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滴水成冰,四月飞雪飘飘,五月春意迟来。虽然立夏已过了10多天,但北疆的冰雪刚刚消融,北疆的春天才迈着羞答答的步子姗姗而来。 位于我国最北部的黑河某边防巡逻艇大队官兵即将出航,奔赴三千里界江巡逻执勤。笔者有幸第一次随船队开赴龙江源。
出征
5月16日凌晨4时,天已放亮,水兵们开始了出航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检查装备、清点装具、擦拭甲板。6时许,一缕霞光把水面映得波光粼粼,清脆的汽笛声唤醒了宁静的码头。“出航喽……”官兵们兴奋地钻出船舱,预热、试船,一切准备就绪。
军港内,近百面红旗被江风吹得扑扑直响,数十艘巡逻艇整齐地停靠在港内,从艇长到士兵,着桔红色的救生衣,列队甲板,所有船艇都挂“满旗”(悬挂所有的通信标志旗)。这是水兵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一年一度的船艇出航仪式,官兵打出的“爱党卫国矢志戍边”、“尚武精兵建功北疆”巨幅标语格外醒目,表达了官兵的心声。
随着大队长于海涛下达“开进”的命令,霎时间,响起了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所有船艇笛声齐鸣,港口顿时沸腾了,着实振奋人心。但随着隆隆的发动机轰鸣,浓浓的柴油气体裹挟着船尾喷出的水雾扑面而来,让人透不过气,伴着阵阵咳嗽,眼泪也流了出来。再看一个个船员们,听到“嘟、嘟”的短笛信号,熟练地解右缆、解左缆,开机舱、进战位,一个个有条不紊,镇定自若。
我们跟随的是上航编队的领航船艇,这个编队近30艘船艇,最远的一直开赴到黑龙江源头洛古河,全长近1000公里。负责驾驶的老兵叫安凤彪,有着7年出航经验,当过三任艇长,是公认的“活江图”。当我们称赞他时,他摆摆手,笑笑说:“我可算不上驾驶最好的,领导让我领航,是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可一说起江里的情况,安老兵就滔滔不绝,什么哪里水深流急,哪里滩浅岛多,他如数家珍;什么岸标、浮标、首尾标啦,什么领航偏1米,跟航可能偏10米啦,说得头头是道。他站在驾驶台前,按出了一长三短的离岸信号,把主机油门推到最大,左打舵轮,巡逻艇喷着气浪,驶了出去,宽阔的界江上,划出一对美丽弧线,后面的船艇依次跟进,场面十分壮观。
冷热两重天
当新奇和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耳边就只剩下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了。这种轻型巡逻艇,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的,主要用途是短距离机动、巡逻,性能不错,但长途航行舒适度较差。它全长仅11米,宽3米多,从前向后依次是住舱、驾驶舱、机舱、泵舱。
从战士口中得知,由于玻璃钢船体吸、散热快,舱内温度变化明显,日照充足时,舱内必须通风纳凉,而晚上睡在舱里,江水多凉,舱内多冷,还特别潮湿,有种浸入骨髓的感觉,早春和晚秋时节,早晨甲板上都结着冰碴。所以,当过几年水兵,多半会落下老寒腿的病根。
而我们看到反差最大的是机舱和泵舱的温度。机舱是巡逻艇的“心脏”,负责机舱的是机电兵牟野,虽然只穿了衬衣,还是汗流浃背,再看温度计,已经是38摄氏度高温了。问他热不热,他探出头来,指指舷窗说:“如果关上,很快就升到40多度!”而只有一层甲板之隔的泵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位于船体尾部的泵舱在甲板下仅有1米左右深,除了安放喷水推进器,只有能容一个人半蹲的活动空间,负责泵舱的是蒙古族新兵叫海泉。由于气温低、江风大,艇长拿出自己的棉大衣给他穿上。
当编队经过近9个多小时的航行,快要到达第一个停泊点呼玛小城的时候,感觉船艇明显加速,从轰鸣的马达声中也似乎听出了欢快,就在此时,我们所在的艇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牟野在用尺子测量两侧油箱油量时,由于船体晃动,碰到了倒车装置,倒车斗轰然落下,好比疾驶的车辆来了个急刹车,船在巨浪中上下一颠,让人心里一颤。最惨的要数海泉,船尾溅起三、四米高的浪包抄着砸来,他顿时成了“落汤鸡”。可他抹了一下脸上水,冲着大家憨憨一笑,连说“没事”。
急流险滩从容过
第二天,天气依然晴好,这对出航的水兵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不到7点,我们跟随兴安艇组又出发了。艇长陈建彬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急流险滩都在第二天以后,单从那些恐怖的名字中就可见一斑,什么“迎门砬子冒烟山,尹家大炕八十里湾”,个个都是险关。说话间,陈艇长一把左舵,向后转去,由一个江心岛的内侧向外侧驶去,他说:“这里叫高家岛,也叫王八大岔。江岔子特别多,刚才岛的两侧都可以通行,但内侧有滩,编队走外侧更安全。”
再往前行驶约两个小时,岸的两侧都是兀突而起的崖壁,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如刀削斧劈一般,令人称奇的是石块全部呈白色。在两侧山崖的夹击下,水流突然变急,一个个回流产生的旋涡与船艇撞击,使船上下颠簸起来。过了一会,正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座百米高的山峰,似乎挡住了去路,可船并不减速,在距山体还有二、三十米处,突然向右打舵,峰回路转,前面又是开阔的江面了。这段航道就是黑龙江上著名的“迎门砬子冒烟山”了。
天色将晚,我们停靠的地方叫依西肯,鄂伦春语的名字,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一个仅有1300多人的乡村。
雨中行
第三天,已有60%的艇组依次就位,我们随剩下的编队进入我国最北的漠河县辖区。
连续两天的晴朗天气没能继续,天上乌云密布,不一会还下起了阵雨。由于河水上涨,江水显得更加乌黑和浑浊,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枯枝败叶。由于这一天要前进310多公里,比前面每天的路程都要多几十公里,所以清晨不到6点,编队就出发了。
由于能见度比较低,在编队第一艘艇上的中队长李红卫不免显得紧张起来,果然不出所料,那些漂浮物给编队造成了一些麻烦。就在第一艘艇上,航行不到60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三次,起因都是那些树枝被螺旋桨强大的吸力吸进泵里,不得不停下来清理泵舱。而且,另有三艘艇因为处理故障没能跟上编队。于是,在通过一个叫“阎王殿”的水域前,李队长果断下达命令:所有船艇全部靠岸,重新编队。
“转速1350,缩小船距,匀速跟进!” 经过简短的调整,又出发了。当所有船队通过这一段时,李队长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时,机舱的战士钻出来,手里捧着几根热乎乎的火腿肠递到我们手上,兴冲冲地说:“热的,吃吧”。这是几天来在航行途中第一次吃到热食。原来,他看到机舱的温度比较高,突发奇想,把火腿肠放在机器上加热。长途航行时无法换班,他们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解决吃饭问题,通常是一袋面包、一份榨菜、一瓶纯净水过一天,头天晚上如果是在县城或是乡镇停靠,还能买到些熟食,打打牙祭。
巧遇“冰排阵”
中午时分,编队来到兴安乡,江的对面是俄罗斯一个叫阿尔巴金纳的小村庄,当地人称为“古城岛”,看似平平常常,却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的古战场。
编队需要靠岸补油,可江畔堆满了因“倒开江”冲积上来巨大的冰排,船艇无法触岸。当船艇费尽周折停稳后,人却难以上岸。因为岸边巨大的冰块兀突嶙峋,犬牙交错,绵延10余公里。大家手拉着手,谨慎前行。在跟进时,一位战友一脚踩到即将开化的立碴冰上,“轰”地落下去1米多深,大半个身子陷进碎冰里,幸亏旁边两人前后相携,才无大碍。
过去,听大队的官兵讲,“顶着冰排出航,迎着雪花归来”。十月降雪不足为奇,但对“顶着冰排”始终心存疑问,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再往上走,两侧岸边几乎全是未融化的冰块,听战士们讲,要六月初才会化尽。
经过13个小时的航行,仅剩下四条船艇的编队来到我国纬度最高的北极村进行修整。
向源头进发
第四天清晨,只剩下最后的两艘艇在雨中向源头洛古河开进。艇长焦海涛去年也是这个点上的艇长,熟悉航道,也熟悉驻地的情况。他的嘴巴就几乎没有合拢过,高兴得像久别的孩子回家一样,我们都被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了。他一边开船一边向我们介绍沿途的地标,一会指着远处雾气袅袅的群山,一会指着近处群起群落的江鸥,还不时告诉我们剩下的公里数,搞的像“倒计时”似的。他告诉我们,这里民风淳朴,军民关系特别好。以前,艇组一到,就要去看望老八路刘学德老人一家,官兵23年如一日,为他老两口劈柴打水洗衣服。老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生日是哪一天,每年“八一”,艇组都给老人过生日。去年老人病重去世时,是喊着艇组战士的名字走的。这样的事,每个艇组都有很多很多。
不到两个小时,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远远望去,只见岸边插满了红旗,边防连队的官兵和老百姓冒着淅沥沥的细雨伫立江边,欢迎远航到来的艇组战士。船一靠岸,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经久不息。
自此,水兵们就要在执勤点上建设自己的“临时家园”,驰骋在祖国的千里界江,担负起巡逻执勤、会谈会晤、抢险救灾、水上运输保障等任务。待到飘雪的冬季来临,他们再驾艇返航,像候鸟一样回到大本营。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品味艰苦与寂寞,体验严寒与酷暑,奉献青春和热血,书写辉煌与忠诚。走近水兵,才真正了解了水兵的喜怒哀乐,才真正读懂了水兵的可爱之处。
敬礼,青春的水兵!
(作者为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军分区新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