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研究: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传播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决定了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仍然需要把关人,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的传播方式的需要,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把关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就当下网络传播的现状、网络传播把关人理论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研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 媒体 信息 把关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网络大有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并驾齐驱之势而成为第四媒体。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一、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把关人理论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网络传播媒体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脱胎于传统媒体的的网站,实质上是平面媒体的电子化;第二类是市场化的商业网站媒体;第三类是日益个人化的网络传播,如微博,其传播速度之快是前两种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传播使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单向线性而向多元非线性发展,也撼动了传统传播方式把关人的理论。
  “把关人”理论是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首先提出的。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引进新闻传播的领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和里茨提出了五个层面的把关模式(个体层面、传播常规层面、组织机构层面、超强媒体、社会体制层面),把关人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这个五层面把关理论是个普遍的传播学理论,并不是针对网络传播的,更缺乏对网络传播把关特殊性的思考,但仍适用于网络传播。
  
  二、网络传播中仍需要把关人
  
  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在人类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则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网络传播的优势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有很强的优势。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光速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性、高互动性等特点。
  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发布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发布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光速性,网络传播依靠的媒介具有光速性,信息在光速中就会传遍任何一个角落;信息海量性,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其信息数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只需要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电脑即可;高互动性,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还可以对外发布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传统媒体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争取保持优势。
  尽管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有着上述明显的优势,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又会变成劣势,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凸显了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重要性。
  2、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发布的匿名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如匿名性在给网友言论自由的同时,有时又让让网络成了谣言的发源地;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在致力于反腐败、揭露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同时,又往往导致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和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
  (2)信息来源复杂,管理难度大。因为没有正规的采编权,网络信息传播的来源十分复杂,其大致可分为:一、转载,即从传统媒体获取的信息;二、原创,即网络媒体自己采编获取的信息;三、“自媒体”信息,包括网友提供的消息,论坛、博客等流传的消息评论等。
  网络传播使受众拥有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尽管因为把关人的存在和遵循了严格的把关程序,前两者可以保证信息来源是可靠的,但第三类的信息传播者――“自媒体”――极为复杂。很多网友自身进行的传播,本身就缺乏严格的把关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论坛、博客等个人化的传播方式,“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3)海量的信息使信息质量下降,受众无从选择。网络传播中海量的信息,使信息传播的质量下降,同时也使受众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茫然无从选择。网络传播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控制媒体的立场,保证其为国家的土流意识形态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但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这种有形的控制手段很难奏效。一方面每天网络信息都在大规模的更新流动,另一方面每天又会有大量的新网站出现,国家根本无法实
  现全面监控。
  
  三、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特点
  
  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形的传播样式,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网络传播,。如果大众传播研究者仍旧不理会互联网的研究,他们的传播理论将会变成过时的东西。传播学需要新的理论模式。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也开始模糊,因为信息可以存在于传播者和接受者两端。在新的传播时代下,因为网络传播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性,把关人的传统内涵已经改变。
  1、把关人的多元化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不外乎是记者编辑、媒体组织、政府等,由于传播方式的单向化,受众基本上不会起直接作用。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多元化了,除了传统的记者、编辑、媒体组织、政府外,原来的受众――广大拥有互动性的网民现在也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2、把关人技术手段的升级
  传统媒体信息的有限性和线性传播方式决定了传统把关手段是以简单的技术来进行的,网络传播的把关技术手段随着传播技术的升级也不断升级,信息过滤技术大规模被应用,这突出体现在网上警察和搜索引擎上。搜索引擎的把关似乎更为典型,网络时代,网民们越来越依靠搜索引擎如百度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的技术层面把关作用进一步凸现出来。当人们搜索的信息包含不良内容时,搜索引擎利用技术就会把这些信息过滤,搜索的结果不会出现这些不良信息,不良信息的网络传播渠道被割断了。
  3、把关人向“监督者”的转变
  网络的开放性使把关人不能像以前一样简单的以“截留”的方式来处理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传播越来越需要把关人与政府部门协同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媒体”信息,“把关人”可以担任“举报者”或“监督者”,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传播源进行惩罚和查封。当前一些非法信息传播媒体如色情网站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很多网站的服务器设置相当隐蔽,以传统的把关手段来处理的话只能是束手无策,随着各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成立,网络传播的各种把关人可以随时举报不良信息。
  4、把关人“意见领袖”意识的强化
  网络时代,把关人由以前的堵逐渐向引导转变。“人际交流圈”在网络世界中同样存在着,这就使得“把关人”作为网络人际圈“意见领袖”成为了可能,当然这样的意见领袖需要有很高的素质。网络传播的把关人,应该成为某个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在网民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信息的传播以及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保持网络传播的良性循环。
  尽管网络传播中存在把关人,把关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网络传播中呈现出的问题仍然令人担忧,网络传播时代需要网民“把关意识”的强化。无论是互联网信息的制造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负起新时代自身的责任,构建“把关意识”,承担把关责任,为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②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③邓??、李兴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④[美]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⑤何煜,《“新传媒时代”的把关人》[J].《新闻实践》,2002(2)
  ⑥吕艳,《从木子美事件看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J].《传媒观察》,2004(2)
  ⑦刘瑜,《强化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以人肉搜索为例》[J].《新闻知识》,2009(10)
  ⑧韩春艳,《“把关人”如何实现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角色过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易高阳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