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让他们在一个被爱的环境中成长;然而,大部分家长却忽略了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别人。对此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灌输爱心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思想教育 爱心关怀 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16-01
  
  小学生的爱心教育实际上是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学生的品德教育包括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而前者比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决定他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孩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化为道德行为,必须通过个性品质来体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个性品质,学生的爱心就不能从行为中得到反映,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难以深化。
  要培养一个好的个性品质,使他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将这些道德认识付诸行动,最重要的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么,如何加强孩子的爱心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品质
  
  据调查显示,小学生一般缺少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内在意识,他们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然而,在社会群体中,关心他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要前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及习惯十分必要。培养学生关心别人就要从正面告诉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别人的位置、角度着想,不要只顾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当父母长辈休息时,就要踮起脚尖轻轻走路,以免吵醒他们。当父母长辈生病身体不适时,要学会安慰父母,并尽量不给他们制造麻烦。再如,当下课铃响了,同级的班还没有下课,就不要大声吵闹,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等等。教师应从小处开始,渐渐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体谅别人的品质
  
  在独生子女中,许多小学生都比较任性,为所欲为,他们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不懂得体谅父母长辈的心情,只想到自己要怎样。例如:有家长反映,在商场购物时,孩子认准了一样物品,就一定要父母给他买;当父母不答应时,他们往往就会在商场吵闹,弄得父母十分难受。类似于这种不体谅别人的行为,小学生时有发生。对此,我结合这种行为给学生讲道理,告诉学生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只顾自己,而要事先考虑别人;不要强加于别人做某件事,而要和别人协商做事,只有征得别人同意方可满足自己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品质
  
  互助、合作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条件。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我们的社会与人类得到完美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学生,当看到老人上下楼梯不便时,主动让步扶携老人;当乘巴士见有抱婴者或老人时,应主动让座位给他们:当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作为教师更应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成为学生助人为乐的榜样。
  
  四、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品质
  
  人类是一个群体;群体间的交往是以尊重为基础,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友善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就要从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例如: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取笑残疾人;对长辈要有礼貌,要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私人习惯和隐私等等。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润滑剂”。尊重他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和细节上,教师、父母在言行中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五、培养学生与他人分享的品质
  
  分享行为是学生亲近社会行为的一种。学生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关心他人的情感,是否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爱心。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培养,提高学生“情感智商”的素质。教师向学生讲解与他人分享的意义,让学生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例如:组织学生集体校外活动时可以把自己带的食品与同学一起分享。有好看的读物可以与同学交换看等等。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分享行为的乐趣。
  “爱”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缺少且举足轻重的因素。对于学生,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一个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