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我国工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摘要:工程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方向和思路。本文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的现实意义,为工科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作者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与产业界合作、长效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16-02
  2016年6月2日,國际工程联盟大会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十年后实现了这一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的工程学位(教育)和工程师资格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国际就业市场上享有公平待遇。由此可见工程教育认证促进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工科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
  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共1112所,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占高校总数的91%,工科在校生人数约525万人,占全部本科在校生人数的33%,工科专业布点数16249个,人才培养数量已居全世界前位。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除了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外,也要为国际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工程教育证书解决了国际上相互承认的问题,帮助我国工程人才与世界接轨,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给予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以公平的待遇。工程教育认证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证书,可以更客观、准确地评价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满足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第二,工程教育证书的专业目标可以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预期成绩;可以向雇主证明其已达到有关工程和技术人员的级别和类型的基本要求。第三,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为相关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行业和企业专家据此修改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产企合作和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工程教育认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理念
  1.从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制定学生毕业要求,高校要不断整合教学资源,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2.以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毕业要求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毕业要求中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明确了一定时期内(如5年)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预测应取得的成就。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关注的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业后“能做什么”。然后根据毕业要求制定并设计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中达到的各种能力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3.以改进导向,促进质量的提升。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关注专业认证的接受现状,更强调专业人员必须有不断完善的机制,并提高教学质量。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即由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其毕业要求进行评估(负责成绩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然后对所有评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学生的毕业要求达到如何“好”的程度。目的是检查情况,找出差距,找出问题,促进改进。
  三、工程教育认证促使工科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对应的培养目标应有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要求对于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达到12项要求,在本文中将其分解为3个大方向:专业知识运用、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个人素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2.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吸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包括:(1)适合该专业毕业要求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总学分的15%以上)。(2)符合毕业要求的基础工程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占学分总数的30%以上)。工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以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课应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工程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占学分的20%以上)。(3)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与该专业的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合作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应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能够进行工程实践研究和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也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教育提供足够的指导。
  学校应通过完善机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在师资队伍中拥有适当比例的双学历专职教师,并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和鼓励政策,让青年教师到生产线等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实践培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4.加强与产业界联系合作。工程教育认证必须有企业及行业协会的深度参与,建立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或行业协会的积极性,为本科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5.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等教育系统外相关方参与的毕业生跟踪和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并定期评估培训目标的实现情况。另外应建立校外反馈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充分利用双重选拔、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横向工程等载体,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二是毕业生,除了利用社会实践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庆祝活动、校友会、研究生聚会等形式与毕业生建立和保持联系,建立专门的联系和数据存档系统。确保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王勇,李剑峰,赵军,等.以开展专业认证为契机,大力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