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旅行家·欧洲系列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关注现代中国]

  编者按:在采访中,我们生发了这样一种感慨:在当今跨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媒体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也许最初的个别努力,只如一个个思想的涌泉激射,但最终,汇聚到一起时,就会如浩浩荡荡的江河,奔流入海。而本刊一直深度跟踪、挖掘对外传播领域中的热点事件,曾连续三期报道中国外文局组织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使其余音绵绵;我们已连续两年直击中国外文局“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使中国对外出版人能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在哪里拐了个弯儿;我们曾赴广东、到四川、转重庆,深入挖掘外宣领域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今天,当《对外大传播》受到业界人士喜爱,并将内容再向“理论的润泽、个案的鲜活、全球的视野”深化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业界的信息源,使得《对外大传播》有条件一路跟踪下去,使经验共享,以做好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助动器。
  
  李向平:
  目前,我们五洲传播中心已与时代华纳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法国ARTE、德国ZDF、日本NHK、朝日电视台、新西兰自然历史制作公司和香港TVB等20多家境外主流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乔斯林•席勒:
  原来我们只有300小时左右的中国影像素材,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废掉的不能用的。而现在却有了6000小时高质量的素材,我们还和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了一批优秀的节目,他们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视野,这就是我们合作的原因。
  
  袁力丽:
  当前,纪录片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语言,为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找到一个能迅捷沟通交流的平台。所以我还认为,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可能会成为国内影视机构的一个借鉴。
  约翰•M•费伊: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来之前,我看到的报道都是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情况,来到中国之后和我所期待的是基本一样的,非常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和我想象中的非常现代的,飞速发展的中国这一印象非常相近。
  2007年12月4日,在位于北京长安街的贵宾楼紫金厅,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影视片《走向天湖》、《敦煌写生》、《寻找卧虎藏龙》、《少林功夫》、《中国建筑奇观》……精美的片段集锦在屏幕上叠映,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数字影像资料馆的合作,6000多小时的中国影像素材,将搭乘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这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传播领域的国际列车,把精彩纷呈的中国介绍给世界!
  119年前,在美国华盛顿的宇宙俱乐部里,33人聚会成立了以“增进和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的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很快,新成立的学会创办了自己的会刊,这便是如今享誉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和电影《廊桥遗梦》,其主人公就是一名《国家地理》记者,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记者,其镜头中的景致也令人着迷,这也让很多非摄影专业的中国人认识了《国家地理》。
  在签约会上,《对外大传播》记者利用宝贵的机会,在短暂相遇的有限时间里,专访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总裁约翰•M•费伊和中方项目负责人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袁力丽女士以及他们的助手,我们对约翰•M•费伊的采访是从签约现场播放的宣传短片开始的……
  《对外大传播》:我们在今天会议现场看短片时有种感动,首先是创立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一直通过影像,让人们了解我们所在的星球,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而五洲传播中心的影像素材也让人再一次领略到中国的美丽。作为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但以前,闯进外国人印象中的都是清朝的长辫子,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今天我们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镜头,真令人欣慰。
  您认为通过合作的平台,将今天的中国展现给世界,有怎样的意义?
  约翰•M•费伊:非常感谢您能够这样评论!我们这次与五洲的合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也和其他的中国媒体有过其他的合作,但都没有这次规模大,可现在世界各国都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产生更多的关注。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
  我们对此次合作很有信心,因为奥运会来临,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很大。北京奥运会,对全球的传媒人,都是一个好机会!
  《对外大传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麾下的《国家地理》一直以他们独到的镜头,向世界讲述发生在这个星球任何一个角落里的故事。那么中国在他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约翰•M•费伊:国家地理杂志确实报道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们也会特别关注一些变化的东西,比如环境的变化、贫困地区。我认为中国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我们关注到中国现在发展很快,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突飞猛进,但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虽然在这过程之中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总体上是上升、发展的趋势。
  《对外大传播》:这是一个读图时代,我们注意到这次五洲传播中心将影视片库纪实节目素材提供给美国国家地理数字影像资料馆,这6000小时影像素材意味着什么?这其中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有哪些?
  约翰•M•费伊:您说的确实很对,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五洲传播中心的影像资料代表着中国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乔斯林•席勒女士、影像资料馆副总裁与中方接触很多,她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体会。
  乔斯林•席勒:我认为五洲传播中心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她的影像素材是反映变化的、人文的、当代的中国。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看来,也许百年的历史仍显得很年轻,但在美国人眼中,这是一个历史很悠久、创立时间最早的媒体,并以时代的责任感著称。五洲传播中心的品牌定位与我们非常合适。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中国传播界应怎样把自己国家令人神往的一面传播出去?
  约翰•M•费伊:(认真思考了一下,笑了)首先我认为中国摄影记者做得很不错,他们的镜头中有很多非常美丽的东西,但我同意你对美国《国家地理》记者的赞扬,他们把各个国家的地理情况,他们眼中的世界告诉人们,让人们感受到人和这个世界的变化。
  乔斯林•席勒:我想补充一点,这确实是一个很小的世界,也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世界,如果说国际间靠视觉文化进行交流,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才会产生很多国际间的跨国媒体间的合作项目,原来我们只有300小时左右的中国影像素材,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废掉的不能用的素材。而现在却有了6000小时高质量的素材,我们还和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了一批优秀的节目,他们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视野,这就是我们合作的原因。
  《对外大传播》:职业摄影师的特点是,背着相机走在路上寻找生命之美。你们眼中的世界一定与众不同。如何看待当下人的生活?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约翰•M•费伊:(在记者提问时,他很赞同地点着头) 确实,走了这么多地方,见了这么多场景之后,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个世界。更多地意识到,我们的责任是要创建美好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作为国家地理人,我们更想和世界更多地方的人们分享人类世界的一切景致。
  《对外大传播》: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们的执著、激情和冒险精神触动人们的心灵。在进入数码时代后,中国摄影师的队伍在壮大,面对同一个事物,中外摄影师的视角有何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不同?
  乔斯林•席勒:你所用的器材、设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所拍的主题是否是你喜欢的,不同的主题出来不同的效果,所以回答是,没有什么不同。
  (此时约翰•M•费伊笑着反问:你认为中外摄影师有什么不同吗?《对外大传播》记者回答,中国的摄影师可能会在叙事时场景比较宏大,而外国的比较具体,把细节放大,使其具有冲击力吧。约翰•M•费伊说,你这样讲是说主题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不影响拍摄质量的,业界人士应该多在这些方面有所交流。)
  《对外大传播》:我们以前看到外国了解中国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一面,您到了中国,面对我们一些鲜活的人群,您是怎样看待今天的中国的?
  约翰•M•费伊: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来之前,我看到的报道都是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情况,来到中国之后和我所期待的是基本一样的,非常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和我想象中的非常现代的,飞速发展的中国这一印象非常相近。来到中国我非常高兴,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北京,看到北京人很向上的精神,这令人振奋。
  《对外大传播》:踏上中国之旅前,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国的?
  约翰•M•费伊:了解中国有很多途径,包括来中国旅游回去的朋友、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还有国家地理杂志在与中国合作前,关于中国的调研,到中国拍摄的一些东西,等等。但这次,我更希望通过与五洲传播中心(CICC)的合作,能把中国的内容带向世界。
  
  责编:曹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