东西放置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个新环境跟这个借来的东西是不和谐的,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借用广告词”手法。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有些相声小品演员或其他搞笑能手将这些广告词在某个情境中说出来,从而制造出喜剧效果。不仅广告词,歌词、
流行语等等都可以用来“错置”的。这样的例子大家在网络或电视节目里能经常看到。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一门课程的期末要查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很多人恐怕都知道,对于这类的论文,我们通常都是在网上东copy西paste的,我也不例外。在上交的前一天,老师在课上抽点几个学生上来讲讲各自的论文大概内容。我很不幸地被点到了,于是硬着头皮上台面对全年级一百多人开始谈谈自己的论文。当时我说的一句开场白就把在场所有人都逗笑了。我是这样说的:“很荣幸老师给我机会来讲讲我的论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句常用电视
剧用语“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在这里就被“错置”了,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就能恰到好处地制造出幽默效果。上面说的是词语的错置,其实,具体的人和事物都可以错置,从而达到幽默效果。这个我暂时不详述了,待以后补充吧。
7. 比较
这个是个非常常见的技巧,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并经常运用了。比较分别类比和对比,都能制造出幽默效果。
在使用比较时,如果我们能注意运用“假借”技巧(即跟“错置”和“符号化”类似,借用一下有趣的东西)则会增强幽默效果。
我有个朋友,很AFC,属于不敢主动跟陌生女孩说话的那种。有一次我想“开导”他,就说:“像你这样,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找到女朋友啊?” 他说:“我相信缘分。比如说,有一天我坐飞机的时候,在旁边就正好坐着一个梦中女孩,然后她主动跟我说话。”我便笑着说:“我看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恐怕要比你坐飞机失事的概率还要小得多。”
这里,我借用“飞机失事”这个有趣元素作为比较对象。
8. 文字游戏
文字游戏是个最最常用的制造幽默的快速有效方法。文字游戏技巧很多,如谐音、口音、双关、拆字、曲解、俗语或歇后语等等。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文字游戏的幽默,汉语的具体例子很多很多(如“日本人”、“自卫队”等等),大家到处可以找到,我不想再说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可以制造出幽默来,比如法语的“笨猪”就是个最常见的例子。再比如,我经常用“哈维的发音在汉语中就是**”的例子来开涮国外的巴塞罗那球迷。
最后,关于培养和加强的幽默感,我的一些经验和建议是:
1 随时随地积极调动自己的幽默感。要养成随时随地刻意制造幽默的习惯。虽然很多时候,
语言幽默的技巧篇二:幽默的方法
制造幽默的方法与技巧
在现实交际场景中,制造幽默的方法与技巧很多,这里主要罗列出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与技巧。
(1)对比法。
通过对比可以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使用对比句是逗笑的极好方法。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常用这一方法,比如:“先生们,我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与美德。”
(2)夸张法。
运用丰富的想像,把话说得较为夸张,也能收到幽默效果。如:一位教授说:“为了更确切地讲解青蛙的解剖,我给你们看两只解剖好的青蛙,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则说:“教授,这是两块三明治面包和一只鸡蛋。”教授显得很惊讶:“我可以肯定,我已经吃过早餐了,但是那两只解剖好的青蛙呢?”
(3)反复法。
一段话中,通过反复申说同一语句,能够产生不协调气氛,从而获得幽默效果。比如牛群的一段著名相声中的“领导”和“冒号”。
(4)啰嗦法。
说话中采用画蛇添足式的方法,同样能引人发笑。著名的相声名段“打电话”,就是采用了这种技巧,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与好评。
(5)倒置法。
通过语言材料变通使用,把正常情况下人物关系,本末、先后、尊卑关系等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位置,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如词语字的倒置,“我吃饭”说成“饭吃我”。
(6)倒引法。
即引用对方言论时,能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如:有一个老师见女学生吵闹不休,便说道:“两个女人等于一千只鸭子。”不久,当这位老师的夫人来学校找他时,有一个女生就赶忙向老师报告说:“先生,外面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7)转移法。
也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将一个表达方式的本义扭曲成另外的意义时,便会获得想要的幽默效果。如空中小姐用和谐悦耳的声音对旅客说道:“把烟灭掉,把安全带系好。”所有的旅客都按照空中小姐的吩咐做了。过了五分钟后,空中小姐用比前次还优美的声音又说道:“再把安全带系紧点吧,很不幸,我们飞机上忘了带食品。”
(8)歇后语法。
说话中采用歇后语,是很多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的话语转折,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一出,造成悬念,后面部分翻转,产生突变,“紧张”从笑中得到宣泄。如:“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又冻(动)人。”
(9)天真法。
同学们,健康的幽默语言是现代人素质高的一种表现,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制造”幽默的方法,与别人交流时就能做到妙语连珠,能使大家在笑声中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活跃气氛。读读下面的文章,愿同学们个个都能成为幽默高手!
主持人:开心果
幽默是思维活跃的一种标志,恩格斯曾说幽默是有智慧、有教养的表现。幽默来自现实生活,其形成的方法不一而足。笔者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幽默故事,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制造”幽默的方法。
一、词句歧解法
许多词语是多义词,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一般只有一个确定的意思,如果故意将词义作另一种解释,就会形成意思的反差,幽默味就出来了。此外,一个句子,往往有多个逻辑重点,说话的人和听者理解的重点不同,同样会因意思的反差而形成幽默。
[交际场景]
阿牛数学成绩不好,老师为培养他学数学的兴趣,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引导:“阿牛,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拿走了3个,”老师用手比划着,“结果会怎么样?”阿牛脱口而出:“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交际小技巧]
老师说的“结果会怎样?”根据上文,这是引导阿牛做一道数学题,意思非常明白:还剩下两个苹果。而阿牛对“结果”的理解却是指拿走苹果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阿牛回答的可笑之处正是对“结果”一词的歧解。
[交际场景]
明明:“为什么公鸡早上要提起一只脚?”
淘淘:“因为如果提起两只脚,它就会跌倒!”
[交际小技巧]
淘淘的回答利用了语句的逻辑重点的转移。明明的问话是要求淘淘回答为什么公鸡提起一只脚这一现象,淘淘却巧妙地将逻辑重点转移,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就是将词义歧解的结果。
二、悬念设置法
设置悬念就是吊别人的胃口,在别人急于知道结果的心态下,获知的结果却与期望的结果不相符合,而更多的是出人意料,这种出人意料中就富含幽默。
[交际场景]
绘画课上,小新交给老师一张白纸。老师问:“你画的是什么呀!”小新答道:“画的是‘牛吃青草’。”“明明是一张白纸,哪有什么‘牛吃青草’?”小新不慌不忙地说:“青
草让牛吃光了,之后牛也跑了。”
[交际小技巧]
老师的问话为我们设置了悬念,希望小新能有个合理的解释,而小新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又言之成“理”,不能不让人捧腹大笑。
[交际场景]
父亲明知故问:“你们班谁最懒?”
李宝说:“不知道。”
父亲忍住怒火:“当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做题时,闲着没事、东张西望的人不是你是谁? 李宝理直气壮地回答:“是老师。”
[交际小技巧]
这里谁都明白:父亲的目的是想让李宝不打自招,而李宝的回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而答案又是事实。这种反差让父亲哭笑不得,却让我们大笑不已。
三、针锋相对法
当对方的话语暗含挑衅性、进攻性,回答者巧妙运用自己所处的优势,或顺势抓住对方语言的弱点或漏洞,反戈一击,“以毒攻毒”的语言张力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交际场景]
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不满,责备道:“林肯像你这么大时已经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了!”
儿子灵机一动,回答道:“可是他像您这么大时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交际小技巧]
父亲引用少年林肯与儿子作比较,以此责备儿子,不料儿子顺势抓住林肯成年的成就进行反击,开怀大笑之余,我们不得不赞叹儿子的聪明。
四、童言无忌法
儿童缺乏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也没有成人严密正确的逻辑思维,他们以自己幼稚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形成迥异于成人的思维结果。这种结果在成人看来是可笑之极的,这便形成了笑料。除了儿童,还有笨人、醉鬼等,也有类似的思维。
[交际场景]
小强:“你爸爸真吝啬,他是个鞋匠,怎么还让你穿这么旧的皮鞋?”
小丽:“那么你爸呢,他当牙科医生,可你弟弟连牙齿都没有!”
[交际小技巧]
在小丽的意识中,婴儿的牙齿是由大人安上的。她由此推断,牙科医生的婴儿应该满口牙齿才对!这与成人的认识相比,的确是可笑的。
[交际场景]
小元:“你怎么知道现在不到四点呢?”
小成:“因为我妈让我四点的时候回家,我现在还没回去,怎么就到了四点呢?”
[交际小技巧]
小成回答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以自己是否“回家”作为标准来衡量时间是否到四点,这与成人的时间观念正好相反,小成幼稚的表现引人发笑。
五、相关推及法
有时候,以赞同对方的说法,进而作相关的推导和归谬,引申出的结果往往会让人忍俊不禁。
[交际场景]
丈夫推门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我跟着公共汽车跑回来,节省了1块钱!” 妻子一听就来气了:“那么你为什么不跟出租汽车跑,那就能节约10块钱了!”
[交际小技巧]
妻子的可笑在于她作了一个推论:跟公共汽车跑回来节省1块钱,那么跟出租车跑就能节约10块钱。同学们还可以帮她将这种推论深入一步:可能的话,跟着火车飞机跑,可以节约成百上千元呢。
六、避重就轻法
答非所问,回避问题的严重性,故意将人引入歧路,一问一答的效果风趣幽默。
[交际场景]
一个顾客发现所喝的酒里漂着一根白头发,便招来服务员指着头发问:“这酒里怎么漂着一根白头发?”
服务员耸耸肩,微笑着说:“可见我们的酒是陈年老窖啊!”
[交际小技巧]
顾客的责问是针对酒的卫生质量方面的。而服务员却回避酒的卫生质量问题,抓住白头发“老”的特征以拟人的手法强调酒的“老”——“陈年老窖”,在服务员的意识里,酒“老”会长白头发,其本身就新奇可笑。
七、顺势陡转法
有时双方对话的语势正自然、顺畅地发展着,但突然一个急转,对话的结果出来了,却是出人意料的防不胜防的结果,这种结果极具幽默感。
[交际场景]
一位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给一个著名作家看,并让他猜猜这个孩子的前途如何,著名作家看见作业本上潦草不堪的字迹,评价道:“这个孩子既懒惰,又任性,我想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老太太非常严肃地说:“唉,这正是你小时候的作业本!”
[交际小技巧]
著名作家的评价是他看完作业本的真实感受,孰料最终的评价对象却是自己,而评语和事实截然相反,除了尴尬的著名作家,谁不会捧腹大笑呢?
八、歪打正着法
还有一类对话,本来答非所问,偏偏答语又符合问话,可谓歪打正着,巧中见趣。
[交际场景]
老师在语法课上要求同学们举一个主谓结构短语的例子。
丹丹被叫起来,思考了一会儿便答道:“我不知道。”
老师很高兴地评价道:“很好,答得既正确又巧妙!”
[交际小技巧]
这种歪打正着的回答,与回答问题的人的本意截然相反,客观上却与答案相符,这种反差正是幽默的来源。
http://wenku.baidu.com/view/83d827f8700abb68a982fbda.html
语言幽默的技巧篇三:巧妙运用幽默技巧
巧妙运用幽默技巧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
“能抓住可笑或谈谐想象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 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不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幽默语言 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 语言如同润滑剂,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 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易于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则往往会失败。 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 在出现意见有分歧的难堪场面时,幽默、谈谐便可成为紧张情境中的缓冲剂, 使朋友、同事摆脱窘境或消除敌意。此外,幽默、谈谐的语言还可以用来含 蓄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进行种善意的批评。
1)利用夸张的效果
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造成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
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开讲的时间已经不多 了,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 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 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幽默大 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 太慢了。”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也绝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 人。这里便是将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从而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 果,令人捧腹。
有时候为了摆脱无谓的纠缠,故意虚张声势,利用夸张的事实与现状的
矛盾而形成幽默,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有一天,林肯因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要宫的人。但是,一个要 官的人却赖在林肯的身边不走,准备坐厂长谈。正好这时,总统的医生走进 了房里。林肯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东西?” 医生说:“我全身都有。”林肯说: “我看它们是会传染的,对吗7”“不错, 非常容易传染。”医生说。那位来客信以为真,马上站了起来,说: “好了, 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事,只是来探望你的。”林肯与医生假 戏真做,假称“斑点”非常容易传染,虚张声势,虽不动声色,却把那位要 官的人吓跑了。这种夸张的幽默使林肯
2)巧用双关语
“—语双关”可谓是幽默最厉害的招式之一,它不只是“幽默”,还隐含 了“智慧”的成分。“一语双关”恰如其分,活脱脱地表达出对人及事的看 法,除了使人们“不禁芜尔”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机智人生”的 呈现。
所谓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 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也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被, 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能领会言外之意。
省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 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 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7”这则寓言表面上 是在讲猴子的故事,暗地理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 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也会显得很有幽默感。传说李鸿章有 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哀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
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竞无从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他便“灵机一动”,在 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威)”,指望能凭此获主考宫录 取。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竞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
笑,提笔在卷上批道: “既是大人亲妻,我不敢娶。” “娶”与“取”同音. 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 情趣。
3)进行有意的曲解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 侃的态度,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法手段,打破词语的约定俗 成,临时给它以新的解释,甚至对问题进行歪曲性解释,把毫不相关的事捏 在一起“拉郎配”,从而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逻辑矛盾,得到出入意料的结 果,形成幽默感。
有意曲解还包括偷换概念。将对方谈话中使用的概念借用过来,并赋予 新的内容,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如一位妻子瞪着丈夫说: “我一见你就来 气。”丈夫却侵条斯理地回答:“好阿,我练了一年气功还没找到气感,原来 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厂。”这位丈夫巧妙地将生气的“气”偷换 成气功的“气”,逗妻子一乐,她的“气”也就在笑声中消了。
偷换概念的另—种方法是“以偏概全”。对于范围过宽或比较抽象的问
题,只用其中的一个方面答的问题,又
体现了幽默感。
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 何在?”这是一个范围很大旦很抽象的问题。如果要从理论上做出一个准确的 回答,恐怕费好大劲也不—定能令对方满意。于是萧伯纳说:“假如这里有一
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到这瓶酒的人如果高碱:‘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 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悲叹;,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在 这里,萧伯纳巧妙地使用“以偏概全”的方法,选择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化 大为小,回答得轻松自如,不仅颇有幽默感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4)正话反说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却列举 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的易息肺癌,导致驼背,身体萎缩, 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赋,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暇 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 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永藻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根幽默,让人们从 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这就是所谓的正话反说,就是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完
全相反。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秦朝有个很有名的幽默人物叫优旅。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 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 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优旅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 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糜鹿用角 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优旅之所以能成功地劝服秦始皇,主要是使用了幽默的力量。他的话表 面上是赞同皇I: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皇上的主意办事,国力就 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庚鹿是没有能力用角把敌人顶回去的。这样
的正话反说,字面上赞同了而真正的含义,又促
使秦始皇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5)出其不意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即所谓的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这样往往能使你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
少桶啤酒?”“35捅。”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 了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老板很惊讶,什:问: “什么方 法?”“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这位顾客的本意 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唯利是固的心理,巧妙地设F 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克扣分量的 行为。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制胜,否则,就会显得平淡 无奇,达不到效果。尽管幽默多用于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但绝不是 锋芒毕露,相反它总是委婉地指出入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 他人的丑行或影子,顿悟而悔改。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砂石一粒一较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
上。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砂子吧?”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 还有米饭。”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米饭的质量。他抓住服务员说的“净是砂 子”做文章.便说“还有米饭”,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很多砂子, 就显得非常委婉,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砂子过多的不满,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
6)进行巧妙的解释 美国总统林肯在学校读书时聪慧过人,有一次老师想难住他,便问:“我 想考考你。你是愿意回答一道难题呢?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回答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