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篇一: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反讽精神

浅析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反讽精神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成为了当代小说文学的热门人物。王小波和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研究,在他去世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学现象。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作为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的《黄金年代》,更是因为其荒诞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对文革黑暗历史的反思,作者采用了深刻的反讽的方式进行叙述和书写,而反讽精神背后连接着荒诞、幽默、真实和作者的深刻反思,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架构,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研究。

关键词:王小波反讽 文革 荒诞 黑色幽默

作为一个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远播的作家,王小波凭借他的那份严肃而深沉的幽默打动了很多的读者。王小波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文革那个特殊题材的,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荒诞离奇而且畸形残酷的社会生活,在那种变态的环境中人性的恶与良善和生命的顽强与坚韧。《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整部小说以“文革时代”为故事背景,叙述了男主角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里的生活境遇。和那些同为对历史的反思而写作的文人式的写作不同,王小波摆脱了杜甫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教化普通老百姓的救世情怀,以极端的冷静而又玩世不恭的流氓态度和反讽精神从容地叙述了游离在时代和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从流氓式的写作来看,王小波和王朔很像,也有人说王小波像卡夫卡,不管怎么样,王小波对文革的抒写影响和打动了很多的读者,这可以从他去世后掀起的研究他的文学热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一、流氓外衣下的严肃与反讽

《黄金时代》整部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追述回忆了那段充满了异端体验的岁月,“异端”二字,足以概括那个吃人的社会。小说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王二”的性格一样,无拘无束,打破了时间上的跨度;几个故事情节同时交错进行,始终用一种调侃但背后暗含严肃的风格述说普通人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王小波的幽默是带有戏剧性的,不是可以营造出来的,就像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那样,看似平淡,一笑带过,笑过的豁达背后蕴含的是对那个“异端”时代下强烈的心酸。小说最开始就提到的陈清扬的和“破鞋”有关的故事,陈清扬急切地想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但在那个年代,她如果证明不了她的无辜,就证明不了自己不无辜。越是荒诞的世界里,看起来越是有逻辑的越是虚假的,这种是非颠倒中,个体的生命只有战胜主导的逻辑世界才能获得自救,这中反抗式的自救也贯穿了整篇小说。

小说开篇作品开篇王二和陈清扬的相识缘于陈想让王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却说由于陈清扬缺少寡居女人应具备的生理特点,因而必须承认自己是破鞋。他认为寡居女人必是一副萎靡之态,如果有女人一个人过火而青春不减肯定是因为她有在背地里偷情,王二的这种想法在村民中是普遍都有的。所以这种逻辑当然不是王二本人的,而是代表那个时代的观点。照理村民们那样看没什么,但作为知识青年的王二不会蠢到那个地步。王二的看法貌似与当时的环境妥协,其实是深谙世事之后的生存之道,这也在侧面反映了那个异端的时代对正常人性的变态摧残。王二最终不能为她证明什么,原因很简单,“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陈清扬莫名其妙就成为了“破鞋”,这是没有道理的;可是在众人看来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但它却真实地存在。陈清扬在没有偷情的情况下被人指称为“破鞋”,但当她承认了她和王二所谓的“搞破鞋”问题时,反而没有人再叫她 “破鞋”。同样王二在无休止地写材料交代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政治意识形态去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以一种娱乐心态,在交代材料的书写中展示自己

的写作天赋,作者这种反讽式的处理,极大地消解了政治权力的权威性,同时也显示了历史的荒诞,表现了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的无奈。历史学家的总结也许就只是这样,但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受苦的人们的苦难,又会有谁去体味。

反思文革那段历史的作品有很多,有的抒写心理层面的苦痛迷茫,有的抒写政治的黑暗和民主的缺失,但王小波的思考走得更深,也更理性。很多人对文革的定义就是“集体非理性”,而作者正是用一个边缘化的知青的绝对去见证历史,冷静地调侃历史,最后自然地实现了超越历史的效果。这种理性的讽刺是整部小说背后的精神“内核”,故事情节自身有序的展开,但背后的这种理性从未减弱。小说对王二和陈清扬二人在出逃、批斗、被监禁、写检讨过程中的性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反讽的需要。王二的人生哲学就是,“既然我们是破鞋,我们就破鞋到底”。每次被批斗完之后,王二的性欲都会非常的迫切,而且被斗得越狠,性欲越强,以对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性欲的放纵表达他对军代表和团领导等当权者的辛辣嘲讽,揭示他们人性深处的虚伪和邪恶,而这种虚伪与邪恶,不知道夺取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和自由,性也是人本身具所有的崇高而美好的诉求。作者显然不是为性而性,对性欲的大胆描写反映出来的是对人性自由欲求的肯定。人性自由诗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主角,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深刻的理性认识。以此来反映现实的荒诞与残酷,对每个人本身的尊崇,也成为了超越权力、超越意识形态的斗争的一种方式。这种类型的反思,是反思文革历史的作品中少有的,因而也就更加珍贵。

《黄金时代》中王二、陈清扬之所以对强加给他们的不公逆来顺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社会清醒而无奈的认识,但这种清醒既是深刻的,也是痛苦的,明知该反抗而反抗不得,这份伤痛该是多么地刺痛人心,而作者却把这么强烈的感觉写得如此戏谑,如此冷静,这也就是王小波不同寻常的地方。整篇小说,围绕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既然历史是荒谬的,那么就以反抗讽刺荒谬,以性爱对抗虚构的意识形态和注意,以此星星之火点亮人间。小说的题目 “黄金时代”,意味深刻,同样也是在反讽。当非理性的愚昧和荒诞成为时代的主流,并且被以暴力摧残的形式施加给整个社会的时候,能够与之抗衡的就只有理性精神。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小波是受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滋润的,显然对文革的理解和反思也更加的深刻。

二、无厘头的语言幽默

《黄金时代》是对当时荒谬时代的还原和深刻反思,而故事的主角王二,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即使做了很多英雄性的好事,却永远也不是英雄。这种非英雄式的抒写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英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照一下,也是对英雄式抒写的反讽。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英雄而又要每个人都成为英雄,甚至不惜以个人自由意志为代价,这不是党和政府无厘头的搞笑么?

总的来说,《黄金时代》是以深刻的理性抒写,展示了生存境遇里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的荒诞现实,通过反讽的语言将这种另类的自由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这种理性的反讽紧密相关的是作者语言的戏谑、调侃和幽默。整部小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荒诞的无厘头式的语言幽默而有了美丽的色彩。

《黄金时代》的语言充满了混混式的机智趣味,又不乏反讽味道。例如说陈清扬是“破鞋”。“破鞋”一词在小说第一章第一段就反复出现了七次,作者显然是有深意的。那什么叫“破鞋”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破鞋,指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在那个个人欲求,尤其是性欲过街老鼠样人人喊打的年代,“不正当男女关系”这几个字背后的压力只略小于“反革命”。陈清扬被所有的人称为“破鞋”,但在王小波的笔下,不仅将它的贬义色彩删掉,王二和陈清扬还一本正经地讨论“破鞋”的问题:

“有一天她(指陈清扬)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

在此,中性词的“讨论”与贬义色彩极浓的“破鞋”相搭配,便使其贬义性消解了。作

者有意将“破鞋”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去计较当时的社会加之于其上的道德批判,从而形成了一种轻松的解构,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而且,陈清扬这一当事人对破鞋的态度是与常人完全不同的。

“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很乐于助人,而且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

两个人对“破鞋”的讨论越是一本正经,越能形成对当时那种意识形态和各种主义的消解。不得不说,王小波的睿智和深刻远非常人所及,写得越深刻,才能成功在90年代打动那么多的人。

小说里还有关于王二和陈清扬“出斗争差”的描写:

“等了好半天,听了好几篇批判稿,才轮到我们王、陈二犯。原来我们的问题是思想淫乱,作风腐败,为了逃避思想改造,逃到深山里去。后来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下山弃暗投明。听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心情激动,和大家一起振臂高呼:打倒王二,打倒陈清扬!”

出这样的 “斗争差”,犯罪主人公自己却不知道所斗为何。在那个时代,政治认识和思想觉悟成为评判一个人压倒一切的标准,而看起来已经深刻反省了自己“错误”的被斗争者却丝毫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对。到了后来,才一恍然大悟,原来问题是“思想淫乱,作风腐败”。这种强烈的反差而构成的反讽,该是多么地强烈。在批斗会的现场,犯罪主人公王二也竟然高喊:“打倒王二,打倒陈清扬!”试想一下,一个人边叫骂自己,边自己抽耳光的样子是多么滑稽与荒诞!

《黄金时代》虽然是以“文革”时期为写作背景的,但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好,黑暗残酷也好,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有意地回避了这个事实。幽默、夸张的语言,王小波希望通过和谐、欢愉的性爱描写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恶劣关系。不得不说王小波是个反讽的高手,连调侃都能调得那么的漫不经心又意味悠长。万不能被时代容忍的 “破鞋”,犯罪意味极强的 “作案”以及多次被光明正大拿来作为性爱动机的“敦伟大的友谊”,作者都赋予另类涵义,以喜剧、幽默的形式进行反思。这种无厘头的喜剧式的幽默,逗笑了读者,逗哭了他们的心灵,逗出了他们对文革历史的深刻的认知。

三、戏谑调侃背后的反思

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痕是刻骨铭心的,这从数量众多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足以看出。在一个本身荒诞的时代氛围中,发生任何荒诞的事都不足为奇,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中,王二和陈清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显示着微小生命的不容摧残的顽强,昭示着不屈和反抗。尽管从现实的层面来说,他们的反抗与颠覆是不可能成功的,毕竟“胳膊肘拧不过大腿”,但王小波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面对人生障碍时年轻人对苦难的反抗与超越。王二是“流氓”,“固执得一如他不回头的背影”,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来,小说主人公王二的身上寄托了王小波自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他推崇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多元社会,如前文所说,王小波应该深深地受了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启蒙。总的来说,这部《黄金时代》是一部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只不过环境特殊了一点,近乎于残忍或者说就是残忍,反映的是个体生命面对生活的经历、改变与反抗。荒诞的背后,小说带着一份悲壮,更带着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如果说他留下了什么重要的启示,那一定是个人存在和人性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信仰的内容。对于中国人而言,而这条路远没有走完,还有很长很长。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篇二:王小波式的幽默.doc00

特立独行的思维与放荡不羁的幽默

——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看王小波的小说

摘要:王小波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富创作性的作家,他文学创作独特,特别是《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等代表作中,他运用汪洋恣肆的手法从容地跨越各种年代,以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他以特异的思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给中国小说带来了一场革命,他的作品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写的既好看又有深刻的内蕴。他以特立独行的存在方式使他游离于主流文坛之外,却体现一种独特的魅力。王小波的幽默调侃是被公认的,他的小说充满了滑稽,荒诞的描写,幽默是智慧的表现,智慧与创造是王小波小说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特立独行 幽默 智慧 趣味

Abstract: Wang Xiaobo was considered is the present China is richest the creative writer,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s unique, specially "the Golden age" "the Bronze Age" i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he utilizes the vast uestrained technique to surmount calmly each kind of age, goes through with wishes fulfilled by the profound ponder and the rich imagination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 he has created one kind of new novel literary style by the special thought, the novel brings a revolution for China, his work has broken the elegant vulgar boundary, writes attractively both and has the profound embodiment.He the existence way which acts alone by the independence enable him to drift away outside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arena, manifests one kind of unique charm actually.Wang Xiaobo teases is humorously is recognized, his novel has filled funnily, the incredible description, humorous is the wisdom performance, the wisdom and the creation is the Wang Xiaobo novel ultimate value.

Key words : Being individualisticHumorousWisdomInterest

在中国90年代文学格局中,王小波被认为是以“局外人”参与写作的。作为当代中国作家中的另类,王小波的书,曾饱受出版社的误解与拒绝,也备受传媒的冷落。而他病逝之后,却又突然,甚至非常夸大地领受了极大的荣誉。有人曾经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比,认为他是大师级的作家,也有人认为王小波写的东西一般,而且结构很乱,不值得抬那么高。关于王小波作品的特色和价值以及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王小波是谁

花城版《时代三部曲》作者简介:王小波,男,1952年生于北京。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祖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学历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被海内外行家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

王蒙《难得明白》:王小波当然很聪明(以至于有人说,他没法不死,大概是人至清则无鱼而且无毒的意思),当然很有文学才华,当然还有所积累,博闻强记。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风自成一种,但这都不是我读他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戴锦华《智者戏谑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其独特且重要的作家。他让我们快乐并沉思,他让我们痛楚并欣悦,他展示给我们汉语写作的一个别样的平台。

《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作品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小说的代表作品,如果说《黄金时代》是写现实,《白银时代》是写未来,那么《青铜时代》则是写历史。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王小波构思中的三部曲。

花城版的《黄金时代》被列入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这是以文革时代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在这组系列作品中,都是以王二作为叙事者。王二总

是个现实生活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可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内心状态上是个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个体知识分子。这与王小波生前及其作品一度被忽视和误读超乎寻常的吻合。这种相似性和以“我”为主的叙事方式一方面给读者一种作者参与故事之中的直观感,无形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王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活跃在作者的许多小说里。另一方面,王二既是叙事者,又是故事的发展主体,作者借王二之口说话,不但没有显得生硬,而且同时无衣无缝地承载了作者自己的精神探索。

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王小波特别作了强调:“本书三部小说被收到同一个集子里,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们有共同的主题,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的确,关于那段历史,我们读到的要么是“血色的控诉”,要么是所谓“青春无悔”式的浅溥与盲目回忆。除了王小波之外,还没有人如此深刻地揭示过我们荒诞的生活历史。而《黄金时代》以表面轻松的黑色幽默将遮蔽的悲剧性揭示得淋漓尽致。王小波是特立独行的,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他打破了过去那种说教型小说,他用黑色幽默的文学方式将小说作为一个好看,有趣的东西。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成功的作品,其作品极其从容,极其自然地叙述了文革时期女医生陈清扬和一个善良的流氓王二的“破鞋”行径。小说一开始抛出了一个“破鞋”,王二将读者卷入一场荒诞的逻辑推理中。陈清扬找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最后却变成了真正的破鞋。王二离开知青生活的主流去跟陈清扬“搞破鞋”,从而在大批判、生产劳动之外找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种人性的觉醒,并不是主流引导的结果,而恰恰是一个逃兵的角度,用乜斜的眼光,展开了个人生活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独特,是建立在讽刺立场上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一般来说,幽默的讽刺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是聪明人的游戏。这在他的诸多小说中一再出现,尽管主人公角色各异,但面对世俗的时候,他们的智力优越感是相同的,也都是作者本人的影子。尽管我是一个边缘人,但你们谁也没有资格对我说三道四,王小波就是这样证明了他存在的合理性,捍卫了他边缘人的地位。

王小波的幽默调侃是被公认的,他的小说处处充满了滑稽,荒诞的描写,反讽笔调使他的小说成为一个有趣,好看的东西。王小波那些翻来覆去的言语里透露出的不是王朔式的文字聪明而是受过理科教育的人所表现出的逻辑聪明。每一

个似是而非的推理谬论都能让受过现代逻辑教育的人感受到逻辑遭受戏弄后的趣味。如《革命时期中的爱情》中王二拿不准是否可以当面赞美X海鹰漂亮,于是就引出了以下的推论:“革命时期,漂不漂亮还会导出很复杂的伦理问题。首先,漂亮分为实际上的漂亮和伦理上的漂亮。实际上是指三围,伦理上指我们承不承认。假如对方是反革命分子,不管三围和脸如何,都不承认她漂亮,否则就是犯错误,因此就有

1、假设我们是革命的一方,对方是反革命的一方,不管她实际上怎么样,我们不能承认她漂亮,否则就是堕落。

2、假设我们是反革命的一方,对方是革命的一方,只要对方实际上漂亮,我们就予承认,以便强奸她。

其他的情况不必再讲,仅从上述讨论就可以知道,在漂亮这个论域里,革命的一方很是吃亏,所以漂亮是个反革命的论域。”[1][269]能够用严密的逻辑进行归谬推理,从而推出“漂亮是个反革命论域”这种妙论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天才,而王小波的这种推理是从合理性世界中挖掘荒诞性,从悲剧性现实中提炼喜剧性。独特运用逻辑方法使王小波的小说更多了一点趣味性,独特性和智慧色彩。

戴锦华教授说:“在《黄金时代》中,我们阅读到的与其说是浩劫,不如说狂欢,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荒诞喜剧”。 [2][129]王小波也曾经多处强调过小说的有趣和好看而不是教化。“我以为自己本人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应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良青年”。(《黄金时代》后记)。中国的说教性小说已经太多了,王小波的小说如独异的风景生长在绝壁之上足以称奇,他给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被称为“文坛外高手”经年日久,一个站在行列之外的人,虽然不协调,却显出一股灿然的生命力。

《青铜时代》——小说趣味的操作

王小波写一批反映“文革”时期个人精神意义上破碎的《黄金时代》,当然写的既有趣又非常有深度。然而,王小波似乎意犹未尽——他要在更遥远的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小说空间的拓展,因而写起了唐代传奇。《青铜时代》中三部作品《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均匀以唐代为背景,作品的主人公是中国古代的

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利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人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体认。引出了一种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对叙述方式。

王小波早期作品“唐人故事”中的短篇主要是《青铜时代》中几篇小说的雏形,它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很像,一样的幽默,一样的调侃。说王小波是鲁迅的传人与他写唐传奇有一定的关系吧!两个身处不同时代的作家其实是无法比较的,只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而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却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幽默中死去”。有人说《青铜时代》是王小波对小说趣味的操作。其中《寻找无双》《红拂夜奔》很成功,写的相当好看,有趣,《万寿寺》则操作过了头,反而读起来不如其他小说。特立独行的思维,放荡不羁的幽默在《青铜时代》中却表现的更为显而易见。

《寻找无双》如作者所说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 [3][499]无双,就是智慧在现实中追求真理的遭遇。先是宣阳访里的诸君子拒不承认有无双此人的存在,集体隐瞒历史的真相,然后又抛出鱼玄机混淆视听。王仙客也便开始迷糊,从怀疑自己的目标到怀疑自己是谁,想用开2的平方根来证明自己,却越算越糊涂,一直到被赶出了宣阳访还没算出自己是谁。中国人是多么健忘,就是寻找无双的王仙客自己也是一样,他甚至不时把鱼玄机当成无双或者他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他本来是要找到未婚妻无双来结婚的,可是他找到了无双的丫鬟,而今沦落为妓女的彩萍,并同彩萍结了婚。他甚至要宣阳访里的君子们承认彩萍就是无双,不承认就设法让他们承认,或者毋宁说他自己就一度把彩萍当成了无双。但彩萍终究不是无双,王仙客华竟还没有糊涂到家,于是决定继续寻找无双??这部小说实则是个寓言,写得相当荒诞不经,体现王小波关于智慧的大快乐。

《红拂夜奔》的意思也很明显——“这本书里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达到的标准”。 [4][261]本书里王小波嘻笑怒骂,顺手拈来,随着王小波奇妙诡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篇三: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网络上号称有“门下走狗三千”的王小波,有愈来愈成为偶像的趋势,我抵挡不了诱惑,买了一套四本的王小波作品系列,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前三本是小说集,后一本是杂文随笔集。是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以半价买下的,装祯和印刷质量还不错,然而仍然是盗版,因为每页至少有两到三处文字或标点错误。让人不时有吃大餐时吃到苍蝇的感觉。我就是在这样的感觉中读完的。

先说说他的小说。

最早接触王小波的小说大约是1996年,在某所学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我正一本本的翻看文学期刊,对面的一个女孩在不停的吸溜鼻子。不夸张的说,那几年阅览室有的文学期刊,我都看过。在一本杂志(可能是《收获》或者《花城》,这两个杂志我老搞糊涂)里,我看到了《白银时代》,作者是谁没注意,吸引我的是第一句话“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因为此时我正上大学二年级,正学习热力学。我很希望我的热力学老师如同小说中那样:是一位穿着黑色皮衣,露出洁白的腿的漂亮女人。实际上我的热力学老师是一个大舌头的大汉,说话听不清楚,这直接影响了我学习热力学的热情。这个白银时代的师生恋故事当时我终于没有读完,它违背了王小波对文字的原则“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王小波。总体说来,王小波的小说是有趣的。有人评价说是黑色幽默,我想用“有趣”更合适一点。语言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的。“色”是有趣的,不是羞羞答答,正襟危坐的。人物是有趣的,思想是跳跃的。

排在有趣榜第一的是《黄金时代》。这是个沉重的有趣。陈清扬是这个有趣的核心。我总觉得王小波让王二和陈清扬二十年后在北京相遇是个失误,愈来愈丰满的陈清扬在这次相遇之后苍白了起来,成了虚幻的符号,是在那个沉闷变态压抑的年代最求快乐的象征。陈清扬像苏格拉底一样,对一切都一无所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细节“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穿过衣襟,爬到身上。我呆的那个地方可算是空山无人。炎热的阳光好象细碎的云母片,从山顶掉下来。在一件薄薄的白大褂下,她已经脱的精光。那时她心里也有很多奢望。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她被人叫做破鞋。”

排在有趣榜第二位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说,我将它排在有趣榜的第四。阅读中,莫名的荒诞时时侵袭着我。我总是联想起张楚的摇滚《厕所和床》、《蚂蚁、蚂蚁》。王二对大炼钢铁的画面感的描述确实就是达利的一幅画——荒诞而又充满想象。用张楚的一句歌词评价这部小说,“厕所和床,放纵的地方。”不过《革命时期的爱情》的爱情成分偏少了,题目叫《王二革命时期声名狼籍的生活》更恰当一些。王小波说:“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革命时期的爱情〉)。在目前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慢慢就磨的没有了性子。当然联想到那只特力独行的猪,似乎要骄傲起来。那头猪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革命时期的爱情》语录:

“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什么目的是没有的。”

“不用我说,你就知道他们是些学文科的学生,否则用不着请一个中学生当工程师。”“想入非非的人保持了童稚状态,所以连眼前的女孩漂不漂亮也答不上来。”

王二总是有个蠢笨而有好玩的朋友,许由、毡巴,一个比一个好玩。该他们倒霉,谁让他们是王二的朋友呢。

有了有趣榜就有无趣榜。

排名第一的是《三十而立》。这是王小波学院版的《一地鸡毛》,比起刘震云机关版的《一地鸡毛》里鸡毛纷飞的感觉,王小波对人情事故的理解还留在学院阶段。其中最为无趣的是人物的对话——像小孩子在说话,有一种天真的感觉。王小波可能发现这种对话形式不是他的长处,在以后的作品中,在没有采用过。

相比小说,王小波的随笔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读起来是干燥的。一本近600页的书,被几个词汇所充斥“文化、道德、人文知识分子、孔墨程朱、同性恋、罗素和文革。”而且言必称罗素。读了一百多页,我想当然的认为后面的也大抵如此,然而语言还是有趣一点,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这里解剖这几个关键词。

孔墨程朱——这是在批评国学。王小波一直认为儒学就是国学,我想是个失误。国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儒学只是“子”的一个方面。王小波说孔孟之道全是废话,是简单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西方的科学是无法比拟的。这个我同意,然而打倒儒学不等于打倒国学。“无父无母,与禽兽无”。

文革——对于王小波那代人来说,文革经历是痛苦的。王小波1972年下乡,插队。先到山东,在到云南。1974年回城,18至22岁,将人生的黄金时代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农村,出了苦力,做的全是没有用的事情。在我出生不到100天时,文革就结束了,所以我也需要对“积代会”进行解释。文革是一个国家的灾难,王小波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要不在犯那样的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的。然而现实是土壤依然在,我们依然有再犯那个错误的可能。罗素——罗素是王小波的宗教。

其实王小波的思辨依然停留在感性阶段,经历文革的洗礼和国外的游历,他知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是有病的,他只是隐隐约约的指出了一些病情,还是没有开除疗救的方子。这已经让人们崇拜了。

在一个无聊的会上,我打发时光时涂写了几行或许称为诗歌的东西,以此收笔。

【王小波 王小波】

我有个师傅

叫王小波

是个锅炉工

整天乐呵呵

宋朝有个王小波

是个农民起义者

后被砍了头

尸体抛在护城河

还有一个王小波

是个文字工作者

写了些杂文和几本小说

黄金白银和红拂

王小波

王小波

工人 农民

和作者 王小波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2004年7月14日)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