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思想对兴趣教育的启示


  摘 要: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体系,他的理论始终把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教育既要注重管理,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详尽的论述,时至今日,他独特的兴趣教育思想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仍然能够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兴趣教育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他创造性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兴趣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康德认识论的“理性兴趣说”,通过多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把兴趣思想和教育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为此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一一德行”,并强调“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等人的兴趣性教学原则的思想,而且把兴趣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是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自己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系统的课程论,推动了教学法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科学水平下对教学论和教育学科学性认识的深化,其影响至今都未曾消退。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理论当中,以兴趣为主线,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使之成为了他理论中最为活跃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原则。
  一、教育目的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一)兴趣及其特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对兴趣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并且将其放在科学的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他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内在活动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对事物保持有高度吸引力和注意力的心理状态,它处于“单纯的观望和和着手进行之间”,“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的多个部分中对兴趣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性: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自由的想象,让他们脱离被动接受的状态,通过教学活动的强化形成自由的观念,自由产生的观念能够引起主体的注意,在不断的吸收和累积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但赫尔巴特又强调,并非所有的主动性都是教育者所期望的,如果任由观念在学生头脑中胡乱地堆积,教育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唯有正当和适度的主动性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和认识规律,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活动的方向,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积极的道路。赫尔巴特重视兴趣的主动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对其进行了限制,明确了教育者要集中精力发掘和激发学生较好的主动性这一重要工作。
  (二)兴趣应该是多方面的
  赫尔巴特认为,人们的追求是多方面的, “教育者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因而他们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要关心的;他必须使孩子为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内心的准备”。可见,教育目的的制订既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也不是针对学生当前的状态,而是按照未来成年人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来区分的。教育者力求教育的普遍性,而学生是个别的人。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侵犯学生的个性,当他们的行为与教育者的愿望不一致,而两者之间又没有实质性好坏的时候,教育者应该考虑抑制或者放弃自己原有的愿望。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就“如同在没有刨过的木头上涂上各种油漆,这种油漆在孩子开始独立的岁月中将重新被强行抹去”,给心灵带来痛苦和损伤。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
  (三)兴趣是首要目的
  赫尔巴特意识到“人类社会早就发现了分工的必要……要做的事越局限,分得越细致,那么每个人从其他人那儿接受的东西就会越多”,为了适应将来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这种多方面的兴趣不是从某个人狭隘的职业圈子或日常生活出发,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利己和私人的东西,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活密切相连。因此,兴趣是教育过程中的首要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设想的各种差别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多方面的、均衡的和结合得很好的兴趣作为一切详细教学的目的放在首位。在他看来,知识是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从事自身职业所必需的,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获得。因此他试图通过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使学生累积多方面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课程理论要以兴趣为中心
  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课程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经对课程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赫尔巴特继承了前人思想,以观念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为课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根据兴趣设置广泛的课程内容
  赫尔巴特指出,只有课程教学才能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兴趣,他认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多方面兴趣就产生于这些事物和活动的富源之中。创造这种富源,并把它恰当地奉献给学生乃是教学的任务。”具体而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就是要设置多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本身必须是令人倍感兴趣的。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必须同学生的兴趣保持一致。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内容,才能促使学生的意识保持高度的集中,继而充分发挥个体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最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为此,他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课程体系:
  以经验的兴趣对应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的物理、化学、地理和自然等科目;以思辨的兴趣对应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数学、逻辑和文法等科目;以审美的兴趣对应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绘画、音乐等科目;以同情的兴趣对应培养学生友爱和谅解精神的外国语、本国语等科目;以社会的兴趣对应培养群体合作精神的历史、政治和法律等科目,以宗教兴趣对应培养恭顺和感恩之情的神学和宗教学等科目。六种兴趣在人们的认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着。这一系列的划分,进一步启发了人们从学生的内部发展特征来思考教育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以多方面兴趣为基础设置广泛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文科目与自然科学科目,顺应了工业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了近代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