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涉及技术的渗透和交融,更预示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在“互联网+”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价值,是推进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该文分析了“互联网+”高等教育和微课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并从微课的设计、开发、资源组织、平台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基于“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微课资源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以“互联网+”高等教育为背景,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提出了微课资源建设挑战和策略,为新形势下微课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微课;资源建设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新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微课具有目标细小、内容精练、时间较短、结构紧凑等突出特点,有效地适应了基于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融合,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新时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围绕微课的内涵、设计、教学应用及其研究现状,教师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目前,“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在新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倒逼局面。“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将引发教育的改造及其深刻变化。面对“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渗透、融合和创新,促进微课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及其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现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问题。本文在分析“互聯网+”高等教育和微课的内涵和特点基础上,以微课资源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总结相关研究现状,并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探索新时期中医学专业微课资源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二、相关概念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一些研究者探讨了“互联网+”的内涵。《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实质上,作为外推力,“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或新生事物)中的深度渗透、推动“被+对象”的改造及其深刻变化,创造“被+对象”发展的新生态,提升“被+对象”的科学发展水平。
  对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将以信息资源为根基,以信息资源供需匹配为本质,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高等教育领域之间渗透、融合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彻底释放信息的“话语权”,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形成“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相协调、相融合”的教育新生态。这种新生态将涉及“互联网+人才培养”“互联网+科学研究”“互联网+社会服务”“互联网+国际合作交流”和“互联网+管理”等基本职能角度的五个模式以及“互联网+学校”“互联网+教师”和“互联网+学生”等受影响对象角度的三个模式。从系统角度,上述模式是一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二)微课
  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微课具有基于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有益于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由低级到高级,微课的概念认识经历了“微资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发展阶段。
  从广义角度,微课属于课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相互联系的实体。依据课程的外延视角,微课需要具有计划、目标或标准、教材、资源等四个要素。通常,微课是常规课程的微化处理结果,即围绕特定的某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如:10分钟以内)的条件下,浓缩计划、细化目标、凝练内容、明确方法,形成紧凑型资源。从狭义角度,微课属于教学资源,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其中,前者将微课纳入课程范畴,关注于完整的教学过程;后者将微课限定于数字教育资源范畴,关注于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课程资源,是前者的呈现形式。
  作为“微课”词汇的核心元素,“微”具有相对性。从内在角度,“微”具有原子性(即逻辑上的完整性)。微课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核心点,例如,概念、定义、原理、定理、方法、技术、模型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或任务、项目、操作等方面的教学环节。这种原子性体现了微课的局部特征,突出知识的碎片化。从体系角度,“微”具有再组织性。作为基本结构单元,微课可以借助核心点(即原子性)之间关联,建立微课之间(或微课与其他对象之间)的链接结构,催生较大的微课(甚至微课程)或服务常规课程的核心活动,有效地促进知识建构。其中,链接结构不仅是面向某一门课程内部的线性结构,而是面向课程群(甚至专业和学科的内、外部)的非线性结构。这种再组织性体现了微课的外部特征,突出知识的系统化。
  三、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微课是一种依托数字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微教学活动。因此,微课具有突出的资源性。针对微课资源建设,设计和开发是保证建设质量的关键,组织是资源集成、共享和重用的重要基础,平台是满足学习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展现微课价值的重要媒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尝试,微课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在微课开发方面,张一春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技术和开场2分钟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微课制作策略。周贤波依据学习者角度,从表现形式、时间控制、内容选取、配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微课设计策略。余胜泉等利用学习元(Learning Cell)思想,从课程分析、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包装聚合、应用、评价与修改方面提出了微课开发模式,阐述了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实现。刘名卓等提出了微课设计的概念模型,呈现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指导微课设计、开发、评价和共享。为了体现微课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刘爽等以ARCS模型为视角,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界面三个方面,提出了微课的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