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闻报道的度是一大技巧]把握新闻报道的度

  在新闻采访中,把握报道的度是一大技巧,也是舆论引导、吸引人“眼球”的艺术。大到重要事件的采写,小至一篇简讯的构思与写作,都有一个时机、火候、分寸、角度、力度、口径的问题。
  把握好时间度。报道时机的把握是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表现。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发生后,是抢是压,是第一时间播发还是等等再发,甚至不发,既是报道技巧,又是宣传策略,这里的价值判断标准,关键是从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
  新闻要抢是不争的问题,也是检验记者新闻敏感的一把尺子,只要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泄露国家机密,就应当快采、快写、快编、快发,先声夺人,争取报道的主动权。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诸如地震、火灾、重大伤亡事故等,及时作了报道,起到了消除疑虑、端正视听、稳定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也提高了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声望。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报道即是生动的例证。再如关注民生的报道,一些媒体在第一时间将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决策、措施公之于众,既鼓舞了民心,又拉近了党和群众、政府和民众的联系。
  把握好冷热度。新闻媒体要敢于触及和反映热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但是,对热点问题的报道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一些事件发生了,有的应当升温,有的应当降温,有的应当保持恒温,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宣传策略,不顾社会影响,任意推波助澜,只能是火上浇油,促成矛盾的激化,破坏社会稳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如2008年11月3日重庆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一时间,报纸、广播、电视、各类网络媒体密集发布这一消息。一些网络媒体不仅大量报道这一事件,还开设与网民互动栏目,从出租车方、监管部门等多个角度作报道。虽然报道形式灵活,但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积极。此后,海南三亚、甘肃永登等地相继出现出租车罢运事件。这种大密集的报道并没有在化解矛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把握好疏密度。近几年来常常出现“刮风”现象。一些新闻媒体常常配合某一中心工作,大造声势,或者抓住一个典型,铺天盖地搞轰炸式宣传。当然,有时候在一个时期内相对集中做一些有深度、力度、规模、声势的报道,是完全必要的。比如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各省市、自治区媒体结合本地实际,刊登了一系列报道,并做到了疏密有度,让广大民众充分了解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重大成果,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可谓林林总总,这种密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最近几年,全球灾难频传,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过曾引起广泛讨论,但在心理卫生层面,媒体的潜在杀伤力却往往被忽视。比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后几天,CNN已停播灾难画面了,可是台湾各家电视台还在重复播放客机撞大楼的画面。一位老太太目睹电视里不断回放的飞机撞大楼的画面,感觉心跳加速,喘不过气来,一连几天,她都精神恍惚。经医生诊断,她得了“急性压力症”。这就是过度报道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把握好浓淡度。在新闻报道中,还要注意“浓妆淡抹总相宜”。有的该强化处理,有的该淡化处理;有的该浓墨重彩,有的该轻描淡写。这样浓淡相宜,轻重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008年全球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对钢铁、外贸、纺织等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提振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一些媒体开辟了“坚定信心稳定发展”、“信心2009”“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等专栏,及时解开了民众对金融风暴的恐惧,获得了战胜经济危机的信心和力量。各地还刊登、播出了知名企业战胜困难的典型例子,使很多企业效仿,摆脱了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新闻资讯
  
  ★ 由呼和浩特日报社主办的《晚周刊》面市
  5月20日,由呼和浩特日报社主办的呼和浩特晚报周末特刊《晚周刊》正式首发。
  据了解,《晚周刊》是《呼和浩特晚报》打造“主流、真知、公信力”媒体形象的有力延伸,也是呼和浩特地区唯一一份全力打造深度新闻、反映潮流动向、引领时尚生活的新潮、新锐新闻周刊。《晚周刊》8开36版全彩印刷,每周四上市,市内各大报刊零售网点均有销售,以都市25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中高端读者为受众,全力打造“深度、品位、休闲、信息”要素,经营一份极具可读性、提供海量休闲信息的杂志化新闻周刊。(据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