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突发性

  【摘要】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的时间不可预知且破坏性大,对人民的伤害大,所以容易引起恐慌,因此,媒介在突发性事件中就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在灾难发生时,媒介如何引导舆论就成了关键。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 舆论 媒体 引导
  
  近年来各种频发的突发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的时间突然、涉及面广、破坏性强,如果处理不及时,这可能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不仅是政府管理直接面对的挑战,而且也对媒体提出了挑战。因为媒体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媒介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绩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因而,探讨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体作用作为已成为政府防范和化解危机,及时修正危机所带来的困境的重要课题。
  一、舆论的界定及特征
  舆论就是指社会公众针对共同关心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见和观点,具有倾向性、集合性、表层性等特点。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体的意见。个人的意见可以很强烈,但只有当其意见得到群体的认同时,才能被称为舆论。
  “自发形成的舆论往往在内容上具有无机性和非理性的特点,而在表达方式上又伴随着较强的情绪化倾向,形成一定的心理和物理效应,它包含着对正在出现的现象、事件、和问题的质朴的敏感,伴随着心理上兴奋――抑制的反应过程,因而会在社会中形成一股模糊且庞大的意识力量,但它也常常缺乏理性的必要约束和规范的有效调控,其发生作用的性质和方向有可能在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变化。”①由于舆论主要是基于公众情绪的反映,他们的诉求和愿望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而缺乏理性,所以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媒体不但要对社会中正面现象进行报道,而且还要对那些负面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和发展的现象及发生的灾难性事件予以正面引导。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政府部门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是否端正,就是是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问题。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配合接受记者的采访是各级组织向媒体和群众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种责任。
  二、媒体如何引导舆论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民众最关心的是什么,民众最大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哪些问题已经在全社会议论纷纷甚至已经出现失去理智的过激行为等必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重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我们想说的”就是“群众想听的”,媒体的引导就成为这个特殊时期舆论引导的关键,如此,才能把公众的意见、诉求、意愿这个“舆论场”和媒体的舆论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否则,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就越来越弱甚至丧失,社会动荡就难以避免。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舆论能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一个正面、积极、稳定、鼓劲的强大舆论场。那么,媒体在突发生事件中,应该如何引导舆论呢?
  1、事实引导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以消除自己对某些事物的不确定性,受众对身边及周围世界的了解更多来源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所以媒介能否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所发生的事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媒介要在第一时间配合政府,实事求是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事件,以免产生恐慌情绪和不良的社会反应。
  简单地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求是就是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这里的事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认识对象比较稳定,对所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准确的报道,不附加任何主观的成分,还原事实,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另一个方面,就是针对较为复杂的事实,认识对象较为复杂,媒介又该如何介入呢?笔者认为对这类重大事件除了准确反映它的本来面目外,还必须探寻该事物的内部规律及发展趋势,受众对这类事件的解读更多的来源于媒体的报道。媒体报道具体事件的真实,更要注重事实本质的真实,既要反映现象,也要抓住本质。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播报了地震的消息,随即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突发事件的直播。随后,几乎每分钟都有新讯息发出。这种大规模的连续直播改变了我国以往对国内重大突发事件采用的终结式报道模式。它不同于以往等待事件有了结果、弄清楚了原因、有了处理意见、统一了报道口径后,再进行报道的传统模式,而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进行及时而持续的报道。滚动直播最大的优势是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新闻依据,分段分次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受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突发事件中受众对信息的渴求。
  2、是非引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诉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向,生存、心理压力大,而当地政府又没有及时的发现这种情绪,以至于一些谣言和流言四起,而媒体又没有及时跟进,所以最后导致事件的不可控,甚至是引发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媒体的引导就成为这个特殊时期舆论引导的关键。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舆论能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一个正面、积极、稳定、鼓劲的强大舆论场。
  3、大局引导
  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面强化使命意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解决和平息突发事件、维护稳定,提供积极的助推作用。在灾难新闻报道上,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了望者”,理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汶川发生地震时,各媒体反应迅速及时速地公布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救灾的最新进展。不仅有人员伤亡的最新数字,还有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实际救援行动,也有国际社会的救助支持。在事实引导下,全社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4、心理救援和反思
  传统观念认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援助,是一项由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无关。但是从媒体灾情报道的实际效果来看,正是由于媒体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群众自救和互救的引导者,缓解了人们在灾难中所遭受的破坏性和恐惧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体现了心理援助的宗旨,彰显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增强了灾难中人与人的联系,更给动荡中的民众增添了信心和凝聚力。灾难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因灾难而造成的心理恐慌,而这种恐惧一旦产生,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所以提供心理救援和安抚是非常必要的,在以前的灾难事件中,我们由于忽略了这种心理救助,最终因心理恐惧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在汶川地震中,与个别媒体及记者不断地让幸存者回忆遭遇灾难时的恐怖,讲述亲人罹难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成都市《天府早报》的《给我5年时间,重建宝山》的报道:“给我5年的时间,就5年!”,在全村成为一片废墟,村民陷入绝望的时候,几近失明的宝山村73岁的村支书贾正方却在谋划东山再起了。这种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对于心理,生活和经济重建的人们来说极为重要。把新闻点调整到灾后的《买束鲜花 装饰帐篷――汶川县城渐渐恢复平静,市民走出避震棚迎接新生活》的报道,激起了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报道中亲和人性的元素在感动公众的同时,传递的更是一种坚强和振奋。
  灾难已经离我们远去,而灾难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媒体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机制的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介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建立,媒体和从业人员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敏锐性和职业道德关系的处理,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频率,节奏和人文关怀关系的把握等,都应当是新闻工作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此,当一个对社会和人带来巨大破坏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在追求传播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还应自觉地为受众提供心理慰藉。始终以社会责任为自己的价值坐标,充分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即把目光投向“人”,尤其是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怀,把对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情感需要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去认识和显现,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尊重个体生命、关心民生疾苦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也是新闻媒介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①徐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导向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9(2):57
  (作者:陈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杨惠林,云南省红河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