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后烟叶中微青烟处理方法初探


  摘 要:近几年,昌宁县紧抓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机遇,加快卧式密集烤房建设步伐,同时,积极组织引导专业化烘烤步伐,全县专业化烘烤达到了90%以上,有力的促进了烟叶烘烤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昌宁是山区农业县,烟叶种植较为分散,由于密集烤房与小烤房相比,烟叶烘烤数量多,采收一炉烟叶数量多,涉及的农户多,种植地块间差异大,烟叶素质差异大,导致一部分乡镇的烤房群,在烟叶烘烤过程中,为减少杂色烟叶,放宽了微青烟的比例,给烟农在售烟过程中造成了损失。为了减少烟农的损失,昌宁烟叶烘烤技术人员摸索了一套解决微青烟的处理方法,解决了烟农的烘烤损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青烟;处理方法;初探
  一、微青烟产生的原因
  1.微青烟的概念。微青烟即烟叶烘烤后叶面微浮青和青筋黄片烟叶,叶片含青在两成以内的活青烟。
  2.微青烟产生的原因。微青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栽培管理的原因,施肥不当,施肥总量过多,氮肥使用过量;二是气候的原因,烤烟生长期干旱时间过长,叶片生长过厚,烘烤时叶片难以变黄;三是烟叶采收时间不当,烟叶田间成熟度不足,烟农在采烟时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青烟;四是烟叶受阳光照射失水过多,造成微青烟或烟叶成熟不足,造成青烟;五是烟叶烘烤过程中,装烟稀密不均匀,装烟过稀的地方,造成青烟;六是密集烤房装烟量大,烤一炉烟叶涉及农户多,烟叶差异大,给烟叶烘烤带来困难,造成青烟;六是烘烤操作不当,变黄期时间不足,42度-48度时间不足,升温过快,转火过猛,或风机转速过高,烟叶失水过快,形成青筋烟。
  二、解决的措施和处理方法
  1.解决的措施
  (1)措施。一是加强对烟农的管理技术培训。着力加强对种烟乡村干部、烤烟辅导员和烟农的管理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烟农的施肥技术培训做到因地、因时、因品种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使烟株个体长相和群体长相合理,烟株长相正常,正常成熟落黄;二是加强对烟农采收成熟度培训,做到成熟一片采收一片;三是做好烘烤前期准备工作,检修好烤房使烤房性能良好、不漏气;四是加强对烘烤专业化责任人的烘烤技术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分类编烟、分类装炉的前期准备工作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装烟均匀一致;五是烟叶烘烤过程中切实提高烘烤人员的烘烤技术水平,烟叶变黄期和烟叶定色前期合理调整风机风俗,即风机风速调整到低速档,减缓烟叶失水速度,使烟叶充分成熟后在调整风速。
  2.处理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由于山地烟种植较为零散,在烟叶采烤过程中,由于鲜烟叶差异较大,在烘烤中总会产生部分青烟,特别是随着卧式密集烤房的普及和推广,以山地烟种植为主的烟区,由于種烟地块存在差距,造成烟叶素质存在差距,造成在烟叶烘烤过程中,杂色烟和青烟的比例互为制约,特别是 在烘烤特色品种红花大金元品种时,这种关系就更为突出。近几年我县青烟产生的比例在5%左右,给烟农造成了损失。为了确保烟农当年烘烤出的活青烟处理好并及时交售,降低烟农损失,必须找到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为降低烟农青烟损失,昌宁烟叶烘烤技术人员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个较好的活青烟处理方法。
  (1)材料。烤房、黑色塑料袋或黑色地膜袋。
  (2)方法。烘烤出的烟叶经过分级,挑拣出活青烟,并使之充分吸收水分发软,烟叶中水分含量在17%左右, 以3公斤左右打成捆,放入黑色塑料袋中,扎好袋口。采取两种方法放人烤房中。方法一:利用正在烘烤的烤房,当烤房的温度进入42度时,把打成捆装入袋中的青烟装入烤房底台,使烟叶充分受温,经过42度、48度、53度温度点共计50多小时的时间,塑料袋中的烟叶,受到烤房中温度和烟叶自身水分的作用下,发生酶促作用,使叶片中的青烟、微带青烟叶进一步成熟变黄。此时暂时停止风机运转,把袋中的烟叶拿出,青烟经过后熟作用变成了黄烟,且烟叶颜色保持黄色不变。方法二:把装入袋中的烟叶放入闲置的烤房中,以每小时升温1.5度的速度升到42度,在此温度点烘烤15个小时,在48度点烘烤20个小时,在53度点烘烤15个小时,停火,待温度降到自然温度时,取出烟叶,同样可达到活青烟变黄烟的效果。
  三、结论
  青烟复烤变黄方法,其核心是利用烟叶通过堆捂发酵后产生后熟 作用的原理,使烟叶充分吸湿受温后发生有青变黄的变化,并使这个变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使烟农能够及时交售,降低损失。在烟叶复烤过程中注意把握三个技术要点:一是要使处理的烟叶充分吸湿;二是装入袋中的烟叶要达到密封;三是烟叶受温点要控制在53度以下。抓住这三点,就可达到青烟变黄的良好效
  参考文献:
  [1]崔国明,张辉:“烘烤时产生青黄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0(3):44.
  [2]杨肖明,王向阳等“微带青烟叶的形成原因及防控途径”(j)江西农学报,2012,24(8):41-42.
  [3]朱先志,刘元德,等“烟叶含青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2011(18):102,105.
  作者简介:李航,云南烟草保山市烟草公司昌宁分公司,助理农艺师 。
  殷瑛,云南烟草保山市烟草公司昌宁分公司 ,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