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政党外交平台努力搞好“精准传播”]政党外交

  当前,我国经贸、文化、军事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对外传播工作方兴未艾,与这些领域相比,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作起步较晚,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如果不加以足够重视和科学谋划,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很有可能成为“大外宣”战略中的“短板”,影响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作要在党的对外工作(或日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总体框架内,挖掘政党外交的传播属性,寻找党的对外信息传播独特规律。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十分重视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建国后,政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也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90年的探索与发展,我们党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党情国情、用之可行、行之有效的对外交往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政党外交格局。这一模式和格局是党开展对外信息传播工作天然的战略依托,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党外交的工作目标与党的对外信息传播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通过政党渠道向外国政府、政党、媒体、智库和民众所做的一切工作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增信释疑,促使对方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与党的对外信息传播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政党外交的工作对象范围广、层次多,为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资源。党的对外交往对象既有政党,又有政治组织;既有最高层次的交往,又有一般层次的交往。与此同时,在政党政治和公民社会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政党外交又把工作对象延伸到受到政党影响的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媒体、知名人士等多种群体。对于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作来说,这些渠道和平台资源完全可以“拿来就用”。
  第三,政党外交工作的方式方法本身具有传播属性。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政党外交形成了“做人的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不拘程式,易于深入交换意见,富于柔性色彩,善于做长线劝服工作,这些与信息传播中的策略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很多工作本身就具有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的属性。
  从对政党外交目标、渠道和方式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对外传播,党的对外信息传播所依托的政党外交工作最大的战略优势,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就是其“高端性”和“精准性”,而党的对外信息传播要想把这一“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传播力,就必须因地制宜地自觉运用“二级传播”等传播学理论,科学地开展信息传播活动。
  “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发现选举中选民的态度并不直接受到大众媒体的左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那些接触媒体多、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的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在传播理论界,这些有影响的人被称为“意见领袖”,而这种由“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意见领袖”、“群众”等要件构成的传播过程,就是“二级传播”。
  将此理论运用于党的对外信息传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意见:对于国外政要、学者、知名人士等天然的“意见领袖”,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面对面的高端精准人际传播为主,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劝服功能,第一时间“影响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于国外一般公众,则一方面要发挥大众媒体传播新闻事件的广泛性和迅速性,另一方面要利用政要、学者和知名人士等“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功能,多管齐下,“打组合拳”,精准影响一般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判断与反应。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近些年的外交和外宣实践中,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政党外交活动的设计中融入对外信息传播元素。无论是安排党的高级领导人在出访过程中针对往访国政党政要、传媒大亨、知名学者和高校学生等高端受众(即“意见领袖”)发表演讲,还是通过政党渠道主动邀请全球性或区域性主流电视媒体来华拍摄涉党题材的电视节目,或是组织以外国驻华使节、驻京记者参观党中央机关和基层组织为主要形式的“体验式传播”,以及通过主办区域性政党多边论坛打造“媒介事件”,吸引目标受众眼球……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丰富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实践,把握党的对外信息传播规律都大有裨益。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