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批评美国的双语报道 [浅析党报国庆报道的特色]

  【摘要】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岁华诞,国庆报道也成为各媒体的“重头戏”。现代社会媒体竞争激烈,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党报在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同时,也创意连连。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两家全国性党报为例,分析了党报国庆报道的特色。
  【关键词】党报 国庆报道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60岁华诞。为此全国各地媒体各显其能,抢分“国庆报道”这块蛋糕。对于党报而言,其在国庆报道中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报纸的特色。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作为党报,两者在国庆报道中充分展示了“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党报新闻传统。基于党报包容的广泛性和维护大局的政治意识,两份报纸都采用了一种宏大的叙述策略,均以一种全局的眼光来看待新闻事件,注重描述宏观政策面上的事实,强调整体意义的优先性,侧重于报道具有大局意义的社会事件。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例,分析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党报在国庆报道中的报道特色。
  
  一、篇幅逐渐增大,多方位报道
  
  早在09年8月底,《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就开始为国庆报道预热。《人民日报》在要闻版、理论版出现一些与国庆有关的报道,比如6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等等,但篇幅都不大。9月起篇幅逐渐增大,比如《人民日报》9月1日要闻版关于60周年的民族团结的报道,理论版更是整版刊登了中国史学会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文。同时,还开辟了一些专栏,如“人民英模”――介绍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贡献的革命先烈;“我和我的祖国”――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述与祖国共成长的经历;并选刊了一些外国友人的作品,分享外国人的中国记忆。《光明日报》同样有“人民英模”版块,采用新华社的通稿介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革命先烈;还开辟了一些其他专栏,比如“新中国档案”等,介绍国内一些行业自建国之初以来的发展,如8月28日《光明日报》第2版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讲述我国汽车产业的起步、发展历程。
  到9月中旬,有关各地国庆活动的报道增多,各个版块的国庆报道比例均有上升。从9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头版开始有评论员的评论文章,第1期是《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同时开辟出“国庆特刊”,每天4个版,以红色为基调,显示国庆的喜庆。“国庆特刊”第1版右上角有固定的“60年前的今天”栏目,回顾60年前的大事记;每期一个“中国形象”的关键词,如第1期的“自信”,第2期的“发展”等;其它3个版块的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的信息及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两份报纸的亮点均在于细节,突破了党报往常严肃的写作风格,尝试着用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生动有趣,比较吸引读者。各方人士的参与,一方面使内容丰富,可以多角度地报道国庆;另一方面增加了报纸与读者间的互动。而其他版块,如要闻、经济、文化评论等,则一如既往地保持党报语言的严肃庄重。
  
  二、图文并茂,感染力强
  
  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光明日报》,在国庆报道中都刊登了大量新闻图片。特别是10月1日当天的报道,版面基本上被大幅的彩色图片占据,视觉冲击力强,给人真实的现场感,再现了喜庆的场景。
  例如,《人民日报》在10月2日第16版上,集中展示了“十一”首都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场面。其中头版用的是新华社通稿,3幅照片,取景大气,气势磅礴。
  由于国庆报道的特殊性,两家报纸采用的照片很多大同小异。但《光明日报》的版面编排错落有致、图文并茂,增强了报纸的魅力。如《光明日报》10月1日的B1版,《辉煌祖国?知识界心中的60年》,5位知识分子的照片安排和文章排版相互照应,整个版面比较灵活,有朝气。
  
  三、热点解读,全民参与
  
  此次国庆报道,两家报纸都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的精神。《人民日报》10月2日的第5版,标题为《“这一刻,我们热血沸腾”――人民网网友畅谈国庆大典》的一组稿件,反映的是人民网网友的“意见”,如此突出处理,用意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的参与度,举国同庆。让网友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身边的细节,体味平常生活的每个点滴,颇具大报风范又不失细节之美。
  《光明日报》则从预热报道开始就注重读者的参与度,报道的来源除了新华社、本报记者以外,有选择地采用了一些读者的稿件,如9月17日的《博谈杂议》;而10月1日的《辉煌祖国?知识界心中的60年》的系列稿件也都是从各个行业人士的角度来写,极大地增加了报纸与受众的互动。
  
  四、特色报道,形式多样
  
  做好主旋律报道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规定动作。《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同时也创意连连,亮点不断。
  社论是《人民日报》的拳头产品,10月1日《人民日报》第4版左侧刊发的社论《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一如既往的显得大气磅礴,读来荡气回肠。本报评论员系列文章分别是《祖国,我为你骄傲》(10月4日)、《令人自豪的中国力量》(10月5日)、《信心如磐振神州》 (10月6日)、《“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10月7日)、《再创中国的新辉煌》(10月8日)。历史、现实和未来,昨天、今天和明天“一线牵”,尽管篇幅不长,均不足千字,但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催人奋进。
  除社论外,《人民日报》10月2日第6、7版也颇具亮点。两版被打通,通版上是一条颇具创新意味的稿件《我们走过天安门》。稿件行文结构是十分典型的纵式结构,按国庆庆典(10:00-12:30)发生、发展的顺序展开情节,以事件为线索,脉络清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并辅之以《盛典?十刻》,定格经典细节。
  《光明日报》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观察”,凭借着独到的创意和观察视角略胜一筹。如9月2日的作品―― 《开学新事》,以9月1日全国中小学学生开学作为切入点,引出央视的公益大片―― 《开学第一课》对新生进行爱国主题教育,进而讲述中小学将举办的迎接祖国60周年的各色活动。
  尽管《光明日报》在报道的连续度和全面性上不及《人民日报》,可它融国庆的主题于民生和社会新闻中的报道手法是值得称道的,让人觉得有亲和力,细腻,贴近生活。如9月14日第7版的《张飙书法歌颂祖国》、9月17日第6版的《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献礼》等,都让人们感受到了欢乐的气氛,达到了调动人们欢庆国庆的热情的目的。
  在10月1日当天,《光明日报》推出20个整版,虽然数量不及《人民日报》,但立意新。其中12个版以《辉煌祖国?知识界心中的60年》为总题,分旗帜篇、道路篇、改革开放篇等12个系列,采访了60名知识界的代表人物,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以60个难忘的故事,构成宏大的叙事画卷。
  报纸的风格是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不断积聚、稳定下来的,它能够体现一个媒介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作为党报,其报道风格比较接近,从其国庆报道中,我们可以分析和鉴赏党报在主旋律报道上的特色。■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