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开放性教学特质与内涵研究


   内容摘要:王旭明教授在新京报上发表的《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一文明确指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二是语文的元素没有融化在语文教学中;三是语文课成为表演课;四是过度使用PPT课件、音乐和其他辅助手段。显然,王教授提出的这几个“假现象”在开放性课堂研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被提出。笔者认为有必要给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正名。
   关键词:语文课堂 开放性 教学特质 内涵
   现有的语文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已经成为语文人都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王旭明教授在新京报上发表的《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一文明确指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二是语文的元素没有融化在语文教学中;三是语文课成为表演课;四是过度使用PPT课件、音乐和其他辅助手段。显然,王教授提出的这几个“假现象”在开放性课堂研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被提出。笔者认为有必要给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正名。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并不是无根之浮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我们所涉及的“开放性”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环境的开放等。所涉及的对象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用具、教学方法等,而开放性的概念:哲学概念上讲具有开发性质的措施和形式。总的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开放”就是要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与语文教学格格不入的种种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语文老师思想的禁锢,尊重语文教学固有的规律,把语文老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使语文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既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也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教法的开放,更是指语文教学思想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们所说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指课堂上所出现的课堂内容。这些外在形式内容的开放,以国家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为基础,网络的海量内容为依托,一线教师基本不存在问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更多的应该是因教学内容的设计所带来的学生思维的外放。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将教学内容的开放进行了片面的诠释,将语文课堂变成了百家讲坛,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政治课。什么是正确的教学内容的开放呢?我们不妨再次回味下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一篇文言小杂文。黄老摆脱文言文教学的传统识字断句这是教学内容开放之一;在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对“驴“形象的不断深入的总结,从而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开放之二;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成语仿写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成语、熟悉成语的形成过程、提炼自身语言的精确度,这是课堂开放之三;以故事的形式,总结三个主要对象的形象,从而总结全文寓意,而非教师个人化的说教,这是开放之四。
   显然,我们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开放,前提条件是对文本内容的绝对的本质性的认识,是对学生个体要求和整体要求进行有意识平衡后的实在的把握。在《大教学论》中卡美纽斯提到:“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而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获得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课堂说到底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听说读写的整体化训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落实在学生个体的能力提升上。
   2.教学模式的开放
   教学模式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环节。其中,教学目标是核心。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考纲要求教师教的内容不能落下,不能违反,更不能超越。因此,语文教学受到行政干涉,很容易成为“政治游戏”,严重脱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在,还有更让人担心的现象:教案的统一化;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对生本情况的了解,粗浅化;甚至更有甚者,课堂就没有目标,讲到哪儿就到哪儿,教学目标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以人为本”已经为大家所共识,教学都要围绕生本情况来进行。语文教学目标也要倡提倡开放性,要多维度展开。开放的语文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课程是学习者的课程,因而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这种观点也正是以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以及“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所认为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
   开放的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走在社会的前端,要顺应语文学科的发展而定。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每一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开放的语文教学目标不能忘了根本,即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要强调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即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衡量教学是否开放的重要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开放性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宰者”,也不是“主导者”,更不是单纯的“服务者”,而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放”并不是单一的。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也可以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主体(特别是在试卷讲评和面对像《原毁》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时,我还是偏向讲授的)。所有的课堂过程设计都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不仅仅需要解放学生的手脚,更为重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开放化、多样性,已有众多大家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在班门弄斧。
   3.教学思想的开放
   “新课改背景”指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新课改”包括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服务者,课堂是学生的学堂的新理念;包括具有明显开放性特征把课程资源内涵延伸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的新课程;包括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强调生成性教学的各种新教法。
   因此,我们的教学思想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的知识教学、学科教学的改革上,而应该更进一步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发展、终身发展导向。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更应该体现现有社会的时代气息;体现审美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智力教育的特色。在开放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发生大的变化,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语文老师自身也要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