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均势的生成既源于人性本恶,各国有意而为之,也离不开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的制约,各国不得已而为之。其次,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亦并非是消极的被制衡对象,主要成员国可发挥均衡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均势可维护小国的独立与安全。第三,冷战后均势与霸权更加紧密结合,不再截然对立,霸权国运用“霸权均势”。以均势手段来为霸权目的服务。
关键词:均势 生成机理 功能效用 霸权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1)03-0042-49
詹姆斯?多尔蒂认为,“国际政治理论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就是均势理论”,“均衡概念是许多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国际社会现实的理论家也自然地把平衡作为核心概念,解释民族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并认为民族国家几乎都被其本性的规律所驱使,于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权力平衡来谋求它们的安全”。肯尼斯?华尔兹更是对均势理论推崇备至,认为“如果说有什么关于国际政治的独特的政治理论,那非均势理论莫属”。因此,认识和理解均势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均势论不但经历了从经验到思想再到完善成为理论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休谟、卢梭等都是均势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坐标;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理论中,新颖独特未必是优点,年代久远未必是缺点。如果一种政治理论闻所未闻(如果确有如此之理论的话),那么人们就易于得出对其正确性持怀疑而非认同的推断。反之,如果事实上一种政治理论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已经建立起来――如权力均衡理论一人们却并不能得出它所必然陈腐过时的判断”。本文的主要任务在于探讨与分析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
一、均势的生成:源于人性还是源于结构?
均势(balance of power)一词,含义众多,众说纷纭,迄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实际上,均势作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概念,主要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均势是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的一种实际状态(situation);其次,均势是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所采取的具体政策(policy);第三,均势是一种按均衡原则组织起来的体系(system)。通过集体多边外交,形成相互制衡,实现制止一国谋取世界霸权的目标。
那么,均势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人为的还是自发的呢?其生成机理是什么呢?对此,学者们分成了两大阵营。休谟、丘吉尔、摩根索、哈斯、基辛格等人主张,均势政策是睿智和审慎的政治领袖所自愿追随的东西。而对于华尔兹来说,无论部分或所有国家是希望建立和维护平衡,还是希望称霸全球,均势的倾向都将自动产生。华尔兹想要创建一种适应于不考虑特定国家行为的国家关系理论。
在摩根索、基辛格等人看来,均势之所以会形成,应该从国家层面而非体系层面去寻求原因。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在这方面的论述最为权威和全面,在此主要讨论他的观点。谈到国家间政治时,摩根索在其著名的“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中首先就提到,“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可以看出,摩根索实际上深受西方政治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政治哲学一般都以判断人性的善恶为出发点,认为研究任何政治问题,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家间的,都必须回归到人性这个起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充满了权力的欲望,渴望对权力的支配。“他一直坚信人的本性是恶的观点。他认为人天生是自私自利的,而且人的这种利己的本性不能通过教育或人为的机制得到消除。”那么摩根索是如何从人性本恶的人的政治哲学逐步深化到对均势的认识的呢?这就要涉及到他的国家行为哲学。“摩根索认为,个人权力意志的放大就是国家的权力。当个人组成一个集团或一个国家的时候,个人原来的本性仍然保留着。个人追求权力的本性扩大至国家的时候,其权力的倾向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其追求权力的力量也就会变得更大。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力的追求驱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政治的动因就是对权力的追求。”
在无政府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为了追求生存和安全,总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和增强自身实力,追求权力成为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而一国权力或力量的增强就必然表现为有意图地对外扩张,于是这种对力量的无限追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国利益间的冲突。而“若干国家追逐权力,各自试图维护现状或推翻现状,势必导致所谓权力均衡的态势和旨在维护这种态势的政策。……权力均衡和旨在维护权力均衡的政策,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主权国家的社会得以稳定的基本因素。”由此观之,均势实际上反映出了西方国家政体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制衡”思想,是“权力制衡”思想在国家间政治中的运用与体现。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指出,“人类罪恶的品性,决定了以权力来制约权力的战略的必要性”;埃尔?克罗则进一步强调:“对政治主导力量的唯一制约方法,便是寻求对抗性的、力量相等的强有力的联盟,或者借助由一些国家组建的防卫性联盟。”摩根索更明确地类比美国宪法的制衡体系,认为美国宪法的制衡体系与国际权力均衡体系具有共通之处,都是同一种动力驱动着美国的制衡体系和国际权力均衡体系。两个体系都寻求为它们各组成要素自身的稳定和独立履行同一种功能。总而言之,摩根索对于均势生成的分析遵循如下逻辑:人性恶,追逐权力一国家哲学等同于人的哲学,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目标同样是追求权力一权力若要得到有效管理,理性的国家就必然采取均衡的策略一均势得以形成。
而在肯尼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对均势根源的探求超越了国家层面,从国际体系中探求原因。他认为,均势无可避免地要扎根于由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中,无论部分或所有国家是希望还是不希望建立和维护平衡,均势的倾向都将自动产生。华尔兹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便会形成。”具体而言,均势的生成首先基于两个假设,一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是一个自助系统。“自助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在其中,那些不实行自助或是自助效率较低的行为体将无法实现繁荣,并将面临危险和困难。对这一后果的恐惧,促使国家以导致均势的方式行事。”二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国家的最高目标。而在摩根索看来,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华尔兹认为,正是这种对于安全的渴求,才使得系统对单元的行为产生了约束的作用,各行为体的行为趋向一致。“在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国家最高目标。……权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而国家倾向于加入两个联盟中较弱的一方。……如果国家追求的是权力最大化,就会加盟较强的一方,那么均势就不会形成,而只会出现世界霸权。后者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均势,而非追随强者,才是系统引发的行为。”换言之,国家采取均势政策与行为,是因为系统的制约,系统能够塑造单元行为体的行为。如果一国不追随系统中的其他行为者的行为,它将会在系统中遭受冷落,最终丧失巨大的机会成本。基于此,华尔兹对 于均势生成机理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一国家的目标是追求安全一无论国家是否自愿采取均势政策,单元被逐渐系统社会化,效仿均势一均势自动生成。
笔者以为,不管是为了追求权力,或为了追求安全,主权国家最终采取均势策略的过程和模式经常会表现出类似博弈的特征。国际关系可以被抽象地看作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的混合。从理论假设上看,博弈论和现实主义理论有一点非常相似,即认为行为体都是在理性地追求着以利益为基础的既定目标。每个行为体都有自己的策略、目标和偏好,他们要做的是判断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对自己最有利。不管是主动或是被动,最终采取均势政策进而形成均势状态都是由国家这一主要行为体在成本一收益分析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这一理性选择的出现,除了个体(主要是国家领导人和决策层)睿智的原因外,也包括环境(即系统)的影响。因为一项成功的博弈需要参与者对总体环境有充分的认知和准确的判断。总而言之,正是在国家理性判断认知的基础上,加上国际社会系统大背景的影响,各国采取均势政策,最终形成均势才成为必然;换言之,均势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结果,它既来源于人性本恶,各国为追求权力有意为之,也源于国际系统对各国的制约,为了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二、均势的功能:有效抑或无效?
对均势的功能效用,学术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博林布罗克(Bolingbroke)、根茨、梅特涅(Mettemich)和卡斯尔雷(castlereagh)认为均势有各种功能。它应该能够:(1)防止建立世界性霸权;(2)维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及体系本身;(3)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4)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也就是说,通过对抗使侵略者认识到,其扩张政策可能导致敌对联盟的形成。赫德利?布尔认为均势有三个重要效应。首先,均势维护了国家体系,防止它演变为一个帝国。其次,它保护了各国的独立,防止它们被邻近大国所吸收或支配。第三,均势维护了确保国际秩序的其他制度,如外交、有限战争、国际法,以及超级大国间的谈判赖以生存的条件。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有两大功能:第一,维持现有的国际体系,保证体系内部的安全与稳定;第二,防止建立世界霸权,维护国家的独立。而其他学者则对均势的功能提出质疑。尼古拉斯?斯拜克曼认为,均势理论不能充分地解释实践,“实际情况是,各国只希望看到对它们有利的平衡(或不平衡)。它们的目标不是均衡,而是自己远胜别国。如果一个国家同潜在的敌人同样强大,就没有真正的安全。只有比对方略强,才有安全,如果一国的力量完全被制约住,那它就无法采取行动。只有当一国拥有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多余力量时,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厄恩斯特?哈斯则更多地质疑政策制定者,特别是民主国家的决策者,质疑是否拥有均势理论所要求的那种高度灵活性。“假使均势能像所有政治家所期望的那样完全奏效,假使现存的权力分配不威胁他们的国家安全,那么均势作为一种局面、规则、政策和体系几乎肯定已促成了持久和平。然而,国际政治体系的动力既没有带来永久的安宁和稳定,也没有使人们总能做出谨慎理智的决定。”总之,一方对于均势寄予厚望,认为其是处理无政府状态下国与国关系的关键,不但能保证体系的稳定,还能保护小国的生存;另一方则对均势以猛烈的攻击,认为其只不过是强权政治下的幌子,是各国权力欲望的掩饰物,既无法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也不能最终确保小国摆脱被大国攻打、肢解、灭亡的命运。
实际上,在基于客观的实力对比均势下,辅之以毫无私欲(这里指的是国家至上)的均势政策的应用,也很难保证国际社会一定会形成一个均势体系,并且在此体系下各国相安无事,大国相互制衡,小国得以生存。因为如果说单一自变量能推出一个因变量的话,这也是在绝对的环境控制下,在实验室里才有可能发生(即便如此,这种可能性也是少之又少)的。那么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很可能是多个自变量导致一个因变量的出现,同时,还应考虑干预变量对结果形成的或促进或延缓的影响。以欧洲古典均势为例,金重远就认为,欧洲均势的维持取决于三个结构性因素:欧洲大陆之间的均势、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均势、欧洲与其边缘地区之间的均势,这三个因素均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虽然这种均势的结构十分复杂,也极其微妙,有时甚至显得十分脆弱,但却长期存在于欧洲。如此一来,又怎能期望均势策略的实施、均势状态的存在就必定会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呢?与其牵强地追逐绝对的事物,不如去发掘均势的合理内涵,对其功能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首先,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17世纪欧洲古典均势的形成就足以证明上述观点。直至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还颇具掌控欧洲的实力,但教皇权威因宗教改革影响而减弱,建立欧洲统一帝国的希望就此破灭。“若神圣罗马帝国对理论上归其治理的领土确能实行中央控制,则西欧各国与它的关系或许将类似中国与其藩属,法国就相当于越南或韩国,英格兰相当于日本。”此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欧洲一些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过程的主要政治特点是诸如英国、法国、荷兰等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主要政治标志是强调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取代了中世纪的道德论,均势也找到了理论依据,制衡取代了对大一统的向往。法国首相黎塞留主教可以说是成功运用均势策略的典范。正是其纵横捭阖的智谋手段,加之对均势的成功运用,才阻止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复兴,维护了国家独立和完整。可以说,均势思想正是源于主权国家对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的维护而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并非所有实施国都能实现此目标。
其次,其他国家也并非消极的被制衡对象,均势体系内主要成员国可以发挥均衡作用。爱德华?古利克就认为,“所有大国都是跷跷板的平衡者”。对于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小国而言,其外交智慧往往能让其在体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权力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维护小国独立和安全的作用。正如摩根索所言:“小国的独立总是依靠权力均衡(如二战前的比利时和巴尔干国家),或者依靠某一保护国的优势(如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小国以及葡萄牙),或者由于对于帝国主义的贪欲缺乏吸引力(如瑞士和西班牙)。”朝鲜的命运演变也能例证上述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朝鲜时而成为地区均势体系中的主要大国,时而仅作为没有发言权的小国,但却在大部分时期内作为自治国家生存下来。其原因除了自身政权中外交精英的智慧外,还与当时东北亚的局势有着密切关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原王朝、朝鲜以及第三国,构成了均势的竞争模式。摩根索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均势除了在双方间形成一种不可靠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外,还可能附带地履行另一种功能,即维护他国的独立。结合摩根索的均势模式思想,笔者就不同时代的东北亚地区局势和朝鲜的命运演变作成如下图表:
在上述6个不同时期,朝鲜在东北亚的地位不断发生着变化,独立性也曾受到威胁:唐朝时期,高句丽、百济为一方,唐朝为一方形成对立,作为第三方的新罗则引唐兵入朝,不 但保证了自身的独立,而且先后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半岛。宋辽初期,辽势力膨胀,宋欲借助高丽的力量遏制其发展。宋金时期,与此类似。此时,高丽作为辽宋、辽金均势体系中的主要成员国,其在利益得失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最后选择了向强者纳贡称臣,保证了国家的独立。蒙元时期,元朝一家独大,这对高句丽政权而言反而不利,结果不仅是纳贡称臣,其内政也被元牢牢控制。明中后期,日本企图统治朝鲜,打破与明的不平衡均势,但与明实力差距较大,朝鲜独立得以维持。甲午战争后,日本已完全具备统治朝鲜的实力,开始挑战旧有的均势格局,朝鲜独立也因而受到威胁,最终被日本合并。由此可知,朝鲜独立政权的存在皆是在两方均势的体系下形成的。而当出现一国独霸的局面时,朝鲜将面临着内政被干涉,或无力维护国家政权的危险。由此推之,均势体系能保证非均衡方的国家安全,尽管并非都能如愿。
三、均势与霸权:对立还是统一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均势与霸权是两个极为重要而被频繁使用的概念。它们都可以指涉与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或是对状态的描述,或是工具性手段,亦或是体系结果。均势通常被认为是对霸权的否定,反之亦然。因为这是在面对一国实力增长时,其他各国采取抗衡政策或追随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
均势政策认为,“既然目标是在稳定之外还有确保体系内所有因素的共存,平衡就必须防止任何一个因素取得足以压倒其他因素的主宰地位。用以维系平衡的方法是,允许诸要素保持彼此在一定程度内相反的趋向,使一种趋势不至于强大到压倒其他趋势,但必须足以防止别的趋势压倒自己”。与之相反,霸权则力图打破现存力量对比的均衡态势,进而取得权力支配的地位。“国家间体系中的霸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所谓‘大国’间持续不断的竞争是如此的不平衡,以致其中一个大国真正‘占据首位’;也就是说,一国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和愿望(至少是以有效否决权的方式)强加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甚至文化领域中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均势和霸权的关系就必然是截然对立的呢?当一国力量增长时,其他各国采取抗衡的政策,其目的真的是为了实现均势吗?反之,意欲实现霸权的国家,也必然不会采用均势的外交手段,只是一味地挑战他国吗?对历史上的均势体系加以重新回顾与反思,我们发现,两者关系并非简单如此。
以均势的主角和体系的结构为标准,均势体系可以划分为古典均势和现代均势。古典均势始于15世纪后半叶,直到1914年一战的爆发;而现代均势则从二战结束开始直至冷战的结束。在古典均势时期,均势与霸权之间的界限相对比较明显,均势目的也很明确,即以相互制衡来防止霸权出现。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就是在欧洲各国承认均势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的。二战结束后,现代均势形成,首次超出欧洲范围,在全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均势。与古典均势相比,现代均势更加稳定,一两个盟国改变同盟关系已不能推翻均势,呈现出从简单均势到复杂均势过渡的特点。冷战结束后,国际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从两极均势变为单级独霸。尽管有学者就“单极”提出质疑,但实际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强烈意愿(单独或联合)来有效制约美国的行为。无论承认与否,冷战后的世界就是一个单极世界,而且迄今为止未有明显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有单极的结构,就必然有独霸的秩序。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发现,霸权与均势紧密相联,不再分离,均势成了美国维持霸权的重要手段。学界普遍认为,后冷战时代美国推行的是“霸权均势”战略。“即在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战略和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略。这种均势战略主要是针对挑战国(‘极化世界’,重点是欧亚大陆)而采取的,并以结盟政策作为基础,体现了政治多极化对美国的挑战;而霸权战略则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霸权、金融霸权等,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把握。”简而言之,霸权国自身实力居于优势地位,在其他国家间推行均势战略。亚太地区是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将“霸权”与“均势”相结合运用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在该地区,美国一方面作为离岸推手,将日本、韩国等伙伴国家推上前台,以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为诱饵,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极力煽动亚太国家内部的矛盾(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借以形成亚太国家内部相互制衡的地区均势体系;另一方面则亲自出马构建由其主导的同盟体系,包括美日、美韩、美澳新、美菲、美泰同盟等,以此制衡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强国的崛起。
美国之所以在地区事务中运用均势,很重要的原因是核武器的出现。在古典均势中,大规模的暴力或战争手段就可以导致大国或联盟关系的分化或重组,均势因此被破坏,霸权得以建立。但核武器出现后,其巨大的毁灭性对大国军事政策形成了威慑与制约作用,原来通过战争手段打压次大国或地区强国的途径已变得不再可能。美国作为局部地区的域外离岸平衡手,运用均势政策,通过利用和制造域内国家间的矛盾,从中施展结盟、干涉,甚至威胁等手段,维持它们之间一种脆弱的平衡,反而更容易提升和巩固自己的优势,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均势一霸权”即运用均势手段谋求霸权目的的策略的主要特点是,实施国通常是一个地区外的大国,其实施霸权的场所通常在一个地区内,通过其“域外”优势,既可以介入权力斗争的中心又能游离其外,始终处于一种超然地位。相对应的,地区内国家则被局限在该地区的相互制衡系统中,彼此警惕、相互竞争与持续内耗,权力便无法得到超越。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均势的生成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它既源于人性本恶,各国有意而为之,也离不开国际自助系统对国家行为的制约,各国不得已而为之,并最终造就了均势。其次,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亦并非消极的被制衡的对象,主要成员国是可以发挥均衡作用的;在特定情况下,均势可维护小国的独立与安全,尽管并非都能如愿。第三,冷战后均势与霸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再是截然对立。大国运用“霸权均势”,以均势手段来谋求稳固霸权的目的,通过积极参与地区政治,维持地区体系内的均衡态势,从而为其背后的霸权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