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非洲医生出发,领导的发展言稿_一图胜千言:加强中国在非洲的摄影报道

  为扩大中国在非洲地区的传播力,新华社先后在津巴布韦和肯尼亚举行新华社非洲摄影培训班,为当地媒体摄影记者、政府官员讲授摄影技巧,并介绍新华社图片发稿要求,以及新华社海外摄影雇员发展等情况。
  培训班受到两国政府、媒体的普遍赞誉,他们表示期待更多的中国主流媒体积极利用资深人员和软硬件优势帮助非洲国家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摄影报道:
  中国媒体在非洲缺失的一环
  
  一图胜千言。一张新闻图片往往能比一篇文字报道更多、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可是,目前中国媒体对非洲的摄影报道、与非洲媒体的摄影交流并不充分。
  虽然国内媒体上经常出现非洲的风景、动物照片,但关于非洲的新闻照片却并不多见。中国媒体摄影记者在非洲的人数在过去4()年内增长缓慢。
  以中国在非洲最有影响力、布点最多的新华社为例,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20个分社,但专职摄影记者人数仅为两人。就是说,从1959年新华社向加纳派出首位驻非洲摄影记者以来,51年间,新华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专职摄影记者仅增加了一人。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王朝文表示,目前新华社在非洲地区的专职摄影记者人数“离新华社对非报道的需要及中国和世界用户对新华社非洲图片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曾经去刚果(金)停留3个月的新华社摄影部发稿中心主任丁玫在摄影培训班上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记者在非洲开展工作有多困难,这也许是中国摄影记者在非洲人数始终不多的原因之一。
  一次,丁玫在刚果(金)偶遇一个节日庆典,坐在汽车里的她刚刚掏出相机准备拍摄,便被当地人团团围住,不允许拍照,差点带来危险。
  她解释说,虽然刚果(金)和中国的关系很友好,但作为外国人在那里拍摄照片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因为非洲一些地区治安条件差,一个拿着摄像机的外国人很容易招来麻烦。在肯尼亚,就曾发生过中国记者的摄像机、照相机被抢劫的事。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甚至认为相机是吸人灵魂的装置,摄影师容易招致人们的反感。
  因为缺乏自己在非洲的摄影记者,加上非洲摄影记者软硬件条件的欠缺,中国人看到的非洲图片往往来自西方媒体。而从历史上看,大量关于非洲的影像是由西方人留下的,其中一些获得过各种国际奖项,这些影像构成了外界对非洲的印象。
  但是,西方记者往往笃信“只有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他们的照片和文字往往关注非洲的贫困、疾病、内战、屠杀等标签化的内容。
  2010年7月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召开的非盟领导人峰会,虽然主题是“非洲母婴、儿童健康及发展”,但会议期间,美联社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没有一篇与非洲母婴、儿童健康发展相关,所有报道均为索马里安全局势、非盟维和部队增兵决议、涉及种族灭绝指控的苏丹领导人缺席峰会等内容。美联社的一位记者坦然承认,“没办法,这些才是我们读者更关心的。”
  肯尼亚新闻局局长兼肯尼亚通讯社社长穆图阿在摄影培训班中呼吁中国主流媒体向肯尼亚、向非洲派驻更多摄影记者,也帮助非洲培养自己的摄影记者,通过他们的镜头让世界看到非洲不断发展、改变的全貌。
  
  磨合:
  非洲摄影雇员与中国新闻媒体
  
  与中国新闻机构内派摄影记者相比,非洲本土摄影雇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熟悉当地情况、人脉和消息来源广、方便与当地人交流、在人群中不会引起特别注意等,而且当他们用相机镜头对准自己的同胞时,在感情上更容易被接受。
  据丁玫介绍,包括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在内的一些西方世界性通讯社都已经拥有雇员本土化的成功经验。在一系列的非洲重大突发事件中,都是非洲本地摄影雇员第一时间向这些西方媒体发回消息和图片。
  虽然图像是共同的语言,但由于各国媒体报道角度、要求不同,对稿件的选取也有明显区别。一些非洲本地的摄影记者要为中国新闻媒体工作需要在观念、水平等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在肯尼亚举办的培训班上,来自当地主流媒体《民族报》、《星报》、《人民报》、肯通社的30多位摄影记者分别提交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新闻图片。丁玫就这些图片是否适合由新华社播发、需要改进的空间等问题一一进行点评。
  从拍摄技巧层面看,非洲摄影记者因为水平和摄像器材条件所限,拍摄的新闻图片往往存在对焦不实、用光错误、取景不当、构图欠佳等问题,特别是拍摄黑人时,往往发生曝光不足或是曝光过度的情况。一部分照片不符合新华社新闻图片的播发要求。
  但是,就像新闻摄影的一句名言所说,要想拍出好照片,“镜头后面比镜头前面更重要”。在新闻照片的拍摄观念上,非洲本地摄影师和中国媒体体现出一些“不兼容”的地方,需要时间磨合。
  比如,中国媒体播发的新闻图片一般要求尽量避免非洲国家间的争端;避免涉及民族歧视和宗教禁忌;在有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中,一般回避过于惨烈的画面。丁玫举例说,一般抗议者焚烧国旗的图片外通社会播发,而新华社不会播发;爆炸后或恐怖袭击后,血淋淋的、让人惨不忍睹的场面一般也不会播发。
  在培训班上,有的学员提交的图片中就有抗议者焚烧某国国旗的画面和因为疾病而导致脚部溃烂的特写,这些图片在当地媒体都符合播发要求。肯通社的一位摄影记者在课后的私下交流中就表示,中国媒体的图片发稿要求过于严格,有些自己看来是“震撼性”的精品图片竟然不符合新华社的播发要求。
  再比如,中国媒体播发的新闻照片一般要求在图片文字说明中清楚标注拍摄时间、地点、事件等事项,而在肯尼亚当地媒体,不要求标注拍摄时间,这使得有些报道员传回的照片很难被中国媒体选用播发。
  此外,非洲个别一些摄影记者对新闻真实性不够尊重,有的照片文字说明与图片本身不符合,有的文字说明根本就是编造,这也为中国媒体选用他们的照片带来困难。
  如何让非洲的摄影雇员更好地为中国新闻媒体服务,用他们的镜头捕捉适合在中国媒体播发的画面,需要双方更好地磨合与更深入地交流。
  
  摄影器材:
  中国对非洲摄影师提供帮助的
  
  切入点
  肯通社对培训班组织的反馈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员认为中国媒体为非洲摄影记者进行类似的培训很有必要,这次时间不长的培训就让他们觉得收获颇丰。
  肯尼亚《人民报》摄影记者约翰?穆切尼说,通过这次讲座,自己从中国摄影专家那里学到许多新闻摄影的经验,也从自己的同行那里学到更多的摄影技巧。
  津巴布韦《星期日新闻报》摄影记者玛扎米利说:“培训班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我从10年前大学毕业以来受到的一次最好的培训。”
  通过简短的培训,不少非洲当地摄影师都对中国媒体的报道政策、需求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对为中国媒体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津巴布韦摄影培训班结束后,40名摄影师中的35名就与新华社哈拉雷分社现场签订了签约摄影师合同。
  在今后对非洲摄影援助和交流中,中国媒体可以考虑以提供摄影器材为切入点。培训班上,大多数学员提到的最多一句话是,“如果有更好的相机,我能拍出更好的图片。”
  在非洲,因为摄影器材条件差,摄影记者在拍摄突发事件时没有长镜头,但为了捕捉更好的画面,他们只能选择“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摄影记者要面临更大的危险。
  在课程培训上,学员们对中国记者使用的相机非常感兴趣,经常询问如果成为中国新闻媒体的签约摄影师,能否获得更好的器材。肯尼亚《星报》记者菲利普?卡玛柯雅说,如果中国的新闻机构能为他提供更好的相机,自己甚至可以不要工资。
  负责拍摄突发事件的卡玛柯雅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拍摄的肯尼亚一些火灾的照片。因为在当地警察局、医院甚至是黑社会都有自己的线人,卡玛柯雅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赶到火灾现场,有时甚至在消防员之前。他拍摄的一张以大火为背景、消防员在打开水龙头的一刹水花四溅的照片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
  “我目前只有一部佳能350D,如果给我一台D300,我肯定能拍出更好的照片。”卡玛柯雅说。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