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江苏电视台2002年元月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引发了一场近乎席卷全国的效仿热潮。民生新闻风生水起的过程,值得新闻人认真思量,以便能让其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承担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久双赢的大任。
【关键词】民生新闻 现状 生命力
以江苏电视台2002年元月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开播后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年以后,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不但在省级电视台得到了推广,市级的电视台对之也同样重视。差不多与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开播同时,合肥电视台的《直播合肥》也粉墨登场。随后,我省很多兄弟城市的民生新闻也随之遍地开花、风生水起。
虽然目前尚没有准确的数据来统计全省乃至全国到底有多少个类似的新闻栏目,但可以断定的是,民生新闻凭借其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已经成为了各地方台最为强势的新闻栏目之一。
一、定义及其盛行的原因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由于它贴近老百姓的指导方针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使老百姓在媒体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新闻的“三贴近”角度来说,民生新闻的确是其它新闻形式的表率。
现行的民生新闻基本上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
从2002年元旦至今,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蓬勃发展的态势让人们对它的优势和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断。撇开民生新闻制作手法的特点不论,从社会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探究出其得以普遍推广的几点缘由:
首先,民生新闻是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政治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民生新闻从与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宣传方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其优异的收视表现为民生新闻做了最好的注解。
其次,民生新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民生新闻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的角度来看,它的选题也包括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因此,从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功能方面来说,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民生新闻是地方媒体参与新闻竞争和新闻改革的必然趋势。新闻资源的日益垄断,使得接近性、地方化成为各省级台的优势,也成为探索新闻改革的方向。
二、存在的危机初探
虽然这几年民生新闻红透大江南北,但其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亟待我们重视和逐步解决,使其能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承担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久双赢的大任。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是体现在它的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然而,反观我们的民生新闻,“情怀”和“态度”是有了,但是方向往往却偏了。
这一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现行大量的民生报道中,主持人、记者经常会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点评,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屡屡脱口而出。似乎语言措辞不犀利,不能让百姓听得够劲,就不足以显示民生新闻的力量。显然这样的新闻虽然听着解气,却无形中背离了贴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观报道的原则。
第二点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民生新闻的视角虽然和政经以及社会新闻有所不同,但新闻的导向性是相同的。民生新闻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对普通阶层的关注与关怀,而不是对个别人的低级趣味的迎合。反观我们的很多节目,充斥着大量“刺激”的镜头和画面。车祸、婚外情、家庭暴力等题材占据了栏目的大半时段。在这些节目中,谩骂、斗殴、鲜血四溅的镜头被原汁原味地搬上了银屏,看了实在让人倒胃口。
第三点表现为自身职责定位的模糊不清。民生新闻虽然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然而有时却过犹不及,媒体往往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维权部门。老百姓一遇到麻烦就必然会想到媒体热线,甚至打官司之前都会想到找一个媒体造势。
一位新闻同行甚至说过这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好像不是在做新闻,像是在大包大揽,我们要做新闻报道,还要做社区工作,甚至有时还要做‘保姆’,现在出现寻人、寻物这样的帮忙都不算什么的,连婚介、团购、求职以及各种各样所谓的帮忙都做起来了。”
绕过操作层面上的不足我们发现,由于民生新闻的一哄而上,在新闻的选择上也出现了一些无序的状态。现行的状况是,各地各台都在做民生新闻,甚至同一个媒体的几个频道都在做同样的新闻。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新闻同质化日益明显。同样一个现场,往往会有数家媒体的记者扎堆介入采访。如果这时记者编辑把握有差异,还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解读,甚至完全相反的报道。这样一来,媒体公信力的塑造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这里还要提出的是,由于民生新闻的上马速度过快,也导致了我们的采编质量和队伍建设的相形见绌。这些年来,很多民生新闻的节目时间从原来的不到半小时提高到100多分钟。栏目时间的延伸客观上也对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但需要记者队伍在数量上壮大,同时也要求记者在新闻业务能力上不断跟进和提高。
然而现实却让我们很尴尬,各媒体做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刚出校门,新闻从业经历不长的年轻人,他们人生阅历、从业经验都存在着一些欠缺。此前,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贵州“中华女掌掴女记者”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采编队伍的整体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现状。
三、如何保持鲜活生命力
民生新闻的优势显而易见,民生新闻的潜在危机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那么如何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让民生新闻生命常青?笔者就此谈一点个人感受:
首先是要严把“导向”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虽然在形式上,民生新闻和其他新闻有所不同。但新闻的基本要义是不变的。民生新闻绝对不能游离于“导向性”这个主题。
其次是要注重新闻价值的大力提升。民生新闻虽然只是寻常巷陌的新闻,但同样有提升层次的必要,绝对不能把它做成“庸俗”的新闻。
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要注重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且有社会背景的事件,力争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旨在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给予指导,倡导一种和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而不是用一种猎奇的视角和眼光,专门捕捉荒诞怪异以及一些非主流的社会现象,以满足个别观众不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三是要注重民生新闻表达方式的改进。民生新闻的受众都是普通老百姓,严肃的新闻显然不适合这些观众的传统观赏习惯。如果栏目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可以从心理上拉近和受众的关系,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表达方式的改进还体现在主持人的即兴评论上。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即兴评论十分普遍,但部分主持人却给观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情怀是媒体的,视野是俯视的。”这样的新闻似乎又走到说教的老路上去了。
最后要落实到加强采编队伍的建设上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上民生新闻的种种不足都反映了采编制作水平上的缺陷。所以,要想让民生新闻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人力成本的增加投入尤为必要。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要注重队伍新闻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每个新闻单位要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新闻操作规范,从新闻价值观和新闻制作水平两方面来提高记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民生新闻栏目,要学会把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加以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只有立意高,报道才能出彩。民生新闻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以民为本,以生为纲,从最简单的百姓生活中找出反映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从而推动社
会的改良,构建和谐社会,真正把民生新闻做好、做精彩!
(作者单位:新华网安徽频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