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时间观念_中国人与德国人之观念差异

  一提起德国人,更多的印象会是严谨、呆板、教条、墨守成规的固定评判词语,但是,德国人在一板一眼的背后却有着热情甚至是疯狂的一面,而且各个地域的德国人也有较大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差别。
  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叫刘扬的中国人,在参加第14届北京图书国际博览会时,德方展出的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就是她的作品。这些图片鲜明地反映了中德文化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我们在跟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矛盾。我把它们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通过这些图片我们也可以相互理解彼此在言行方面的表现差异。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图片以后是否会有相当不同的感慨。至少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感觉用形象的方式把一些生活中“不说憋屈”而“说了矫情”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和中国文化弘扬不仅仅为己,也要为他人的道德思想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德国人显得更自我和独立。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懂得为别人着想,而是在首先确保自己一切没问题的时候再去帮助别人和关心别人。所以,你绝对不会看到一个手上拎着大包小包坐在公交车上的年轻人起身给老人让座的情景发生。尊老爱幼这一套,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至少是极难遇见的。比如,我在乘坐轻轨车时,曾起身让座给一位上车的老人,他友善地表示感谢,却非常认真地说:“谢谢,不用了,我没问题。”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是觉得我们应该尊敬长辈,而这里更多是提倡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还没断奶的小孩或是年迈的长者。这些老人会有一种不服老的精神,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了。所以,我们的好心让座也许在他们看来却是一种羞辱。再比如,我跟我的德国朋友交流孝顺一事。我告诉他,中国是文明古国,讲究礼仪道德,而且百善孝为先,甚至还举出乌鸦反哺的例子来解释我们的观点。而这对他们来说是相当不好理解的事情。首先,在德语里就没有“孝顺”这个词,而且,这位德国朋友对我说的“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且付出许多,把我们养大,当他们老了,我们应该照顾他们”予以了反驳。他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父母决定生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权利说‘不’呢? 我们没有!他们生我们是他们愿意的,而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所以,照顾他们,也应该是发自我们的内心觉得我们愿意去照顾他们,而不能是一种强迫性质。”听了他的话,虽然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更无法接受这混乱的逻辑,但我顿时觉得语塞。因为我的确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说辞来回复他的观点。所以,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很可能就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还有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由于在国内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有时候下意识里就会去揣摩对方的真实含义是不是嘴里说的意思,又或者是在不赞成对方观点的时候,会犹豫再三是否要说、说了是否会伤害别人或者有损对方的面子等等。而德国人却是坦率地直来直去。还是用我一位德国朋友的话来说:“我也许不会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你,但是我绝对不会讲跟我脑子里意思相反的话。” 我好奇地问:“难道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女生不会耍脾气说反话让男孩子来哄么?”这位德国朋友很直率地回答道:“即使是说反话开玩笑,我也会表现得非常容易看穿这是玩笑,以此来避免误会,但是我不得不说,我很少这样。”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德国这个国家开始为垃圾分类的。纸张、塑料、生活垃圾、玻璃、废旧干电池等都分得很细。比如可乐瓶子,在超市的塑料压缩机里,回收以后可以获得0.25欧元,也就是人民币2.5元。这是个不错的鼓励措施。每周一的清晨,垃圾回收站的人员会开着车到各自分管的区域进行垃圾回收。而每家每户也都在此时,会自觉地把所有的生活垃圾放在门外。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员有权检查这些住户进行的垃圾分类做得是否合格。比如:生活垃圾里是否有可以回收的纸盒、塑料等制品,或者纸类回收品中是否掺杂了生活垃圾等等。如果垃圾分类不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准进行,那就意味着这个住户的垃圾分类不合格。遇此情况,首先,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员会予以警告,如若再这样,他们有权拒绝将垃圾带走并且勒令住户自己把垃圾整理好再来回收。说到这些,不得不提一下日本。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据说,日本人把垃圾分为12个类别,并像德国人一样按照垃圾类别进行处理,我觉得中国真的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下。现在,中国大街上的垃圾桶就写了可回收、不可回收,这实在不够细致。且不说德国人的缜密思维和日本人如何,仅就环境观念和垃圾处理方式,确实值得国人学习。如果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