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文化遗产吗 四合院拯救传统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讲究“以小见大”,而从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的命运上,我看到了商业、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      奥运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似乎意识到最关键的一点:城市建筑文化需要一致性,现在还为时不晚。2006年,北京市推行了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建筑的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北京人,也是为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像我这样不远万里寻找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其中还传达了一个更好的讯息,那就是对老城区现存未被拆除的房屋和四合院进行修缮,并允许开发“创意产业”。
  
  老房有喜
  
  在过去的几年里,只见越来越多的新建筑在设计理念、风水学等各个方面模仿老房子,却很少有政府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旧房改造工程。而新《物权法》推行中所遇到的复杂情况,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老城区保护政策辩论再起,这也加剧了推行过程中的困难,一位来自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的建筑师向我解释到。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官方的行动迟迟没有开展,民间却从来没有停止各种“老房新用”的尝试。恢复四合院的风貌并非一件有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坚持和勇气,有时还需要走出一条新路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发现北京什刹海附近的“秦唐府7号院”时,忍不住惊叹出声。它坐落于北京旅游新景点、一到周末就人潮汹涌的南锣鼓巷。这条小巷遍布着“小资”感觉的餐馆、咖啡馆和商店,他们藏身于普通的民居里,却有着舒适、时髦的装潢,早已成为外国游客来京必逛之地。
  这条786米长的南锣鼓巷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著名的“高官住宅区”,后来也曾居住过许多社会名流。在上世纪50年代的拆迁浪潮后,这里只剩下了28个保存尚好的院子,并被政府列人了重点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和现代是否矛盾
  
  “秦唐府7号院”的前身曾是一位朝中重臣的官府,相比于他的官职来说,院子并不算大。我猜想,大概在明清时期这里属于“黄金地段”。这个有2000平方米的院子,在300年间几易其主,经历了无数的故事,成为一位中国近代史无声的见证者。四合院有很多讲究,这儿也不例外。依照风水之说,院子坐北朝南,一入正门就见到影壁,精制的垂花门、新辟的花园、假山水池使整个院落在庄重质朴间有多了一份清静空灵。在文革中,院子的回廊因为不具备实用价值,而被改做两排房子。这就极大的破坏了以前的风貌。
  三年前,一位来自天津的老板买下了院子。按他的话说,他怀着“保护文化遗产”的热忱接手院子,希望发展起一个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私家奢侈酒店。它所营造出古香古色的“中国风”应该比起“千房一面”的五星酒店更吸引人。
  “北京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胡同隔离出一片安静、极富生活气息的区域,如今在城市中心还能找到这样的氛围实在难得。我相信秦唐府的生意一定能成功。”在采访中他回忆到: “四合院的价值何在?就在于它捏合了老北京城的最活跃、最有人情味儿的细胞。”
  于是他开始寻找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和环保理念的设计师。经过一番改造的老四合院变得时尚起来:太阳能集纳板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夏季拒绝过分的空调风、而是利用四合院自然通风的特点纳凉;老房子特别不方便的一点就是没有独立的卫浴,这也是他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悄无声息地, “秦唐府7号院”在外国人的圈子里获得了成功。如今,这座四合院迎来送往着来自各国的客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北京的传统和现代。
  
  四合院适合做什么
  
  现如今,北京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普遍上升,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跟着提升,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居住这一条。许多世代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市民受够了老房子的“罪”:上下水不方便、没有独立的卫浴空间以及冬天的采暧问题等等。不仅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也不利于北京古都风貌的整体保护。只要有人住在里面,就不会停止改造。四合院面临着这样的命运:老房客们想要搬走,那么谁会是它的新主人呢?四合院到底适合用来做什么?
  四合院是记载着城市记忆的场所,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绝佳工具。西方建筑师们极为重视公共空间,认为市民需要像四合院这样的特色建筑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集体性。
  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媒体优势,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交流、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在这里发生,他们需要更具民族特色的展览场所。如果说远离市区的798艺术区是一种军工业风格与艺术的成功结合,那么地处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完全可以发展为民俗与文化的合作模式。
  而四合院也应该具备教育功能。像纽约、东京等超级都市一样,北京也融合了来自全国各省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在全球趋同的流行“快餐”文化和“新移民”带来的不同文化冲击下,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们是否还珍视本地的传统?四合院就是一座生动的课堂。如果学校或是社区可以开辟一座四合院,陈列各种北京风情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定期组织活动和义卖,让孩子们接触民俗、感受风情,不也是很好吗?
  城市从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元朝人赋予了这座城市伟大的骨架,四方地界承载着生活百味,而北京的胡同和院子里孕育出人间烟火。二者如骨肉般纠缠,绵延出来北京城独特的魅力。
  
  值得借鉴,更需要创新
  
  保护和修缮四合院并非小工程,按照官方的要求,它必须保持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院落及主要建筑,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在我的接触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北京市东城区三眼井胡同。他们知道老院子修一次不容易,所以提出的要求更高: “结合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细部设计,为之注入文化内涵”、 “道路交通、防火、防盗、市政配套等方面符合现代居住功能”,此外还要“规划新设充足的停车泊位不少于100个”等等。既要古朴,又要现代,恐怕轻易没有人尝试这件事。
  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民间NGO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认为“秦唐府7号院”的成功范例具有借鉴价值,起码它可以激励其他四合院的主人进行整修和改造。 “四合院的整体维护费用十分昂贵”,秦唐府7号院的任先生透露说,但是他却不肯说出具体的价格,他说: “就拿取暖这件事来说,因为谁手上也没有四合院地下构造的图纸,也不敢轻易动土,就光取暖的方案我们就设计了二十余种。为的就是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尽可能住得更舒服。”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改造四合院的成本。
  “不过,其他四合院的主人倒是可以从我的经验里学到一些东西,我很愿意与热爱老院子的人们结交朋友。”现在南锣鼓巷附近的胡同里还住着许多老居民,他们每到冬天取暖基本靠烧煤球和木柴,这样既不安全也不环保。任先生建议大家考虑新型能源,北京冬天的日照量有保障,使用太阳能作为辅助手段也是个相比经济实惠的选择。
  像任先生这样热爱胡同文化的新一代四合院主人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利用和保护着这一珍贵的建筑和文化双重遗产,他们用创意给老房子带来新朋友和无限生机,也用他们的想法改造着如今的胡同。任先生说:“自从我们家门口成为旅游胜地之后,窄巷子里交通拥挤、更没法停车,我倒是有一个解决办法,这里不如修一个大型的地下停车场算了。”对于他的这种想法,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的邻居李先生强烈反对: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能随便开挖啊,那还不动了风水和地气?”
  你看,这就是传统和现代共生共存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