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分析


  摘 要: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看,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展的教育。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内涵,研究生入学考试应更多的测量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心里素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学科研究生;考试制度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5-112-02
  
  目前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教育学统考,与传统的招考制度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使人才的选拔更具公平性,但考题仍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逐步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卡茨等。建构主义蕴涵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观、知识观方面。知识不可能以流离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并获得了学习者较为普遍的认同,但由于学习者之间总存在着差异,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特定背景下,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而建构,否则,这不算是理解而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从这一角度出发,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建构的意义。外来有用资源所提供的信息对学习者来说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效果,其关键因子在于学习者通过对自身已有知识与新接收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日常学习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适合于自身的经验及看法,即使当某些突发问题产生时,学习者在没有相关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也会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依靠对新问题的解析,提出问题优化方案。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这样一种使学生知识体系不断向系统化转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把知识作为一种结构完整的体系,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因此,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弥补知识结构不完善的地方,教给他们一套知识结构补充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去,注重“心性修养、人文滋养、创新激情、生涯规划”。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展的教育。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内涵,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多的是测量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心理素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目前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人学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初试注重考试内容。复试的功能相对减弱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是要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只有初试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能够获得资格参加复试。经过复试后,成绩合格者获得入学资格。但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教育学科的初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综合两大类。初试重视对书本和知识点的掌握,为了获得复试资格,考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打包刻在脑海里。考试结束后,考生仅能理解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一般说来,复试的时间为2~3天左右,复试的内容为英语听力和面试、专业课的笔试和面试、体检等。复试成绩占总成绩30~40%,专业课面试一般为半个小时左右。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综合评价考生的意志、责任、信念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发现和挖掘考生是否具有科研潜质的关键因子。
  
  (二)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考核
  目前,在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上,更多的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考察重点,以书本知识为主,对考生实践能力的测试存在盲区。但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决定是否录取考生时,更注重考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并不专指与自己专业的相关实践,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指担任某些领域的义工、志愿者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科研奠定基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明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发现自身不足,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使学习目的明确化。
  
  (三)对心理素质的考查存在空缺
  多数人认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都是已经具有一定学历的成年人,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参加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多数为学生,他们接触社会较少,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模式。生活圈相对狭小,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当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往往学生见不着导师,一些导师由于行政事务多很少去指导学生。淡化了师生间的关系。此外,在读研究生多数受到周围同龄人的羡慕,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事实上,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矛盾,在读研期间,学生受到来自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方面压力,这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和调整。但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中缺少心理素质的考评,导致入学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甚至出现自杀、凶杀、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等极端事件,
  
  三、完善教育学科研究生人学考试制度的建议
  
  (一)改变入学考试的内客及时间安排
  初试应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方式,只考查公共基础课,对其成绩合格者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自身的兴趣或具备的科研能力参加由所在院校组织的复试。复试的次数每年为l~2次,具体时间学校自行安排。初试成绩只是获得复试资格的前提条件,为发现和挖掘具有科研潜质的人才,初试成绩不与复试成绩挂钩。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或学校发展,自主拟定复试的内容。
  
  (二)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在研究生入学资格报名中规定报考人员的年龄不超过40周岁,年龄条件的放宽,使多数人获得深造的机会。但对于多数已工作的人来说,目前入学考试制度使他们获得复试资格的机会不大。考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多数为学校的教师,工作繁琐,学习时间短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这类考生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对于这类群体来说,入学考试应改变传统考评体系,放宽政策,给予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机会。
  
  (三)复试内容的考查应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复试的测量内容上,其考核的内容应以学生是否具备在科研活动中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标准,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且试题的设计最好以主观题的题型来呈现,能够发挥考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科研兴趣选择报考院校。经过初试的考生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了解所报考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适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试的过程中与导师面对面的探讨相关教育问题,师生双方能够有机会发现彼此间科研的共同点。此外,在复试过程中,应加强对考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的考查。
  总之,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做为我国选拔教育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经过近几年的入学考试与读研期间学生的表现来看,还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不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杨 倩.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2]刘智运.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08,(7):283~290.
  [3][4]高嫒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