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报道的形式之一,以其选题的典型性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和西方最具特色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央《新闻调查》与CBS的《60分钟》都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但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两档节目也有其各自的特色。本文通过探讨二档节目之所长缩短,希望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60分钟》
当今社会,由于传媒身处社会的政经系统中,再加上新闻制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传媒对社会及政治议题的报道倾向将建制内的观点以及建制本身合法化。当建制收到挑战时,传媒则会在作出批评的同时也要维护其合理性。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之一,调查性报道以其选题的典型性以及值得关注的社会意义,被受众普遍认可。它在选题时注重传达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从生活中把握有价值的线索,这也为日益同质化的传播内容提供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指明谁好谁坏,而是在于避免民族的自我偏见。归纳外来节目的精华,以便自我的完善与改进。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王牌杂志节目《60分钟》无疑是让调查性报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一大功臣。该节目自1968年9月创办以来,以其简单、干练的叙事方式,自由、活力的编排形式,进入主人公与公众的内心,已然成为客观、自由的品质象征。在讲述重大社会问题时其情节引人入胜,带领读者以期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如近期的《60分钟》的节目中,不仅叙述了失业者的现状,也引领读者一起探讨了事件的起因和解决之路。正是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再现了社会原态,被社会学家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是欢欣雀跃还是触目惊心,让受众如亲眼目睹一般。与之相对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节目,该节目在1996年5月面世以来,已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标志性节目。节目中,主持人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拉近了。他们在事件现场的沉着、冷静与大方,以及调查后对事件的升华和深刻的拷问都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让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当然,节目中的记者都有其擅长的题材与风格,从之前的董倩、王志,到现在的柴静、杨春、孙宝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节目。冷静、责任和勇敢依然是他们共同的闪光点。新闻专业主义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既是记者本身的宣传和诉求,也是一种策略性的话语。即作为一种职业体制的话语,民意一直是受众在他们身上所能看到的。需要说明的是,民意并不是客观中的存在而是可以被精确测量的东西,所以传媒和民意的关系不在于精确地报道民意,而在于通过什么方法构造公民和民意的图像。《新闻调查》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出色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与支持。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媒的不断发展,调查性报道也在“调查”的理念下不断积极探索、多方尝试与实践,在选题上有了显著提高。在告知受众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承载着对社会运行、对政府施政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让新闻报道尽量做到开始不约而同的在强调公共利益服务、突出节目品牌经营的同时,也不忘体现媒介自身的社会责任,将社会矛盾从暴力、混乱、纷扰的层次提高到讨论的水平,以增进社会和谐。参考近期两档节目的主题,《60分钟》侧重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百万富翁、间谍案件、赌王的调查、对军火商的解密以及失业者等方面;《新闻调查》则在关注干旱、新生代农民工、尘肺病以及拍卖骗局等社会民生问题。值得关注的是,《60分钟》在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完美的遵循了BBC平衡意见的经典教条,给两方面充分的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权利。在选题中,最常见的内幕性揭露是起最常见的形式,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揭露内幕,主动揭露其广告商丰田集团的“突然加速”就是这类事件的典型代表。正如《60分钟》节目创始人兼总制片人丹.休伊特说:“我对新闻的了解是:从没听说过的故事……我的好故事的标准是头天晚上的节目是第二天一早人们的话题。” 《新闻调查》则在播出的45分钟的节目里,将整个非虚构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将受众所关心的国计民生中最为紧迫以及联系性最强的时间通过一系列有逻辑的调查和精彩的编排以一种最简洁、合理又够深度的节目展现出来,体现了编导和记者们过硬的业务能力,这也为其通过专业宣称收获公众的认可以及市场化过程中表现的特权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调查》已经开始侧重反应一些新的东西,成为社会进步的一股力量,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60分钟》和《新闻调查》虽然在选题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同样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则是不谋而合的。二者都坚持将真相的标准作为其坚定的新闻理念和立场,虽然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人性中也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任性的复杂和脆弱,在面对他人时,多了一份宽容和体谅,这也成为了调查性报道成功的内核。
在分析报道性新闻可取之处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其中的问题,以期不断改进,更好的得到受众的认可。首先,新闻人必须正视受众期待的问题,关注节目内容个性化,必须将自己的调查性报道与同类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报道、专题节目区分开,有自己特定的节目诉求。这就要求栏目保持足够的激情与理性,这是其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能助其创造真正的品牌栏目效应。其次,探寻事实的真相,作调查性报道,需要的就是勇气与激情。在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做揭露性报到时,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群体,而新闻调查人需要的则是与其斗智斗勇。这也需要他们对追求事业的激情和勇气。再次,选题过程中,要从受众的心理认知角度来考虑节目的影响力,从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现状考虑节目的信息量,从吸引受众强调试听表现的角度考虑节目的故事性,从重视现实意义及社会意义的角度强调其命运感,还要从探求事实真相出发,来关注独家视角和独家的消息来源。最后,当节目的真实和客观性收到质疑的时候,必须站在足够客观公正的立场,有第三方或有足够公信力的一方来承担后续调查报道,尽最大努力满足受众的认可与信任。
调查性报道,以其特殊的形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节目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调查性报道这种关注社会民生,揭露真相,关注人性,贴近受众的节目理所当然的应发挥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本文探讨了国内外调查性报道的不同之处,并就此归纳了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不足之处,希望调查性报道可以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吴征:《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②王长潇 主编:《电视影像传播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④苗棣 等:《美国经典电视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④王琳,《CBS新闻节目〈60分钟〉与迈克?华莱士》,《山东视听》,2004(12):39-40
⑤李法宝,《〈60分钟〉节目体现的社会责任理念》,《当代传播》,2007(3):46-47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