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走一条以人为本的成功素质教育之路

  摘要:成功素质教育包括两大块:一是做人的教育;二是做学问的教育,其中做人的教育应优先于做学问的教育。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弊端,探讨如何以人为本,摈弃应试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成功素质教育之路的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独立精神;成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推行的成功素质教育在理论上虽已自成体系,也有一些实践探索成果,但还需要实质性的突破。虽然全体教师、素质导师积极努力,组织开展了不少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但它们对学生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的基本教育理念上。
  
  一
  
  成功素质教育包括两大块:一是做人的教育;二是做学问的教育。其中做人的教育应优先于做学问的教育。我们过度目的性的培养模式使我们忽视了教育的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普通的生活技能,而且应具备极强的综合素质。他们应具有知识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博雅文化和领袖气质,具有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我们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却跳不出“中国式教育”框框,和所有中国高校一样,我们仍然在走一条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只有做学问的培养方案,而做人的培养方案却很不完善。我们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狠抓学生的到课率、过级率、持证率等表象的东西,却忽视了学生独立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深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只抓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各类过级证书,但他们进门以后呢?没有健全的综合素质,学生靠什么去生存、创业、拓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具备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心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当今的应试教育仇视反叛,乐于培养思想的奴隶。儿童为此丧失童真、想象力和原创力,成人则失去了探求真理的动力。反叛、挑战、怀疑和否定,是创新机制形成的精神基础,而一个无法容忍、欣赏和接纳这种精神的民族,又有什么创新可言?可怜我们的学生用放弃独立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代价,通过比成人世界更为激烈的竞争挤进大学,然而他们却被培养成一个毫无实际竞争能力的人,再被扔到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去,其结果可想而知。用人单位对现在大学生的普遍不满充分说明了问题。
  大学不是人才培训机构,不能只培养工具,培养听话的螺丝钉。教育不是一条流水“生产线”,教师也不是这条生产线上的工人,学生更不是这条生产线上的产品,学校不能盛产“机器人”。这样毕业的学生特征是:缺乏个性,性格幽闭,知识狭隘,口是心非,没有公益精神,但只要学会一样本领――应试,便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堂而皇之地拿到文凭和学位。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的未来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制造出的“人才产品”,露出了更为刺眼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应试型人格”的涌现。这种人格擅长模仿、抄袭和剽窃,以作弊和应付的方式完成工作;擅长放弃主体性,拒绝独立的价值判断,服从权威,按别人的思路行走;擅长在被规训的压力处境中生存,成为在集体和公务空间里说谎的能手;擅长从社会责任和义务中逃脱,因为在考试唯一标准的体制下,责任变得毫无意义。这就是当今我们许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尊重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完善的教育系统应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按照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
  
  今天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以人为本徒成空谈,这是教育宗旨和思想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整整几代人。
  我们没有将那些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基本素质纳入教学计划,如独立精神、批判思维、公民教育、责任与尊严、爱心教育、创新能力等等。我们现在的教学一切都要求实用,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实用,连人都要求实用。可是,真正的大学不是实用型的,因为大学是培养人的,人不是要培养成为人所用的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人自己就是老板,人不是人才,不是打工仔。所谓老板是自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够指导别人怎么做的人。我们现在没有培养老板,有老板也是跟着别人跑的,最终仍然是人家的打工仔。所以,这导致今天中国没有在世界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没有领先的潮流、领域、品牌和标准。
  有人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中国式教育不改,就没有伟大可言。应该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转机时代。一个国家最大的落后是教育的落后;最大的贫困是教育的贫困;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面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如何以人为本,彻底改革,我们需要胆识和魄力,也需要智慧和决心。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创造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如果我们希望把我校办成中国的哈佛,我们就应该认真学习哈佛的办学理念。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三
  
  面对机遇与挑战,建议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一)以人为本,开设培养合格公民的相关课程
  1.公民与法律常识
  2.自由•民主•人权
  3.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4.独立思维训练
  5.责任、尊严与爱心
  以上课程可采取讲座、讨论和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的形式开展。
  (二)鼓励全体师生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在各领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通过各种论坛,研究探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自由思想成为我校的一面旗帜。
  (三)倡导独立精神,改革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估应全方位进行。加大对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思维、责任心和爱心等诸方面的评估权重。
  (四)给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平台,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改革“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多开选修课,为学生特长的引导和发挥开辟渠道。
  (五)专业教师和素质导师都应该是学生独立精神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和开拓者。如果每人带十名左右的学生进行长期辅导,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
  
  四
  
  真正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不在那些表象的东西,就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就是超越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一步一步扩大,把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其中,真正的大学就形成了,很快就会变成一场文化运动,就会有一批真正有智慧的精英起来,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中立的,不带任何倾向性的。中立性意味着通过教育不是要告诉学生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而是帮助学生开发智慧,使学生获得辨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能够独立看待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独立的精神探索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信念。而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教学,各抒己见,则可以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时时面对多种观念的并存和冲突。这对师生都很具挑战性。
  知识为用,思考为本,一切知识都应该为思考服务。那些自由思想的空间越是辽阔的民族,思想力就越强大,国力就越强大,就越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那些不允许自由思想出现的国家,譬如军国主义的日本和纳粹德国,它们纵然物质上如何强劲,也终究不过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教育当以思考为中心,这是天经地义的。所谓教化,所谓启蒙,根本的涵义就是教人思考,教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用自己的心去选择,而不是人家给什么,就往自己的大脑填什么;人家要自己怎样,自己就怎样。
  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在我校倡导很久,但要真正解放思想,全面实施,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阻碍,许多人的观念还摆脱不了世俗的桎梏。面对在中国教育急需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一大批有胆识、有勇气、有能力、有智慧的教育改革先锋,只有他们才能冲破重重阻力,真正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实现成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优先发展教育[DB/OL].http://www.cnr.cn/news/200608/t20060830_504281284.html.2006-08-31.
  [2]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